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月出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作品名称;月出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诗

陈风·'''月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月光下的一个美丽女子。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觉。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首次用心地写月亮和月光的篇章,将皎洁的月光和姣好的美人联在一起,犹如一幅月下美人图,且句法独特,拗拗折折,朦朦胧胧,缠缠绵绵,别具一格。[1]

作品原文

陈风⑴·月出

月出皎兮⑵,佼人僚兮⑶。舒窈纠兮⑷,劳心悄兮⑸。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⑹。舒懮受兮⑺,劳心慅兮⑻。

月出照兮⑼,佼人燎兮⑽。舒夭绍兮⑾,劳心惨兮⑿。

⑴陈风:即陈地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⑵皎:谓月光洁白明亮。《毛传》:“皎,月光也。”

⑶佼(jiāo)人:即美人。佼,同“姣”,美好。僚:同“嫽”,娇美。

⑷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同“窈窕”,行步舒缓的样子。

⑸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⑹懰(liǔ):妩媚。

⑺懮(yǒu)受:舒迟、舒缓的样子。

⑻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⑼照:照耀(大地)。

⑽燎:明也。一说姣美。

⑾夭绍:柔美,动态委婉的样子。

⑿惨(cǎo):焦躁貌。《诗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白话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创作背景

关于《陈风·月出》的意旨背景,《毛诗序》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陈风·月出》采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青年男性对意中人的悉心赞美和热烈追求,倾吐其抑制不住的爱的情感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给人以美的感受。

陈风·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抒情主人公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主人公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陈风·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在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陈风·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读者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读者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名家点评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似方言之聱牙,又似乱辞之急促;尤妙在三章一韵。此真风之变体,愈出愈奇者。”“后世作律诗,欲求精妙,全讲此法。”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至于用字聱牙,句句有韵,已开晋、唐幽峭一派。”

后世影响

陈风·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写月下怀人的篇章。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它开端,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可谓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就可以追溯到《陈风·月出》。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陈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参考来源

这首伤感歌曲《月出》 ,唱的真是好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