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3487 P 1305833503449.jpg
3487 P 1305833551635.jpg
詩報
圖片來源:龍文出版社

古典詩半月刊。1930年(昭和5年)10月30日創刊於桃園,發行人為周石輝, 1932年10月1日起,編輯及收支事務改歸基隆蔡清揚,而1933年12月1日後,發行人及印刷人則改為張朝瑞,直至《詩報》停刊為止。早期另設有副社長杜香國盧纘祥,1932年11月1日〈啟事〉中則稱盧纘祥有事,乃由許梓桑繼續經營,而以許梓桑為榮譽社長。

魏潤庵鄭香秋邱筱園鄭永南曾為其撰寫「發刊詞」。《詩報》編輯內容,其中「詞林」(後改為「騷壇消息」) 為固定的專欄,主要刊登全島各地詩社社員或擊缽吟作品,改為「騷壇消息」之後則以各地徵詩活動之預告為主,並夾雜詩集出版預告及介紹,如《東寧擊鉢吟集》及《東寧擊鉢吟後集》的出版,以及《瀛州詩集》的募集等均見於此。在徵詩活動上,《詩報》除自己舉辦「徵詩」外,也刊載其他詩社徵詩消息,並屢見西藥房、報社以及以個人名義徵詩,甚至亦有海外詩社共襄盛舉,可知古典詩寫作在日治時期已是遍布各階層的全民寫作運動。另,較為重要的是「介紹各社近況(每回二社)」(或「介紹各吟社近況」),旨於刊登詩社活動概況,介紹各地詩社的分布狀況、所在位置及負責人。又1934年4月1日第78號中刊載有「全島詩社並代表者名錄」,初步登錄119個詩社簡介,若再加上之後陸續成立的眾多社團,顯示日治時期詩社數量可能超過250個。而86期的「臺灣詩人名鑑目錄」及往後各期的「各社社友名錄」,則存留詩社當時主要幹部的名單,如顧問、社長、副社長,幹事、贊助員、書記等,雖然收錄的詩人人數並非全部,但也一定程度保存了當時詩人的活動記錄。以上《詩報》中刊載之內容,保留大量日治時期詩社史料,對臺灣詩社史的研究有其重要意義。

此外,《詩報》還不定期設有「閨秀詩壇」(一名「閨秀麗藻」、「閨蘭藻繪」)以刊載女性詩人作品,不只對於古典文學有保存之功,對於女性作家亦有關照。

另「詞華摘錄」(後改為藝苑精華)與「海國清音」二欄均刊載個別詩人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本報趣意」,第4號之後改為「本報主旨」,其中創刊號提到「本島詩社林立,熱心漢詩文者不少」,可以看出日治時期古典詩社林立的情形。各詩社課題內容,反映日治時代傳統文人的文學視角。而從詩題的創新,可以看出傳統文人嘗試「舊瓶裝新酒」的努力,為古典詩的內容書寫另闢蹊徑,此外,「詩話拾翠」介紹詩話,也刊載有個人別集、先哲遺稿等,雖非固定專欄,但對於日治詩作保存,仍是功不可沒,另外間雜有「編輯餘墨」(或作「餘墨」)、雜俎、雜件、韻事雜錄等短篇專欄,內容雖以記錄詩作及詩社動態為主,但仍包括其他傳統文學,其中「文壇」主要刊載古典散文;而詩鐘(詩畸)、燈謎(如《閒雲謎集》、《鑽道軒謎集》等)及詞作(如「詞源」)也屢屢見於詩報上,此外,也可見少數新文學作品,如創刊號即有「新詩集」,18期改為「新潮」,也刊載小說作品。《詩報》是日治時期發行最久的傳統文學刊物,並曾在戰爭體制時期呼應統治者的政策。2007年由龍文出版社[1]複刻,自1930年10月至1944年9月止,共27冊,319號。[2]

  1. 龍文出版社編輯部編。2007。《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龍文。
  2. 撰稿者:許惠玟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