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注音ㄗㄥˋ,音同「贈」)是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的上半部分,與通過鏤空[1]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

詞義

甑,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①古代炊具,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鬲上蒸食物。②甑子,蒸米飯等的用具,略像木桶,有屜子而無底。③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用的器皿,如曲頸甑。從上面解釋看出,這種炊具最早是一種瓦制炊具,相當於現代的「蒸鍋」。提到甑,就會說到「甑塵釜魚」的典故。出自《後漢書·范冉》,所止單陋,有時斷粒,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里歌曰,「甑中生塵范史雲,中生魚范萊蕪」。「甑中生塵,釜中生魚」(蠹魚,食衣物的小蟲),形容了貧苦人家,斷炊已久,蒸鍋生塵,言談舉止不改的豁達精神。

文化沿革

古代釀製的酒是酒與糟混在一起的,到了周代,才有了所謂的「清酒」(《周禮》)。這種白酒,最早是與祭祀有關,人們在祭祀時,曾束一把白茅草塞在一種酒容器口上,將酒醪傾倒在茅草上,讓酒汁滲下去,以象徵被神飲用。這大概就是最早使酒汁與糟分離所用的方法。古人對祖先、鬼神是十分畏懼和崇敬的,祭祖先祈福求祚是可信的。當時人們還沒有條件普遍漉去酒糟只取酒汁的,《楚辭·招魂》中,就證明了除去酒糟的酒——「挫糟」來招魂。無論漉出的酒,還是壓榨的酒,酒精含量都不會很高。穀物原料發酵時,酵母菌受到酒精的抑制會停止繁殖,發酵作用也就停止了。現代的黃酒系列都是在壓榨的方法取得原酒,這種方法酒度是不會超過二十度的。最早有依據證明,在宋代有了類似今天白酒的穀物蒸餾器

1975年,河北青龍縣出土了一套銅製蒸酒器皿[2],高4.15厘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分體是一隻圓型蒸汽鍋,上分體是像只木桶的冷卻器、敞口,底是半球形的穹窿底。蒸氣鍋與冷卻器完全套合後,上器的唇緊貼下器外沿的內壁,形成一套能夠完成整個蒸餾流程的蒸餾酒器,這套蒸餾器無論形制、構造還是使用原理,都與以後的「甑桶」有某種相似和演變。最主要是蒸餾流程路線表現為上下垂直走向。

宋代的《洗冤錄》和《曲本草》等書中提到了「燒酒」和「蒸餾酒」的記載,故原始的「甑桶」應用在宋代,這種說法是可靠的。古代的甑,首先是做炊具,這裡所要講的甑桶是古代蒸酒的器具,它使遠古的「低度酒」向高度酒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中國的甑桶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古代有用煤炭火或木柴加熱蒸桶,在裝料、加蓋冷卻、接酒等操作程序中,屬於填充甑桶,固態醅本身既是蒸餾物料,又是填充物料

視頻

甑 相關視頻

【朋朋哥哥講歷史】甑塵釜魚—成語裡的文物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