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次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使用页面处理(unreferenced)给页面添加标签)
行 1: 行 1:
{{unreferenced|date=2020年1月}}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朱次琦
 
| 姓名    = 朱次琦
 
| 图像    =  
 
| 图像    =  
 
[[File:朱次琦.jpg|缩略图
 
[[File:朱次琦.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d98eea605bcbfdf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50017-6162957.html 来自360图片]]]  
+
|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950017&sid=6162957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50017-6162957.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807年
 
| 出生日期 = 1807年
 
| 国籍    = 中国
 
| 国籍    = 中国
行 13: 行 11:
 
| 母校    =
 
| 母校    =
 
}}
 
}}
'''朱次琦'''(1807年-1881年)出生于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字稚圭,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 。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生平著述甚丰,多属尺牍稿本日记等,临终时焚去。虽随意挥毫,已极雄厚苍秀。简朝亮集其诗文,编为《朱九江先生集》10卷。
+
'''朱次琦'''(1807年-1881年)出生于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字稚圭,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 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 。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生平著述甚丰,多属尺牍稿本日记等,临终时焚去。虽随意挥毫,已极雄厚苍秀。简朝亮集其诗文,编为《朱九江先生集》10卷。
  
 
== 人物生平 ==
 
== 人物生平 ==
科场不第淡然处之
+
''' 科场不第淡然处之'''
  
 朱次琦在少年时代已颇有才名。1811年,四岁的朱次琦入家族学塾读书,塾师是族叔朱湘麟。五岁能以"大人虎变"对 "老子龙钟"句,对仗得体,锋芒初露。七岁开始作诗,十二岁时所作"[[ 黄木湾]] 观海"诗,令两广总督[[ 阮元用]] 欧阳修赞赏苏轼的话感叹:"老夫当让!"在越华书院时所作"新松"赋:"栋材未必千人见,但听风声便不同",含义非凡,语惊四座。
+
 朱次琦在少年时代已颇有才名。1811年,四岁的朱次琦入家族学塾读书,塾师是族叔朱湘麟。五岁能以"大人虎变"对 "老子龙钟"句,对仗得体,锋芒初露。七岁开始作诗,十二岁时所作"黄木湾观海"诗,令两广总督阮元用欧阳修赞赏苏轼的话感叹:"老夫当让!"在越华书院时所作"新松"赋:"栋材未必千人见,但听风声便不同",含义非凡,语惊四座。
  
 
 但朱次琦在科场奋斗的道路上却相当坎坷。1828年、1832年、1837年,他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落第了。尤其是第三次,乡试三场中最重要的首场,他的诗文已被选为"荐卷",但在其后的一次试文中他用历史典故作为佐论,考官一时没弄明白,认为他的试文粗疏。然而在发卷时,考官注意到他的名字后却后悔自己不是具有慧眼的伯乐,很多人也为他惋惜。他自己则淡然处之。友人写信以精美的扇子因遇不到风致佳人而作比喻,同情他的怀才不遇,他却写了一组诙谐的诗回复友人,风趣中可见他的淡定洒脱。
 
 但朱次琦在科场奋斗的道路上却相当坎坷。1828年、1832年、1837年,他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落第了。尤其是第三次,乡试三场中最重要的首场,他的诗文已被选为"荐卷",但在其后的一次试文中他用历史典故作为佐论,考官一时没弄明白,认为他的试文粗疏。然而在发卷时,考官注意到他的名字后却后悔自己不是具有慧眼的伯乐,很多人也为他惋惜。他自己则淡然处之。友人写信以精美的扇子因遇不到风致佳人而作比喻,同情他的怀才不遇,他却写了一组诙谐的诗回复友人,风趣中可见他的淡定洒脱。
  
 在乡试落第的那些年里,朱次琦三次被[[ 南海县]] 学选拔为优行生,有机会参加 "[[ 优贡]]"的考试,入读国子监,当时不少人甚至用重金买优行生的资格,他以自己的声望得到,却每次都拒绝了。
+
 在乡试落第的那些年里,朱次琦三次被南海县学选拔为优行生,有机会参加 "优贡"的考试,入读国子监,当时不少人甚至用重金买优行生的资格,他以自己的声望得到,却每次都拒绝了。
  
 
[[File:肖象.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t01496eced90d09430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50017-6162957.html 360图片]]]   
 
[[File:肖象.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t01496eced90d09430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950017-6162957.html 360图片]]]   
行 28: 行 26:
 
 宁落第也坚持操守。
 
 宁落第也坚持操守。
  
1839年,赴乡试,成举人,与兄长朱士琦同榜中举。中举后,他前后三次参加会试一再落第。然而,他在精神上摆脱了科举考试的捆绑,以先儒修身践道的理念激励自己,刻苦读书,谨慎做人。他并不把时间都放在四书经义之类应考的内容上,而是尽可能广泛阅读以前不易见到的文献,如当朝的典章制度、名儒循吏的传记等。1842年,在南海[[ 九江]] 南沙陈氏祖祠开馆授徒。
+
1839年,赴乡试,成举人,与兄长朱士琦同榜中举。中举后,他前后三次参加会试一再落第。然而,他在精神上摆脱了科举考试的捆绑,以先儒修身践道的理念激励自己,刻苦读书,谨慎做人。他并不把时间都放在四书经义之类应考的内容上,而是尽可能广泛阅读以前不易见到的文献,如当朝的典章制度、名儒循吏的传记等。1842年,在南海九江南沙陈氏祖祠开馆授徒。
  
184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他,会试被取中,成为"[[ 贡士]]"。殿试只考一天,考的是策论。当天下午日落前,监考官开始催促贡士们交卷,没做完的人很多,纷纷请求延缓时间。朱次琦也没答完,但他当即交卷。其时,有位南海籍的官员,十分欣赏朱次琦,见他没答完,悄悄跟在他身后叫他,希望他回来把试卷做完。朱次琦装没听到,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固执地认为,读书人任何时候都应有操守。
+
184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他,会试被取中,成为"贡士"。殿试只考一天,考的是策论。当天下午日落前,监考官开始催促贡士们交卷,没做完的人很多,纷纷请求延缓时间。朱次琦也没答完,但他当即交卷。其时,有位南海籍的官员,十分欣赏朱次琦,见他没答完,悄悄跟在他身后叫他,希望他回来把试卷做完。朱次琦装没听到,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固执地认为,读书人任何时候都应有操守。
  
 
1852年,成功平息山西北部边民与蒙古旗主的争端,任职山西襄陵代理县令,政绩卓著。
 
1852年,成功平息山西北部边民与蒙古旗主的争端,任职山西襄陵代理县令,政绩卓著。
行 38: 行 36:
 
1847年,朱次琦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山西。对于一个在科场奋斗了几十年的人来说,
 
1847年,朱次琦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山西。对于一个在科场奋斗了几十年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否极泰来、喜上眉梢的事情,但他却对前来祝贺的人说,为官者必须上情下达、下情上呈,为国为民办事,"谈何容易"?他想到的是为官之难,而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个人贪利。他不带家属,只身赴任,本拟绕经开封,拜访中举时的主考官[[ 潘铎]] ,因潘铎长时间任职山西,他想讨教山西政情民意。但是为了避免借拜师打通任职关节的嫌疑,他毅然改变主意,不去拜访。
+
 这无疑是否极泰来、喜上眉梢的事情,但他却对前来祝贺的人说,为官者必须上情下达、下情上呈,为国为民办事,"谈何容易"?他想到的是为官之难,而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个人贪利。他不带家属,只身赴任,本拟绕经开封,拜访中举时的主考官潘铎,因潘铎长时间任职山西,他想讨教山西政情民意。但是为了避免借拜师打通任职关节的嫌疑,他毅然改变主意,不去拜访。
  
 
1852年,内蒙古扎萨克部与晋北边民因耕事械斗,扎萨克部死伤700余人,准备报复,山西当局亦拟派兵镇压边民。朱次琦力主和平解决,并亲身深入两方,晓以大义,终使衅事平息。
 
1852年,内蒙古扎萨克部与晋北边民因耕事械斗,扎萨克部死伤700余人,准备报复,山西当局亦拟派兵镇压边民。朱次琦力主和平解决,并亲身深入两方,晓以大义,终使衅事平息。
行 54: 行 52:
 
1855年,朱次琦辞官南归,在家乡礼山下收徒讲学,康有为、简朝亮、黄鲁逸等均出其门下。他治学主张明理达用,无分汉(学)宋(学),原本孔子,而以经世救民为归。讲学以"四行"(忄享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经、史、掌故、性理、词章)为本,以达到诚心、谨慎、克己、力行的规范。
 
1855年,朱次琦辞官南归,在家乡礼山下收徒讲学,康有为、简朝亮、黄鲁逸等均出其门下。他治学主张明理达用,无分汉(学)宋(学),原本孔子,而以经世救民为归。讲学以"四行"(忄享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经、史、掌故、性理、词章)为本,以达到诚心、谨慎、克己、力行的规范。
  
1856年,在广州[[ 南海县]] 学尊经阁授徒,后因英国侵略广州,离开广州,回到[[ 九江乡]]
+
1856年,在广州南海县学尊经阁授徒,后因英国侵略广州,离开广州,回到九江乡。
  
 
1858年,始在九江乡南礼山下陈氏祖祠(即"礼山草堂")讲学,从学者甚众。
 
1858年,始在九江乡南礼山下陈氏祖祠(即"礼山草堂")讲学,从学者甚众。
  
 据朱次琦的学生[[ 简朝亮、康有为]] 、凌鹤书等人的追述资料可以得知,朱次琦在论学方面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强调融会贯通。在当时普遍讲"一经[[ 一史]] 、文章一家、经济一门"的情况下,朱次琦明确反对专攻一经、专学一门的狭隘,讲求学问的本源,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平易笃实,他既反对清中叶汉学考据的繁碎和门户之见,也反对宋明心学的空疏玄谈,试图以一种平易笃实的方式向学生阐明儒学的本来面目,他主张扫去汉学和宋学的门户之见,一切归宗于孔子。朱次琦还指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修德致用,要注意修养个人身心,而不应该只专注于八股、八韵和八法这些应试的东西。
+
 据朱次琦的学生简朝亮、康有为、凌鹤书等人的追述资料可以得知,朱次琦在论学方面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强调融会贯通。在当时普遍讲"一经一史、文章一家、经济一门"的情况下,朱次琦明确反对专攻一经、专学一门的狭隘,讲求学问的本源,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平易笃实,他既反对清中叶汉学考据的繁碎和门户之见,也反对宋明心学的空疏玄谈,试图以一种平易笃实的方式向学生阐明儒学的本来面目,他主张扫去汉学和宋学的门户之见,一切归宗于孔子。朱次琦还指出读书的目的就是修德致用,要注意修养个人身心,而不应该只专注于八股、八韵和八法这些应试的东西。
  
 虽然,生活的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使朱次琦没能受到西学的影响,但他还是比较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主流学说的种种弊病。他渴望能出现大批操守[[ 高洁]] 、才干卓越的通才,以应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担当起天下的重任。他的努力和愿望在他的学生和后学那里实现了。朱次琦最终将他的学生[[ 康有为]] 等人托上了新旧思想交汇的风口浪尖。
+
 虽然,生活的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使朱次琦没能受到西学的影响,但他还是比较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主流学说的种种弊病。他渴望能出现大批操守高洁、才干卓越的通才,以应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担当起天下的重任。他的努力和愿望在他的学生和后学那里实现了。朱次琦最终将他的学生康有为等人托上了新旧思想交汇的风口浪尖。
  
 
1862年,有旨起用朱次琦,但他称病未行。
 
1862年,有旨起用朱次琦,但他称病未行。
行 76: 行 74:
  
 
== 人物评价 ==
 
== 人物评价 ==
1908年,康有为撰写了《朱九江先生佚文序》,文中写道:"其行如碧霄青天,悬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兰,琴瑟彝鼎;其学如海;其文如山;高远深博,雄健正直。盖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以躬行为宗,以无欲为尚,气节摩青苍,穷极问学,而以经世救民为归。" "先师[[ 朱九江]] 先生,于书道用功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蹼于欧、虞,而别出新意,所谓鹰隼攫搏,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变而百兽跧气象,鲁公以后,无与伦比。"盛赞令师的德才学行。
+
1908年,康有为撰写了《朱九江先生佚文序》,文中写道:"其行如碧霄青天,悬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兰,琴瑟彝鼎;其学如海;其文如山;高远深博,雄健正直。盖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以躬行为宗,以无欲为尚,气节摩青苍,穷极问学,而以经世救民为归。" "先师朱九江先生,于书道用功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蹼于欧、虞,而别出新意,所谓鹰隼攫搏,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变而百兽跧气象,鲁公以后,无与伦比。"盛赞令师的德才学行。
  
 他的学生简竹居,生平尊崇[[ 九江]] 先生,曾为老师写过《朱九江先生年谱》,辑《朱九江先生集》十卷。并著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 。
+
 他的学生简竹居,生平尊崇九江先生,曾为老师写过《朱九江先生年谱》,辑《朱九江先生集》十卷。并著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 。
  
 
== 门生 ==
 
== 门生 ==
行 84: 行 82:
 
 广开时代风气之先的人物
 
 广开时代风气之先的人物
  
[[ 康有为]](1858年-1927年)1876年乡试落榜后,到礼山草堂拜读在朱次琦门下。此前,他曾跟随过六七位老师,但直至来到朱次琦门下,他才深感找到了真正的导师。用康有为自己的话说,好像疲惫的旅人终于找到落脚的地方,又好像盲人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
+
康有为(1858年-1927年)1876年乡试落榜后,到礼山草堂拜读在朱次琦门下。此前,他曾跟随过六七位老师,但直至来到朱次琦门下,他才深感找到了真正的导师。用康有为自己的话说,好像疲惫的旅人终于找到落脚的地方,又好像盲人睁开眼睛看到了光明,"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
  
 在朱次琦的指点下,康有为对几千年中国学术文化史的脉络初步融释;在老师独立思考的精神影响下,康有为试图以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各家学说。然而,康有为毕竟比老师年轻了半个世纪,且师从朱次琦之前他就有机会读到《瀛寰志略》和《地球图》等书,对当时西方文化已略有所知。暮年的朱次琦由于长期隐居,与外面的世界比较隔阂,他深厚的传统学养渐渐满足不了这个年轻而志大才高的弟子。两年后,[[ 康有为]] 离开了礼山学堂,他日后在中国学术思想界引发的飓风和地震,也与他的老师朱次琦的思想观点相去甚远。然而,康有为始终非常爱戴尊敬朱次琦,并视朱次琦为指路的良师,他经世救民的宏伟愿望,无疑也出自朱次琦的启示。
+
 在朱次琦的指点下,康有为对几千年中国学术文化史的脉络初步融释;在老师独立思考的精神影响下,康有为试图以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各家学说。然而,康有为毕竟比老师年轻了半个世纪,且师从朱次琦之前他就有机会读到《瀛寰志略》和《地球图》等书,对当时西方文化已略有所知。暮年的朱次琦由于长期隐居,与外面的世界比较隔阂,他深厚的传统学养渐渐满足不了这个年轻而志大才高的弟子。两年后,康有为离开了礼山学堂,他日后在中国学术思想界引发的飓风和地震,也与他的老师朱次琦的思想观点相去甚远。然而,康有为始终非常爱戴尊敬朱次琦,并视朱次琦为指路的良师,他经世救民的宏伟愿望,无疑也出自朱次琦的启示。
  
 
=== 简朝亮 ===
 
=== 简朝亮 ===
 
 被认为是最能继承朱学的人。
 
 被认为是最能继承朱学的人。
  
[[ 简朝亮]](1851年-1933年)恪守师说,持身耿介,淡泊功名,不事标榜,被认为是最能继承朱次琦学说的人,有大儒风范。简朝亮24岁开始跟随朱次琦学习,科场不顺,屡试不第,39岁后绝意科场,专心读书和讲学。他先后在广州、[[ 顺德]] 、阳山等地讲学,以朱次琦修身读书的教学要旨为本;他数十年潜心疏证儒家经典,著有《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孝经集注述疏》、《读书堂问答》等。在整理传扬朱次琦事迹方面致力颇多,编有《[[ 朱九江]] 先生讲学记》和《朱九江先生年谱》,还编辑朱次琦所遗诗文,成《朱九江先生集》。不过,简朝亮的治学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在西学已大行其道的时代,他仍认为西学乃继承汉学的弊端,则显得闭塞和保守了。
+
简朝亮(1851年-1933年)恪守师说,持身耿介,淡泊功名,不事标榜,被认为是最能继承朱次琦学说的人,有大儒风范。简朝亮24岁开始跟随朱次琦学习,科场不顺,屡试不第,39岁后绝意科场,专心读书和讲学。他先后在广州、顺德、阳山等地讲学,以朱次琦修身读书的教学要旨为本;他数十年潜心疏证儒家经典,著有《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孝经集注述疏》、《读书堂问答》等。在整理传扬朱次琦事迹方面致力颇多,编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和《朱九江先生年谱》,还编辑朱次琦所遗诗文,成《朱九江先生集》。不过,简朝亮的治学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在西学已大行其道的时代,他仍认为西学乃继承汉学的弊端,则显得闭塞和保守了。
  
 
=== 梁耀枢 ===
 
=== 梁耀枢 ===
 
 广东最后一位状元。
 
 广东最后一位状元。
  
 梁耀枢(1832年-1888年)是朱次琦学生中科名最显著的一位。他跟随朱次琦时间比较长,成举人后仍留在朱次琦身边学习。他1862年中举,1871年登进士,为状元。他是广东最后一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 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湖北[[ 学政]] 、山东学政等职。他为官谨敏,遗传下来的文字很少。
+
 梁耀枢(1832年-1888年)是朱次琦学生中科名最显著的一位。他跟随朱次琦时间比较长,成举人后仍留在朱次琦身边学习。他1862年中举,1871年登进士,为状元。他是广东最后一位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湖北学政、山东学政等职。他为官谨敏,遗传下来的文字很少。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书法家 人物 历史 历史人物
 
  
[[Category:書法家]]
+
==参考来源==
 +
[[Category:文学家]][[Category:書法家]]

於 2021年10月31日 (日) 17:19 的修訂

朱次琦
出生 1807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廣東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
職業 文學家

朱次琦(1807年-1881年)出生於農曆八月二十二日,字稚圭,號子襄,世稱九江先生,廣東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人 。書法多力豐筋,然不肯為人作字,世所流傳,生平著述甚豐,多屬尺牘稿本日記等,臨終時焚去。雖隨意揮毫,已極雄厚蒼秀。簡朝亮集其詩文,編為《朱九江先生集》10卷。

人物生平

科場不第淡然處之

朱次琦在少年時代已頗有才名。1811年,四歲的朱次琦入家族學塾讀書,塾師是族叔朱湘麟。五歲能以"大人虎變"對 "老子龍鍾"句,對仗得體,鋒芒初露。七歲開始作詩,十二歲時所作"黃木灣觀海"詩,令兩廣總督阮元用歐陽修讚賞蘇軾的話感嘆:"老夫當讓!"在越華書院時所作"新松"賦:"棟材未必千人見,但聽風聲便不同",含義非凡,語驚四座。

但朱次琦在科場奮鬥的道路上卻相當坎坷。1828年、1832年、1837年,他先後三次參加鄉試都落第了。尤其是第三次,鄉試三場中最重要的首場,他的詩文已被選為"薦卷",但在其後的一次試文中他用歷史典故作為佐論,考官一時沒弄明白,認為他的試文粗疏。然而在髮捲時,考官注意到他的名字後卻後悔自己不是具有慧眼的伯樂,很多人也為他惋惜。他自己則淡然處之。友人寫信以精美的扇子因遇不到風致佳人而作比喻,同情他的懷才不遇,他卻寫了一組詼諧的詩回復友人,風趣中可見他的淡定灑脫。

在鄉試落第的那些年裡,朱次琦三次被南海縣學選拔為優行生,有機會參加 "優貢"的考試,入讀國子監,當時不少人甚至用重金買優行生的資格,他以自己的聲望得到,卻每次都拒絕了。

寧落第也堅持操守。

1839年,赴鄉試,成舉人,與兄長朱士琦同榜中舉。中舉後,他前後三次參加會試一再落第。然而,他在精神上擺脫了科舉考試的捆綁,以先儒修身踐道的理念激勵自己,刻苦讀書,謹慎做人。他並不把時間都放在四書經義之類應考的內容上,而是儘可能廣泛閱讀以前不易見到的文獻,如當朝的典章制度、名儒循吏的傳記等。1842年,在南海九江南沙陳氏祖祠開館授徒。

1847年,已屆不惑之年的他,會試被取中,成為"貢士"。殿試只考一天,考的是策論。當天下午日落前,監考官開始催促貢士們交卷,沒做完的人很多,紛紛請求延緩時間。朱次琦也沒答完,但他當即交卷。其時,有位南海籍的官員,十分欣賞朱次琦,見他沒答完,悄悄跟在他身後叫他,希望他回來把試卷做完。朱次琦裝沒聽到,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固執地認為,讀書人任何時候都應有操守。

1852年,成功平息山西北部邊民與蒙古旗主的爭端,任職山西襄陵代理縣令,政績卓著。

當官半年多百姓永懷念

1847年,朱次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山西。對於一個在科場奮鬥了幾十年的人來說,

這無疑是否極泰來、喜上眉梢的事情,但他卻對前來祝賀的人說,為官者必須上情下達、下情上呈,為國為民辦事,"談何容易"?他想到的是為官之難,而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個人貪利。他不帶家屬,隻身赴任,本擬繞經開封,拜訪中舉時的主考官潘鐸,因潘鐸長時間任職山西,他想討教山西政情民意。但是為了避免借拜師打通任職關節的嫌疑,他毅然改變主意,不去拜訪。

1852年,內蒙古扎薩克部與晉北邊民因耕事械鬥,扎薩克部死傷700餘人,準備報復,山西當局亦擬派兵鎮壓邊民。朱次琦力主和平解決,並親身深入兩方,曉以大義,終使釁事平息。

1852年秋,出任襄陵知縣,在任期內,他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絕無為自己謀取私利。襄陵與臨汾接界,兩縣都依靠平水灌溉。豪強壟斷水源,往往有水者無地,有地者無水,因而引起械鬥,屢興大獄。朱次琦抵任後,對100多名案中囚犯從輕發落;制定"以地隨糧,以水隨地"的辦法,會同臨汾縣令,確定兩縣各取平水河水之半,並籌資興建渠道,派專人管理。從此械鬥平息,生產得到發展。

據記載,在任期間他取得了顯著的政績。首先,得知關在獄中的大盜越獄潛逃,朱次琦裝病未與原縣令交接,麻痹賊人,另一面卻出重金派人偵查賊人的下落,並於到任之日將逃犯逮捕歸案。其次,到任後,得知轄區內一些地方狼群咬死人畜的事情頻頻發生,而百姓對狼又恨又怕,認為它們是"神物"不能擊殺。朱次琦親自到當地神祠禱告,要該神於十天內驅除狼群,否則推倒神像、放火燒廟。群眾怕朱次琦真要如此,非常震驚,連忙投入打狼行動,終絕狼患。此外,他還整頓水利、勸學積粟、禁斂民財、禁止同姓通婚(近親通婚)、在衙門中厲行節約等,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績。

1853年,他代職期滿準備離任,襄陵百姓紛紛上書山西巡撫乞求讓他留任,無奈,百姓的請求被拒絕了。他離開襄陵的那天,農夫放下耕作,商鋪全部關門,成千上萬的襄陵人為他們的好縣令送行。在朱次琦走後第二年,襄陵人集資專門為他修築了生祠---朱使君祠。歷史上為官而被人民立祠紀念的本來就不多,在生之年即被民眾立生祠奉祀的更是鳳毛麟角,而為官僅半年即受人民如此之愛戴懷念的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朱次琦正是實踐了為官就要為民辦實事這一簡單而樸素的道理而贏得人民的讚譽。

1853年,完成《國朝名臣言行錄》之例略。

禮山設教影響深遠

1855年,朱次琦辭官南歸,在家鄉禮山下收徒講學,康有為、簡朝亮、黃魯逸等均出其門下。他治學主張明理達用,無分漢(學)宋(學),原本孔子,而以經世救民為歸。講學以"四行"(忄享行孝弟、崇尚名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五學"(經、史、掌故、性理、詞章)為本,以達到誠心、謹慎、克己、力行的規範。

1856年,在廣州南海縣學尊經閣授徒,後因英國侵略廣州,離開廣州,回到九江鄉。

1858年,始在九江鄉南禮山下陳氏祖祠(即"禮山草堂")講學,從學者甚眾。

據朱次琦的學生簡朝亮、康有為、凌鶴書等人的追述資料可以得知,朱次琦在論學方面有下面幾個特點。一是強調融會貫通。在當時普遍講"一經一史、文章一家、經濟一門"的情況下,朱次琦明確反對專攻一經、專學一門的狹隘,講求學問的本源,知識的融會貫通。二是平易篤實,他既反對清中葉漢學考據的繁碎和門戶之見,也反對宋明心學的空疏玄談,試圖以一種平易篤實的方式向學生闡明儒學的本來面目,他主張掃去漢學和宋學的門戶之見,一切歸宗於孔子。朱次琦還指出讀書的目的就是修德致用,要注意修養個人身心,而不應該只專注於八股、八韻和八法這些應試的東西。

雖然,生活的時代與環境的局限使朱次琦沒能受到西學的影響,但他還是比較敏銳地察覺到了當時主流學說的種種弊病。他渴望能出現大批操守高潔、才幹卓越的通才,以應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擔當起天下的重任。他的努力和願望在他的學生和後學那裡實現了。朱次琦最終將他的學生康有為等人托上了新舊思想交匯的風口浪尖。

1862年,有旨起用朱次琦,但他稱病未行。

1876年,康有為拜其為師。

朱次琦潛心學術,亦留意國事。鴉片戰爭期間曾作詩指斥琦善為"賣國通番賊"。1876年李鴻章因英國使館職員馬嘉理被殺一案,簽訂《煙臺條約》,內有派員赴英道歉的內容,朱次琦認為是"損中國之威,長外人之氣",十分氣憤。

1881年,農曆七月,兩廣總督上奏朝廷予以褒獎,賞加五品京卿銜;十二月十九日病逝,享年75歲。

文學作品

朱次琦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國朝名臣言行錄》、《國朝逸民傳》、《性學源流》、《五史實征錄》、《晉乘》、《蒙古見聞》等,詩集有《是汝師齋遺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去世前夕,他焚毀了自己的全部書稿,對此人們無不感到痛惜。

朱次琦書法多力豐筋,然不肯為人作字,世所流傳,多屬尺牘稿本日記等,雖隨意揮毫,已極雄厚蒼秀。粵人寶愛,爭相珍藏。著有《寶鳳閣隨筆》等。

人物評價

1908年,康有為撰寫了《朱九江先生佚文序》,文中寫道:"其行如碧霄青天,懸崖峭壁;其德如粹玉馨蘭,琴瑟彝鼎;其學如海;其文如山;高遠深博,雄健正直。蓋國朝二百年來大賢巨儒,未之有比也。""以躬行為宗,以無欲為尚,氣節摩青蒼,窮極問學,而以經世救民為歸。" "先師朱九江先生,於書道用功至深,其書導源於平原,蹀蹼於歐、虞,而別出新意,所謂鷹隼攫搏,握拳透爪,超越陷阱,有虎變而百獸跧氣象,魯公以後,無與倫比。"盛讚令師的德才學行。

他的學生簡竹居,生平尊崇九江先生,曾為老師寫過《朱九江先生年譜》,輯《朱九江先生集》十卷。並著有《朱九江先生講學記》 。

門生

康有為

廣開時代風氣之先的人物

康有為(1858年-1927年)1876年鄉試落榜後,到禮山草堂拜讀在朱次琦門下。此前,他曾跟隨過六七位老師,但直至來到朱次琦門下,他才深感找到了真正的導師。用康有為自己的話說,好像疲憊的旅人終於找到落腳的地方,又好像盲人睜開眼睛看到了光明,"乃洗心絕欲,一意歸依"。

在朱次琦的指點下,康有為對幾千年中國學術文化史的脈絡初步融釋;在老師獨立思考的精神影響下,康有為試圖以自己的眼光重新審視各家學說。然而,康有為畢竟比老師年輕了半個世紀,且師從朱次琦之前他就有機會讀到《瀛寰志略》和《地球圖》等書,對當時西方文化已略有所知。暮年的朱次琦由於長期隱居,與外面的世界比較隔閡,他深厚的傳統學養漸漸滿足不了這個年輕而志大才高的弟子。兩年後,康有為離開了禮山學堂,他日後在中國學術思想界引發的颶風和地震,也與他的老師朱次琦的思想觀點相去甚遠。然而,康有為始終非常愛戴尊敬朱次琦,並視朱次琦為指路的良師,他經世救民的宏偉願望,無疑也出自朱次琦的啟示。

簡朝亮

被認為是最能繼承朱學的人。

簡朝亮(1851年-1933年)恪守師說,持身耿介,淡泊功名,不事標榜,被認為是最能繼承朱次琦學說的人,有大儒風範。簡朝亮24歲開始跟隨朱次琦學習,科場不順,屢試不第,39歲後絕意科場,專心讀書和講學。他先後在廣州、順德、陽山等地講學,以朱次琦修身讀書的教學要旨為本;他數十年潛心疏證儒家經典,著有《尚書集注述疏》、《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孝經集注述疏》、《讀書堂問答》等。在整理傳揚朱次琦事跡方面致力頗多,編有《朱九江先生講學記》和《朱九江先生年譜》,還編輯朱次琦所遺詩文,成《朱九江先生集》。不過,簡朝亮的治學未能跟上時代的變化,比如在西學已大行其道的時代,他仍認為西學乃繼承漢學的弊端,則顯得閉塞和保守了。

梁耀樞

廣東最後一位狀元。

梁耀樞(1832年-1888年)是朱次琦學生中科名最顯著的一位。他跟隨朱次琦時間比較長,成舉人後仍留在朱次琦身邊學習。他1862年中舉,1871年登進士,為狀元。他是廣東最後一位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湖北學政、山東學政等職。他為官謹敏,遺傳下來的文字很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