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姓名 李世昌
别名 卜五
出生年  1901
死亡年  不详
官宦经历 不详
参与社团   淡北吟社、鹭洲吟社、天籁吟社、双莲吟社

李世昌(1901-?),字卜五,台北鹭洲(今芦洲与三重)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毕业,曾任职台湾商工商业银行大稻埕支店廿三年,战后转入台湾茶叶公司任会计科长兼总务科长。

性耽风雅,曾参与创立“淡北吟社”,担任干事卅馀年,亦为“鹭洲吟社”、“天籁吟社”、“双莲吟社”之社员,颇擅长写景,〈芝山岩〉、〈芦洲泛月〉、〈新店碧潭〉、〈角板山蕃社〉、〈狮头山佛寺〉、〈虎头埤夜月〉等皆曾入选鹭洲吟社历届征诗,且往往名列前茅。

其诗作散见于《现代杰作爱国诗选集》、《台北市志》、《芦洲市志》、《诗报》、《风月报》、《台南新报》等。


七言律诗

台北桥晚眺
散策[1]虹桥夕照幽,临江[2]无限感沉浮。潮分关渡[3]回青带,雪积屯山[4]现白头。雁字[5]横斜书远浦,灯光闪烁放巍[6]楼。河边日暮砧[7]声忽[8],极目[9]观音[10]月一钩。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载于《台南新报》第11800期(1934年11月13日)。台北桥连接了淡水河两岸的台北市大同区以及台北县三重市,前身原为木桥,兴建于光绪15年(1889),至大正9年(1920)为暴风雨所毁,随即筹画改建为铁桥,三年后竣工,而“铁桥夕照”也成为当时“台北八景”之一。诗人在傍晚时分来此散步,描绘了远处的屯山积雪与关渡分潮,近处的华灯初上与河边砧声,笔触细腻生动,结尾馀韵不尽。

【延伸阅读】
1.   张达修〈台北桥晚眺〉,《诗报》第95期(1934年12月15日)。

2.   林瑞宗〈台北桥乘舟至江头〉,《风月报》第72期(1938年9月15)。

3.   傅秋镛〈冒暴风雨过台北桥〉二首,《诗报》第277期(1942年8月5日)。

七言律诗

台东夕照
极目卑南[11]近晚天,霞封岛屿夕阳燃[12]。鲤鱼[13]闪烁含残日,耶马[14]苍茫锁薄烟。葵藿[15]馀辉还绮丽,桑榆[16]暮景倍鲜妍。鲁戈[17]我愿长挥住,斜照东台似画悬。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原载《风月报》第68期(1938年7月15日)。作者以正面的笔触,将台东的著名地点(火烧岛、鲤鱼山、射马干)嵌入诗中,并处处扣合夕照情景,描绘出悠静美好、与世无争的东台图画。全诗紧扣“台东”、“夕照”两个主题加以发挥,是典型击钵风格的诗作。

【延伸阅读】
1. 李世昌〈花莲港晓望〉,《风月报》第68期(1938年7月15日)。

2.   黄绍安〈台东夕照〉,《瀛海诗集》。

3.   李硕卿〈台东街旅次〉,《东台吟草》。

注释

  1. 散策:撑著拐杖散步。
  2. 江:指淡水河。
  3. 潮分关渡:指“淡北八景”之中的“关渡分潮”(或称“关渡划流”),关渡位在基隆河(水色黑)汇入淡水河(水色青)之处,涨潮时海水(水色蓝)也会大量涌入至此,三种水色回旋激荡,非常壮观。民国53年(1964),关渡隘口被凿开,此胜景已不复得见。
  4. 雪积屯山:指“淡北八景”之中的“屯山积雪”。屯山即大屯山,寒冬时,大屯山巅偶有积雪,望之皑白,若披絮帽,可与玉山相媲美。
  5. 雁字:雁鸟在天空飞翔排成的“一”、“人”等队形。
  6. 巍:音ㄨㄟˊ,高耸。
  7. 砧:音ㄓㄣ,洗衣时用来轻捶衣服的石块。
  8. 忽:飘忽不定。
  9. 极目:望到最远的地方。
  10. 观音:指观音山,位于淡水河口南岸的台北县八里乡,海拔616公尺。
  11. 卑南:清代卑南为今日台东地区之泛称,卑南觅即台东平野一带。
  12. 霞封岛屿夕阳燃:岛屿指火烧岛(今称绿岛)。火烧岛名称由来有多种,其中一种说法是:岛民渔船在薄暮归航时,远望岛屿,被夕阳染红,似火烧景象,故称火烧岛。作者即采用此种说法。
  13. 鲤鱼:即鲤鱼山。
  14. 耶马:疑即射马干,为与鲤鱼对仗,改称耶马。射,音ㄧㄝˋ。射马干,意为“凹地(盆地)”或“山谷之中”。射马干原为卑南族八社之一,原址在今鱼池附近。
  15. 葵藿:原指葵与藿二种菜名,在此为偏义复词,单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此处作者以葵藿馀辉切合夕照。
  16. 桑榆:桑树与榆树。日落时阳光照在桑榆树端,因此桑榆又指日暮。
  17. 鲁戈:据中国神话记录,鲁阳公与韩交战,战至酣时,夕阳已西下,鲁阳奋力挥戈,太阳竟然为之倒退三舍(《淮南子‧ 览冥训》),后有“鲁阳挥戈”之语,意指力挽危局、改变已成定局的事情。此处作者用以表明愿意永远停留在美好的夕照时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