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国藩为何北上“剿捻”失败?骗了历史学家百余年,答案并不简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国藩为何北上“剿捻”失败?骗了历史学家百余年,答案并不简单

曾国藩为何北上“剿捻”失败?骗了历史学家百余年,答案并不简单
圖片來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消灭太平军后,55岁时,被朝廷派往北上“剿捻”,可足智多谋,作战经验丰富的曾国藩,为何会以惨败告终呢?

对于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甚至骗了历史学家百余年。其实,答案并不简单,而是和曾国藩悟到的为官精髓有关。当一个人身居高位时,必须弄明白官场上一条非常简单的生存道理,唯有如此,才能全身而退。

曾国藩“剿捻”失败的案例,就是一部高官的生存教材。

朝廷的三道圣旨

在湘军围剿太平军的时候,清朝的北方也出现了一支反抗武装力量,即捻军。

捻军最早出现于皖北一代,主要由贫困农民和无业游民组成,由于按照当地的方言习惯,喜欢将一股或一支团体称为一捻,顾名思义,朝廷就叫其为捻军了。

朝廷在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捻军开始发展壮大,活跃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很多残余力量纷纷逃窜到北方,加入捻军,再次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当时,负责围剿捻军的统帅,为道光皇帝姐姐的儿子僧格林沁。此人参与过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立下赫赫战功,曾经俘获过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林凤祥、李开芳。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僧格林沁被朝廷派往山东、安徽“剿捻”后,也取得了很大战果,并于1863年,诛杀了捻军的一个领袖张乐成。

可僧格林沁从此骄傲自大,最终被捻军所杀。时间是1865年5月18日。此时,太平天国的老巢金陵,已经被曾国藩捣毁,太平天国不复存在。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朝野震动,慈禧等统治者万万没想到,刚刚平息了太平天国,新的威胁又来了。可是,朝廷在物色新的统帅,出征“剿捻”时,却找不出比曾国藩更为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朝廷在两天时间内,向两江总督曾国藩发出了三道圣旨,让其赶赴山东督战,而两江总督由李鸿章暂时代理。

曾国藩接到朝廷的命令,极不情愿,和太平军的战争,让他身心疲惫,已经不想再带兵打仗了。可是,朝廷的命令不得不听,曾国藩只好带着裁撤湘军时留下的六个营和李鸿章的两万淮勇,磨磨蹭蹭地向山东开去。

可是,曾国藩此去,并未取得胜利,而是多次被捻军打的大败,毫无还手之力。朝廷显然也失去了耐心,在一些不喜欢曾国藩的大臣弹劾下,朝廷虽然也多次对曾国藩进行斥责,可都未能将捻军剿灭,反而越剿越多。

此时,朝廷不得不将曾国藩换下,让他继续回去任两江总督,改派他的学生李鸿章前去统兵督战。


接到朝廷的命令后,曾国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为自己离开战场找到理由了。当时,不仅是朝廷,就是现在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是曾国藩做得最失败的事情,让他无功而返。其实,深谙官场规则的曾国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得以善始善终。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 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