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曲阜鲁国故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曲阜鲁国故城是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作调查和发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多次进行调查。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1977年~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作了详细勘察和发掘。曲阜鲁国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城墙周长约11.9千米,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东、西、北各3座城门。曲阜鲁国故城分外城和内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千米,南北最宽处2.7千米,周长11.5千米;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曲阜鲁国故城发掘墓葬200余座,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盆等。

1961年3月4日,曲阜鲁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曲阜鲁国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

中文名称 曲阜鲁国故城 地理位置 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 占地面积 10.45平方千米 保护级别 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 号 145 所处年代 周至汉

历史沿革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曲阜鲁国故城。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曲阜鲁国故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1940年),日本人曾对曲阜鲁国故城作调查和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曲阜鲁国故城多次进行调查。
1958年,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钻探和试掘。
1977年~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对曲阜鲁国故城作了详细勘察和发掘。
2012年~2015年,山东省博物馆对曲阜鲁国故城外郭城城墙进行了勘探,重新确定了城墙、城壕范围,壕沟至少分为3期,并新发现了内城壕[2]

遗址特点

规模布局

曲阜鲁国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周长11.9千米[3],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东、西、北各3座城门。曲阜鲁国故城建设以周公庙的宫殿区为中心,故城北部、西部的冶铜、冶铁、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为延伸,城墙存6千米,高2米-10米不等,断续散落在原故城东北一带。

曲阜鲁国故城分外城和内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千米,南北最宽处2.7千米,周长11.5千米,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城壕,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最高处约10米,共有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有3门,南面有2门,门宽7米-15米,南面2座门的外侧有夹门的墩台;内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北三面残存地下的城垣宽10米左右,城内有密集的大型建筑基址,为春秋西汉鲁王宫城,城内探出东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条,皆与城门和重要遗址相通,宫城南有宽约15米的道路通向南墙东门,直指城南1.5千米余的夯筑台基,宫城、南东门、“舞云台”成直线排列,道路北段两侧各有3处大致对称的建筑基址,形成鲁城内一条由最重要建筑物构成的中轴线。

城墙城门

曲阜鲁国故城北城墙现残高约3米-4米、残宽约27米-33米;东南角城墙残高约7米、残宽45米-60米;东城墙中段地面破坏殆尽;西北角城墙压在孔林南墙之上。城墙实际宽约25米-50米,未见明显基槽。外城壕宽度在40米-60米,开口距地表1.0米-2.1米,距城墙多3米-5米。部分晚期城墙叠压早期城壕。城壕粗分可分3期,时代为春秋、战国、汉代。内城壕沿城墙内侧一周,深1.5米-3.5米,宽约11米-25米,距城墙约5米。推测为汉代加筑城墙取土导致,与城内水系相连。南东门、北东门遗址保存较好,北东门路土分四期,深0.4米-2.4米。早期路土推测为周代,并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他门均被占压或破坏。

遗址分布

西周前期的遗址多分布在曲阜鲁国故城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扩大到曲阜鲁国故城的东北部。东周遗存则遍布曲阜鲁国故城全城。其中,曲阜鲁国故城西、北部有西周制陶、冶铜址,西部有东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东有东周炼铁遗址,西北部有东周制骨遗址。

文物遗存

曲阜鲁国故城大城西部分布6处西周和东周的墓地,发掘墓葬200余座,墓葬可分甲、乙2组。甲组墓几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铜器墓。大型东周墓,墓室面积达100-200平方米。曲阜鲁国故城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主要有、盆、豆、罐、瓮、钵、盂、盘、、洗、折腹盘等。春秋时期出现盘、盖豆、鼎、釜;战国时期出现洗和折腹盘。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饰绳纹,流行凹弦纹,春秋时出现暗纹。战国时期,绳纹逐渐衰退,暗纹、瓦纹流行。此外发现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东周、汉代瓦。汉代瓦当多为卷云纹图瓦当。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的鲁国大玉璧,为战国时期的随葬用礼玉,周径32国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形较大,为中国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中较大的玉璧之一,玉璧璧身上纹饰分为 内、中、外3层,内外2层装饰双尾龙纹,中间区域装饰谷纹,器形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

研究价值

曲阜鲁国故城的城市布局是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有关城市形制规定所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4]。 这种规划结构,体现了它所具有的礼制秩序,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实例。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鲁国大玉璧,为研究战国时期琢玉工艺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实物资料。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重要的都城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国内一个贯串两周始终的国都,考古发现两类不同的墓葬(土著居民墓葬和周移民墓葬)长期共存于一个都城之内,曲阜鲁国故城的历史延续之长久、历史遗存丰富,在周代同类都城遗址中显得尤为突出,对研究周代的历史、社会风尚、族属和鲁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布局等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曲阜鲁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3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据《鲁国故城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的《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经国家文物局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根据《鲁国故城总体保护规划》和《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周期为20年(2011年~2030年)。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把散布的文化遗址有机串联,扩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形成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场所,改善遗址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

2012年5月,曲阜鲁国故城东北角城墙暨宫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启动建设。

2014年12月,曲阜鲁国故城东北角城墙暨宫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工。

2016年12月,曲阜鲁国故城国家遗址公园宫城区通过山东省文物局验收[5]

历史文化

痒痒挠

痒痒挠”也叫“勿求人”,又叫“老头乐”。用一根竹片把前端烘弯削成齿状即成。1977年,山东省考古工作者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了钻探试掘,在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1件“痒痒挠”。这2件“痒痒挠”都用象牙雕刻而成,长约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正好用于挠痒,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这2件“痒痒挠”雕刻精细,说明它绝不会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所以要用各种生活用品给死者随葬,但是考虑周到得用“痒痒挠”来陪葬的比较罕见。

鲁国文化

曲阜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人文始祖轩辕黄轩辕帝的诞生地,是神农故都、少昊之墟、周汉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鲁国故城城东(原鲁国故城中)土岭蜿蜒曲折,如“原”高出于地面,这便是“曲阜”名字的由来。殷商时代,曲阜名奄,商代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至二十任商王盘庚才迁都到殷,以后奄仍为商王朝在东方的重要属国,奄国后被周征服。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大封功臣谋士,因周公在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方面功勋卓著,受到周王朝的极大尊崇,周成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是为鲁公”,“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鲁国因此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等级待遇仅次于周王室而高于其他诸侯国。正由于这个缘故,在周代诸侯国都城中,鲁国都城的等级和形态也最接近周王朝都城,为其他诸侯国所效法。直到战国时期,商商鞍变法鞍变法,营建新都咸阳,还“大筑翼阙,营如鲁卫矣”。周公因辅佐成王,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在这里建立了都城,自此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亡于楚止,共历34代,经历了周、春秋、战国3个时期[6]

旅游信息

交通

途经曲阜鲁国故城的公交线路有曲阜公交1路、曲阜公交11路、曲阜公交K11路、曲阜公交19路、曲阜公交K19路、曲阜公交2路、曲阜公交25路、曲阜公交29路、曲阜公交K29路、曲阜公交3路、曲阜公交36路等。

视频

曲阜鲁国故城 相关视频

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宣传片
曲阜鲁国故城考古研学旅行
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强大,山东为何简称“鲁”而不是“齐”?
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拟考古基地启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