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叙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书文
武术家
出生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知名于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

李书文(1862~1934年),男,汉族。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他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更因其枪法、拳术天下无双而得“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之美誉。

人物生平

李书文[1]幼时首拜八极四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极拳三年。后拜在师伯黄士海门下习练大枪六载。黄士海(1829~1914年),是李大忠张克明亲传弟子,曾以卓越武功受六品顶戴。李书文在师门习武期间,由于天资聪敏,力大惊人,又肯勤学苦练,倍受李大忠、张克明二位师祖厚爱。李大忠、张克明、黄士海、张景星师徒四人都是以大枪驰名遐迩、名标方志的武林精英,而且都是同一村人。

坊间传闻

李书文[2]习武在名人辈出的“神枪窝”里,如鱼得水,习拳练枪到了痴狂的境界。李书文的家离师门相距约7.5公里,他每天晚上在师门练习一个时辰。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别人一样正常赶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练着走。练枪时,他一边走一边拧着大枪栏、拿、扎。

他修习武林绝学《易筋经》、《锻骨经》和《洗髓经》,以超常的毅力,获得了超常的劲力。几年后,他的功夫突飞猛进。在家附近捋桩靠桩,碗口粗的枣树、槐树多被他练拳脚震死,成为他的练功桩;练习打沙袋,从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击、肘顶、肩撞、背靠,不知打烂了多少条;习练大枪,“抽撤”、“缠拿”之枪力把大门框划烂,将门前屋后的枣树全部划死。为练好“摧枪问准”,他对准粗树练,对准细树练,对准插好的高粱秆练。[2]

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在他家附近枣树林中,他大枪扎枣,一枪一枣,百枪百枣。后来对着镜子练,达到触而不伤之境界。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经过十二年勤学苦练,李书文集师祖李大中、张克明,师父黄士海、张景星四人拳技、枪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击风格。只要大枪一抖,枪头闪电般划出直径一米多的圆圈,其势恰似长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枪时,恰似流星赶月,鬼恐神惊。速度快,力道猛,且精准度极高,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界。

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的族人乡亲人,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据跟随李书文学艺十几年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劲。

个人战绩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李书文的师傅黄士海收到袁世凯的聘书,因年事已高,特推荐弟子李书文去任教。李书文到兵营后,差人领他到演武大厅见袁世凯。袁世凯及众教官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扛着一杆大枪,误认为是大枪黄士海的仆人或家童。

李书文当问明情况,知李书文是替师傅来任教官时,众人哈哈大笑。袁世凯的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刹那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施枪刺壁蝇之绝技惩罚了他。众人惊愕,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众人惊天动地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只见李书文进出如闪电,退守如矢箭,大枪一抖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顿时血肉横飞。顷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众人惊愕之时,李书文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蝇落而厅柱无痕。厅内立刻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袁世凯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京、津两地武术名手与其较技,均败。李书文的二师傅张景量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当时李书文正在入里侍候卧病在床的大师傅黄士海(因黄士海无子,由李书文养老送终)。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未等马洛托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众人观呼,延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因师傅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李书文回乡后将金佛像交与弟子霍殿阁,由于战乱动荡,金佛像现下落不明)。

1908年,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李书文与许兰州投缘,许兰州之子许家福是李书文弟子)。奉军大帅张作霖久闻“神枪李书文”大名,获知神枪李在许兰州部作客,亲自登门拜会,并敬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三军为:卫队、骑兵部队、步兵军官训导营)。李书文碍着许兰州的面子,只好应允。

李书文第一天走马上任,在张作霖亲自陪同下来到卫队训练场。当时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是日本,所以,在张作霖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的主要是日本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当李书文与张作霖及众将官接身份会在观礼台上时,众人才看清张大帅给他们请来的赫赫有名的“神枪李”是一个精瘦枯干,身材矮小的小老头(时年56岁),众人多有共实难付之感。随着张作霖副官的口令,众位武术教官各显技能,场内掌声不断。[3]

而李书文面部一丝表情都没有,更无鼓掌助兴之意,激怒了早欲与李书文较技的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村野等。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条件是:如李书文赢了,由李书文在此任教官,他们日本人统统走;如李书文输了,必须马上走人。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么邪乎,于是用眼神征求李书文的意见。

李书文看到张作霖之意,对日本人的挑战早已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说:“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干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张作霖见过冈本的功夫,暗想:李书文已50多岁,老不讲筋骨为能,怎么能伤害得了冈本;如冈本伤了李书文,大概也不会致命,我是大帅,对许兰州也有交待。

于是同意双方立下生死文书,李书文走下场与冈本对峙。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速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冈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

李书文一生挟技游天下,较技近40年未逢敌手,伤其拳锋枪技者无算。因此,他警惕性极高,走南闯北来去无踪,一生教了多少徒弟,谁也搞不清。

门人弟子

他用生命去拼搏,在腥风血雨中体验所学之技,在千万次生死搏斗中提炼、充实、完善中华武术的精技纯功。他留给后人的不是漫山花草,而是登峰造极的中华武术精品。他用自己几十年的血汗熬制成蜡烛,照亮了门人弟子们努力进取的前程,扬我华夏神州威名。[4]

“神枪李书文”早期弟子霍殿阁(1886~1942年,沧州南皮县小集村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精湛的武功击败日本武道高手,入选为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护卫队武术总教习,其侄霍庆云为御前侍卫。晚期弟子刘云樵(1909年~1992年,沧州南皮王寺镇集北头村人),七岁时拜李书文为师,数载纯功,精进勇猛,曾击败日本剑道高段名手太田德三郎

1949年,刘云樵至台湾,曾任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侍卫队武术教官。他引退后创办台湾武坛训练中心,门生弟子三千,遍及亚美欧洲。晚期弟子李玉海和刘云樵是同村人,是当年“神枪李书文”客居刘云樵家时收的一位贫苦佃户的儿子,与刘云樵同时练武。李玉海武艺学成后参加革命,曾担任过中央领导警卫队武术教官。

李书文晚年时,其子李萼堂在湖南长沙创办国术馆,他不适应南方生活,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李书文坐在院中椅子上,边喝茶,边指导族孙们练武,突发暴病(脑溢血)去世,享年72岁。

武德骨气

1.尊师重道,礼法严 神枪李为人,人格高品质好,待黄四海、张景星如父,在黄家、张家学艺一辈子没坐下过,一直站侍二师左右,李在外面所挣大洋,必寄到二位师父家,后面弟子辈辈如此,形成门风,黄公去世后,李守墓三年。

“神枪”李后来教徒弟也是礼法甚严,必须坐在徒弟家炕头上,才能给艺,许兰州、张骧武、霍殿阁以及后来刘云樵,恭敬如上宾。

李一生教军阀无数,但不管你官多大,从不巴结,李必须以教师爷身份居之,跟他练,必须象徒弟一样,教手接拳,手下也不留情,有许多军阀面子过不去。大军阀们得恭敬他,不然转身就走,师道尊严到极点。“神枪”李的傲骨,源于他技艺精绝。

2.钱财观

李重礼教,强调忠仁义勇,对钱财、富贵有独到见解,李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房子多,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买。钱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咱爷们有艺。”

3.泽被乡里

家乡遇旱灾,收成不好,李回乡时,施舍[2]邻里,把大洋分给乡亲,有时从外面带粮食回来救济。李回乡时,总把大洋拿出一部分换成铜板,进入离家十里八村,当地孩子一看马拉蓬轿车,知道是“把势爷爷”回来了,跟在车后面跑,李让徒弟扬钱于路,有时他下车在孩子们中间练习鹞子穿林。

4.心境如水

平静异常,对酒色财气四大皆空,全部精力投入到拳术的研究之中,一生不留像、不留钱、不留后人,练武如痴如魔,有“疯子”、“魔症”、“枪痴”之号,故“神枪”李之功夫极纯真,常人难以达到他的境界。

5.重武德

“神枪”李一辈子比武无数,名重北五省,名扬中国武林,一生比武无败绩,出手狠辣,号称“李狠子”,但李遵守武林规矩不偷袭、不暗算、不失诺,有武士的品德。比武伤人,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李的功夫太大,出手得势,敌必死伤。

6.广交天下武友

旧武林讲交情,凭本身的本事吃饭,结交天下朋友,四海之处到处有宾朋,互相抬爱,动手比武,一般是迫不得已。

“神枪”李与“大刀”王五爷、李瑞东、尹福、陈玉山、郝鸣九、胡奉三、程东阁、李雨三、米连科、程有功、傅振嵩等等,有非常深的交情。

个人绝学

大枪绝技

1.耗大枪架[5]

神枪李练大枪,燃香计时,练枪如痴,每天抖大杆子不懈,大杆子头吊砖头、土坯,后来挑关里家轧地的石礅子,功力奇大,“神枪”里以功夫为基础的。(霍庆云回忆)

2.挑花辘辘车轱辘,重百余斤,每天将大枪插在车轴孔中,挑车轮拧枪圈,转如风车,气色如常。(刘云樵回忆)

3、神枪李到霍家教拳,赶上收玉米,一麻袋下来,霍庆云准备扛在肩上,神枪李拿大杆子一搅,把玉米袋子挑起来,放在霍庆云肩上,霍庆云惊得张大嘴巴,李说“傻小子,快干活去。”(霍庆云回忆)

4.神枪李练大杆子,燃香计时,同时敬神祈祷,大杆子抖起无数,练得一滑大树,树皮被他滑掉一块,与人较大杆子,一滑对方倒地。

5.在沈阳许兰州司令公馆,李师爷教我滑杆子,在身后把我手。他让魏师叔、董师叔他们递杆子扎我,李师爷把着我手一滑,对面师叔就被滑倒在地上,轮流上,轮流倒,后来李师爷用杆子往魏师叔后背上一柱,说:“小子使劲,爬起来。”,地上的魏师叔怎么也爬不起来。(霍庆云口述)

6.夏鹤一团长是郝鸣九的大徒弟,他驻守沧洲,团部放在一个大户人家。我是夏团长的勤务兵,侍候“神枪”李老师。李老师的功夫极深,教我们滑杆子,夏团长、于副官、我三人轮流递杆子,李老师说声走,我们的杆子便被带脱手,如果不撒手死拽着,就会连人带杆一起倒地,百试百中,堪称一绝。(徐雨辰口述)

7.大杆子拔木橛子

为了试验神枪李的大枪功夫真实性,李景林将军命人把一米长木橛子,钉入墙中,外露2尺,谁都拔不动。李景林将军请神枪李拔出,李拿杆子一滑,木橛子嘭一声被拔出,李将军说“李老师的大枪的确神了。”(张骧武)(霍庆云)

8.在许公馆,为实验李师的大枪功夫,许兰州命人抬了一麻袋绿豆,李将大枪一擎,插入麻袋,挑起拧了三个枪圈,放在地上,众人惊骇不已。(许家福,鲍有声)

9.扎香头,扎镜子,扎苍蝇[6]

神枪李的大枪,不仅功夫大,尤其是技艺精,稳准狠,晚上练枪,燃香练习,用大枪扎香头火,最后练得香火头灭而香不折;白天扎大镜子,达到触而不伤的境界;点人的眼皮鼻尖,随心所欲;练习扎动的靶子,他就以苍蝇为目标,最后达到扎到苍蝇而窗纸不破,墙壁不留痕迹,大枪的火候到相当高的境界。(霍庆云、魏鸿恩、韩洁泉、魏鸿滨、边廷杰回忆)

10.单手托枪无人能敌

神枪李右手高举,枪杆插于腰间带子中,左手持枪,与人比试,里外缠拿步入滑冰,一搭杆,杆就扎在人的胸前或鼻子尖上,百试百中。(霍庆云、魏鸿恩、韩洁泉、魏鸿滨、边廷杰回忆)

下盘功夫

1.千斤坠压趴烈马

“神枪”李应吴会清之请,到孟村吴家做客,吴家有一烈马,不听使唤,并且烈性,还咬人。“神枪”李说:“他咬我吗?”,吴说:“可能不咬生人。”李到马前,马伸头来咬,李一提膝,顶撞马下巴,马痛一抬头,李乘势抓马鬃,飞身骑在马背上。一煞劲马劈趴于地,李一缓劲,马又站起来,李又一煞劲,马又趴于地上,连续三次,吴心疼,说:“你快下来吧,再来两下,我的马死在你手了。”可见李的千斤坠功夫之深。(孟村的老年人回忆)

2.坐散兰洲许家的太师椅

许兰洲、任国栋、陈福贵是金兰交,都是黑龙江陆军中的将校,都功夫精深,尤其陈宝贵力大无穷,江湖号称“武状元”、“千斤无敌大力士”,铁砂掌功深,力能拍裂磨盘。但与“神枪”李比试,屡战屡败,陈不服还要比,许兰洲将军对陈说“老弟啊,别不知趣,李老师已经给咱们面子了,不然你早没命了”,陈遵许命,给“神枪”李行礼称老师,“神枪”李坐在堂中太师椅上哈哈大笑,同时身体晃动,竟把太师椅坐散架子了,陈更加服气。(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3.拦住老牛车[7]

在家乡,一车把式赶老牛车走,突然老牛不走了,车把式用鞭子赶牛,牛怎么使劲车子也不动,车把式以为车陷着了,回头查看,见李扎马步双手搬车尾部,车把式舌头伸出多长,半天才缓过神来,说:“‘把势大爷’,你是人还是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4.刘“状元府”、“将军府”的少爷刘云樵习武,刘家以极高的礼数,请“神枪李”为其西席,刘家父子同练,刘家为给神枪李做面子,到年节,用大车拉牛羊肉给神枪李的邻居亲戚送礼,刘家请客,李坐首席上座,客人们闻李大闻名,都想开眼界,李下地随便打几拳,脚踩过的地方的御赐青砖应声破碎,顺手一掌将木饭桌拍烂。(刘云樵回忆)

5.民国25年李景林将军任直隶督办,聘“神枪李”为军中总教官,李也亲自随李学习聘李为其“西席”。李书文教李将军及将校,在校军场上李示范八极拳,把校军场跺得坑坑相连,李将军等将官看得惊呆了,只顾鼓掌称好,都忘了练武了。(霍庆云、魏鸿恩)

6.戳脚翻子泰斗郝呜九先生的大弟子夏鹤一,是东北军上校团长,郝与“神枪”李金兰交,特让其弟子夏鹤一、于仲伦和李学大枪。夏团长的团部设在沧州城一民营资本家的大院子,徐雨辰每天侍候李师和夏团长。李书文师吃饭时坐椅子上,端着饭碗双脚一碾震,铺地的青方砖应声破碎。他教拳时尤重基本功,示范时稍一用力就把地砖碾碎,一脚一块,无一例外。(徐雨辰口述)

7.千斤坠压坐陈福贵

陈福贵,千斤大力士,许兰洲总说:“我一生爱武,所见名家无数,最服三位,王中泉的功夫,李书文的艺,陈福贵的力气,但最高的还李老师的艺,高高高,巧巧巧,妙妙妙!”。陈福贵体槐悟多力,李书文体矮功深劲巧。陈也总是自称‘一力降十会’,李书文说‘力不打功,劲与力有本质不同’。李书文脾气大,对二茬徒弟非打服不可,不然军队教官也不好当。一天陈称力大自诩时,李书文说:“陈福贵,都说你的力气大,我的胳膊你扛不动。”陈骑马式一蹲,李书文把胳膊往陈的肩膀上搭,千斤坠一煞,陈往起一站,李一撼劲,陈连拱三次没有站起,李看其锐气全无,胳膊一撼挫,陈劈坐于地上,陈体壮,裤裆都撕了。许兰洲以为挫死了,汗都下来了,李书文说:“兰洲啊,放心吧,他是你的义弟,我是有分寸的。” (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混元劲

1.“进了把式房,不是打桩就是靠墙。”李书文师爷的排靠功夫极深,打拳时把练功房的土震得直落,靠山背,把墙靠得晃晃欲倒,李练功如魔走到哪练到哪,有“李疯子”的绰号,遇到场院黄土墙,贴靠练功,土墙应声倒下一段,老牛吃草,他也去练一练,把老牛一靠一个滚,可见其下盘,排靠功夫极深。(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2.踢靠震死大槐树[8]

民国二十年师兄张骧伍将军担任山东第五路军总指挥,吾侄刘序东则是副总指挥,对先师来说,正是一个荣返山东的好机会,而吾十年苦练正好可以出去磨练一下。于是随先师再闯山东,沿途各县长、仕绅、武术家争相迎送,各地报纸更是早就开始报导先师的行止,一路上极尽风光。先师住在黄县时,每天到民众教育馆教拳,民众教育馆门前有两颗百年巨树,先师每日进出就拳打脚踢这两颗树,用以舒畅内气,不到一、两月,这两棵树就被打死了!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前人的武功高到什么程度!(刘云樵回忆)[9]

神行功

1.光绪中期,李书文游北京城,先在镖局任镖师,后来在小站当教习,接着在皇宫担任光绪皇帝侍卫,李每天早晨练功夫,必先练行步功,在北京城城上练行步40里地,成为必修一课,时间充裕时,速度极快。(霍庆云)[10]

2.许兰州将军骑马追不上(霍)

李书文住在黑省许兰州的司令部,许兰州执礼尤恭,一天吃饭,新来的厨师做鸡时,把鸡头弄没了,李书文的脾气怪异,吃鸡不吐骨头,吃鸡不带头,备感不恭敬,回房间后收拾东西从楼上跳下来。许兰州将军闻听报告后骑马追赶,任凭许如何催马,李书文在前面神行,距离总是那么远,就是追不上,跑到江边,许将军大笑,“老师看你还能走吗?”李书文一头扎进江里,过了一会从江那沿浮出水面,许才知道李的内功修练到胎息境界。许将军后来又赔礼,请李回来,更奉为上宾。(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3.跑开洼地

“神枪”李在霍家教霍殿阁时非常严酷,每天晚上到半夜时把徒子徒孙喊起来练夜行,天天几十里地,大家在一起跑,“神枪”李跑着跑着就跑到前面不见了,大家说“用不用等师爷”,霍殿阁说“不用等,你师爷又找地方练功去了,一会他就追上了。”大伙接着往前跑行步,过一会“神枪”李又噌噌追上来,一会又跑到前面了,李不让大伙睡觉,把高香亭、刘子鸣都练睡着了,人在跑,没什么知觉,困得不行了。(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掌功

1.拍烂桌子[11]

刘家请客,客人来时,总是让李演示功夫,李顺后一掌,就把吃饭的桌拍烂,众客人连呼开眼界。(刘云樵回忆)

2.捏破核桃

李老师与夏团长、于副官和我吃核桃,我们三人把三个核桃攥在手里一攥,把核桃挤破一个,李老师见状,把筐里核桃用大拇指和食指往出拣,拣一个,捏破一个,看不出丝毫费力,我们几个更服气李老师的神功。(徐雨辰回忆)

3.掌推空气

“神枪”李练穿掌或探马掌在室内练习,距窗户2米远,掌出如疾风,气流将窗纸推得呼呼鼓荡,震动有声,可见其掌功精深。(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4.吾幼年随先师练武,常见先师打劈挂掌,掌心向下一拍,距地三尺,尘土飞扬,地面上有如被皮鞭抽打,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种功夫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 (刘云樵)

盖世神功

1.1886年5月,李书文去燕京故宫访友,行至天桥,见到有一位人称“沙回子”的人设场献艺,该人面对众多围观者,出口不逊,大话连篇,狂妄以极。李书文当时年轻气盛,便想教训此人,于是越过人群,来到场地中间,双手抱拳问武。二人比试枪法,只见李书文[1]上去用枪一搅再往上一挑,就把“沙回子”挑出几丈以外。刹时间,掌声雷动,众人齐声叫好,“沙回子”因手重伤而被抬走。这就是在武术界广泛流传的“神枪李”枪挑“沙回子”一事的由来。

2.李景林在天津任督办时,曾邀李书文来津教授将弁。在此期间北京武术界因久闻其大名,心中不服,选武艺最精者二人,赴津与其较艺,李书文逊谢,并由李景林设酒款待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李不得已撤席,双手抱拳,曰:“请!”乃进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并往下微按,对方头顶受掌,“头入于项内,而睛出眶尺许”。后者复欲较,李抱拳曰:“请!”仍以掌扑其头,那人头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节脱。

3.1923年的一天,李书文从河北老家沧县前去许兰洲公馆(天津市河北区瑞安街六号),由霍庆云先生随同前往。馆内有位从山东枣强县请来的拳师李文波,绰号“神掌李”。二人见面,畅谈中国武术。李文波话中口气太大,看不起短小瘠瘦的李书文,便提出较艺。李书文婉言辞之,李文波疑其徒有虚名,便使出神掌之功,直指李书文的胸部而来,李书文刹时缩身,只用八极拳中的一个翻背掌的着数猛击而出,正击中李文波的腹部,李文波被击悬空飞出三丈多远,撞在客厅的墙上,落地吐血,后服七副汤药不治而死。因为李文波是李景林的父亲请来的,李景林为处置后事,用去现大洋三千多元。

4.北京武师刘得宽,因武艺高深,曾在燕京名噪一时,获有燕京“赛九城大枪刘”之称。他闻之李书文的大名,便专程到天津拜访。二人谈毕,便又试艺。当时刘得宽年龄大,看李书文太年轻,有不服老的劲头。刘得宽拿起大枪就往李书文面前扎去,李书文来得更快,一招“劈袖”,就把刘大枪的前把批掉,随之轻轻一拨,刘即腾空转了圈,李书文向其背后连刺三枪,刘得宽无法招架,立即抱拳认输。

5.1930年底,有人到李书文面前挑拨离间说黄之洞在背后骂李书文,煽得李书文火冒三丈,怒气顿生,立即找到黄之洞,既未问话,更未论理,对着黄当胸就是一个“撑锤”冲拳,同时口中报名“黑虎偷心”,黄之洞则本能地一闪躲过,但来不及躲过,李书文接着报名“泰山压顶”,对着头顶百会穴的一个“探马掌”,黄立即口鼻出血倒地,仅几分钟,黄即气绝身亡。

八极拳架

八极拳小架练习要领

小架一式定式歌曰:十趾抓地,头顶青天,怀抱婴儿,肘拄泰山,两肩松下,气沉丹田,拔背含胸,膝扣裆圆,尾闾中正,不倚不偏,两目平视,呼吸自然。又云:十趾抓地头顶天,怀抱婴儿肘拄泰山,两肩松下,气沉丹田,拔背含胸,膝扣裆圆,尾闾中正,不依不偏,两目平视,呼吸自然。又云:十趾抓地头顶天,怀抱婴儿肘拄泰。此式练习时要提顶平裆,拔背含胸,松肩下气,合膝收臀,碾步松胯。

练习时要发六合劲,要以意行气,以气引力,手足相合,身心相印,要有吞有吐,有松有放,后肘催前肩,前肩催两手,内外上下要完整一气,即所谓劲整也。总之,劲之发也,须以意为指挥,运气以促力,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发于两肩,出于足趾手指,气力相辅,气促力走,力由气发,一极动百极响应,一者不具则失其髓。又所谓三催者,即步催、身催、手催也,有式止而力仍前贯之势。劲断意不断,形断而神又相连,吞即蓄,吐即发。吞吐是否中式内,外求于形,内求于气,要极刚猛亦极自然,刚中含柔,柔里有刚。气上发于鼻,下按于丹田。上身要正直,下身要弯曲,开拳、用力、发手如握虎尾,前肘如顶泰山,所谓动中含静,静中含动,拟似走走尤停神,要不滞不散不迟不断。以上所言乃定式与发劲之要旨也

发要急,变要快,定要稳。行如龙,动如虎,步如猴。抽身换影翩若惊鸿,要明五行,存八意。五行者,即心动如火烟,肝动如飞行,肺动如雷响,脾肾紧相连,五行一齐放,气势可冲天;八意者即八式也,外行必须协调一致,气由心生,起鼻尖落丹田。练架子及八极拳最忌者为:腆胸弯腰,敞膝翘臀,耸肩缩颈,身躯不正,内外不合,上下不随,上身发力过大和练空不存意。

八极拳

八极拳八字:即顶、抱、缠、拿、劈、砸、攉、挑也,其练习要领一如架子。

(一)八极拳歌诀

八极顶肘奔胸膛,进步横打往上闯,要挤裆把拳藏,右捋手又踢裆,用反砸迎面放,左横肘奔胸膛,转环手两分张,打卡肚用双撞,倒退一步避里裆,用刁手大缠上,捧小缠打搜肚,上步掌用挂塔,打跪膝把裆藏,里夹外架两分张,捕面掌往上闯,倒退一步避了裆,十字架不用忙,左右双架两分张,打捋手两头忙,斜身拗步逞刚强,拧身退步避了档,搜肚挂耳归中堂。

(二)八极拳对接歌

拔步肘上步攉打左右忙,滚手抗脚踢拳打裹打刚,甩步掌卡肚跨截单乘扬,刁扣腕进大缠来左右上,小缠丝防破阴捶起身掌,打小缠两头成破终一样,撒左腿遂捶夺步换捶放,向回接上翻下夹如上样。立肘接捧捋挤按怀里逛,高搓手两护裆来挤架搡,对搓掌柔化撩阴上步掌,推舟式弓撑抽步搓胸膛,先捋手抽步颇腿搂护裆,撩衣式进步跪膝把裆藏,顺手接齐步右手迎面掌,打捋手走脱过步归中堂。

纪念活动

李书文是八极拳界出世最早的名师,御拳师霍殿阁等一大批八极拳家均系其高足。在李书文和他的徒辈们的传播下,八极拳在东北得到极大的发展,长春成为了八极拳的第二故乡。李书文可谓是东北地区八极拳的开拓者。李书文经十二年寒暑,将八极拳和六合大枪演绎得出神入化,为了纪念这位被武林界称为“神枪李书文”的宗师,吉林省武术协会昨日举办了“神枪杯”八极拳大赛,最小的参赛者年仅13岁,最大的91岁。著名导演王家卫指导的影片《一代宗师》不久即将上映,张震在片中扮演八极拳师。据悉,王家卫曾为八极拳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他团队的工作人员昨日也出席了李书文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12]

今后八极拳将据不完全统计,“神枪李书文”弟子传入国内外现有万人之多。每年清明节前夕,常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崇拜者飞抵沧州,前往李书文的墓地拜祭。更多地被搬上大银幕。

2012年12月03日是八极拳五代宗师、神枪李书文诞辰150周年,昨日,数百名八极拳界弟子会聚长春市体育馆,为一代宗师举行纪念大会,以武会友的“神枪杯”八极拳大赛随后也擂响战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