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培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培根
出生 1948年12月27日
湖北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知名作品大学工作散论
喻园心语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李培根[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87年毕业于美国威斯新辛-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95-200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2005年3月-2014年3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863/CIMS专家组成员、863/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国家863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目前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863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所主持的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于2000和2001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得过美国SME/CASA颁发的“大学领先奖”(University LEAD Award);2001年获得过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

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副校长,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培根同志全面负责校行政工作,主管审计工作、校友总会、发展改革与政策法规办公室。李培根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014年3月31日,因年龄原因李培根离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继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个人履历

1977年毕业于上海纺织学院(现东华大学)。

1977年至1978年在武汉轻工机械厂任实习技术员。

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

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

1987年升为讲师,

1989年升为副教授,任教研室副主任,

1991年升为教授,

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受聘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共享院士。

2005年0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3]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4年3月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职务。

社会兼职

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

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社会职务

2004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共享院士
2007年01月至2012年01月 中共十七大代表
2008年03月至2013年0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863/CIMS专家组成员
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
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
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李培根认为,从大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来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在离校时,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的能力:一是应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设计一台机器,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总体设计,应知道要先从工艺开始考虑。二是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包括对事物的质疑力和解决问题的构想力两个方面。他们要能够从人们习惯的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同时又要善于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构想。他们还要善于从集体中、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主动地、乐观地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学会质疑,还要善于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选择正确的路径去学习。三是应有协同力。现代前沿科学命题大多是由很多人协同完成。协同不仅是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协同,还可以是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协同。

学术讲座

演讲稿(2010-2014年):2010《记忆》;2011《未来》;2012《远方》;2013《告别》;2014《遗憾》——离任演说。

教育成果奖励

2010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李培根在本单位主持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研发并与开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已形成中国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他组织建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 [3] 。

学术论著

李培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7.04 《大学工作散论》 李培根著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01 《喻园心语》 李培根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01 《认识大学》 李培根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01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许晓东,李培根,陈国松著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0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杨叔子,李培根著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基于关键链的建筑工程进度计划研究》 李培根著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机械工程基础》 李培根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3 《机械工程基础 第2版》 李培根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03 《机械基础 高级》 李培根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01 《机械基础 中级》 李培根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06 机械基础 初级 李培根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多Agent技术在先进制造中的应用》 李培根,高亮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01 《敏捷化智能制造系统的重构与控制》 李培根主编 示例
2002.09 机械工程基础 李培根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07 《制造系统性能分析建模 理论与方法》 李培根主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06 《制造系统性能分析建模 理论与方法》 李培根主编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

李培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9年 XZ9型CNC曲轴主轴颈磨床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1993年 NC程序检验仿真系统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
1998年 激光加工成套关键技术与系统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2000年 CAPP关键技术与应用系统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CAPP关键技术与工具系统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7年 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国家人事部、教育部
1999年 大学领先奖(CASA/SME University LEAD Award) 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
2001年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湖北省政府
2003年 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委
2003年12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4]

视频

华中科技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校长李培根致辞

个人生活

李培根校长被华科大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在副校长张晋的印象中,“根叔”的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该校白云黄鹤论坛上。“听起来很亲切,是学生对校长的一种‘尊称’”。李培根表示,“根叔”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他也没什么印象,但出现应该有好几年了。不论是学生在公开还是在私下场合这样相称,李培根都会欣然应答。

人物评价

李培根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知名专家

研究方向

李培根一直从事机械与制造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曾为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并担任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

李培根院士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7年,李培根获得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共同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3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委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李培根院士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知名专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李培根在本单位主持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研发并与开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已形成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之一。2001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组织建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备受企业欢迎,成为国内访问量最大的同类网站之一。

学术讲座

《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观点摘要

1987年回国后,李培根一直致力于制造业的信息化研究工作。曾担任CIMS中心主任的他,深知信息化在学校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上,同样是一个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

一直以来,“成本”这根弦都紧绷在李培根心里,因为成本与质量息息相关。有一次,他出差到湖南长沙一家民营百货公司,该公司的经理告诉李培根:“信息化之后,企业不仅提高了效率,透明度也增加了,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信息化对企业控制成本很有好处。”这一席话对李培根触动很大。

“企业都很注重成本控制。企业的总裁、总经理对反应财务状况、产品销售状况、原材料状况的数据都能一览无余。但我认为,目前学校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得也不够。结果就是,身为校长的我看不到任何相关信息。”李培根十分感慨。李培根曾一度困扰于学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在他的支持下,今年三月初,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注册中心。注册中心把涉及学生的相关信息都集中在一起,使管理更加规范。今后,学生入学注册、交纳学费、选课、成绩等信息,在计算机里都有可能看到。

视频

《杨澜访谈录》 ~~ 李培根 大学的尊严

李培根

“信息化有助于学校控制成本,保障整体的管理质量。”李培根说。他认为,不仅在学生信息管理上,在教学科研的质量管理方面,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科研项目信息化既能促进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还能节约成本。他举例说,在科研项目上,科技处负责申请项目,而过程管理则应该归属相关院系。这一过程如果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将可以避免科研项目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当前,“信息孤岛”问题同样困扰各大学校,李培根对此问题的解决表示乐观:“技术已经不是难题,关键是用心、多动脑筋。只要观念到位,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李培根认为,从大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来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在离校时,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的能力:一是应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设计一台机器,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总体设计,应知道要先从工艺开始考虑。二是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包括对事物的质疑力和解决问题的构想力两个方面。他们要能够从人们习惯的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同时又要善于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构想。他们还要善于从集体中、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主动地、乐观地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学会质疑,还要善于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选择正确的路径去学习。三是应有协同力。现代前沿科学命题大多是由很多人协同完成。协同不仅是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协同,还可以是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协同。

分配制度

大学分配制度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李培根看来,在大学的收入分配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多元化。大学教师的收入是由几部分组成,有国家支付的工资、学校的津贴,还有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它一些收入。他说:“如果放任这种局面不去改变,今后会成为很大的一个问题。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最近这些年,很多单位的科研经费增长了好几倍,但相应的科研成果却没怎么增长,甚至创新型的成果还减少了。大学教授或研究者希望有更多的课题来增加收入来源无可厚非,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此导致这些教授或研究者很难专注于某一项研究。收入的多元化甚至导致某些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不足,这当然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单凭某个高校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它需要政府层面系统地研究和决策来解决。”

创新氛围

好的创新氛围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对此,高校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调整“指挥棒”,鼓励他们多花精力搞教学,尤其是想办法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比如,工科大学要对工业界开放,让工业界人士走上大学讲台,不仅要让他们到大学开展讲座,甚至可以讲授某门课中的有关章节,尤其是其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大学生也要到企业中实习,在企业中发现问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协同解决问题。

在培养方法上,李培根倡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引导学生“实学”创新。“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可明显感到中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不足。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被动实践’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李培根称,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被动的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实践,从实践中提升。

教学质量

李培根说,“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并强调,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办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他说:“我给学校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李培根对开放式办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从内涵上看,开放式应该比国际化更广泛,社会服务也是一种开放。社会服务也是育人的需要,可以发挥一流大学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按照地方经济需求,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四个方面入手,打造高素质人才。

李培根认为,开放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对社会开放讲坛”。他提出,要“让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让更多的管理人才,走上我们的讲坛,以弥补学院式教学的不足。”他希望学校能在这方面有真正的改善,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质量。

在教学质量中,李培根首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很多重要场合,他都提到过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从长远看,毕业生在社会中的总体表现是体现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经费、课题和论文。不久前,在谈及学校发展战略思路时,李培根再次重申这一价值观,“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据了解,华中科大在校生超过5万。李培根表示,在他任期内,华中科大不会继续扩招,将在往年基础上减少500人。

他还指出,要给学生持续的、甚至终身的人文关怀。李培根上任后,走进课堂,参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学生发给李培根的电子邮件,他一般都会亲自回复。华中科大西边一座篮球场地板较滑,学生容易受伤。一位学生将情况反映到李培根那里,李培根亲自干预此事,篮球场很快整修完毕。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李培根的态度是“快速反应”,也要求相关部门快速反应。

视频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典礼“根叔”李培根校长毕业致

视频

李培根:数据.互联.智能

参考文献

  1. 个人简历网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网,2019.1.11
  3. 李培根 人生点滴 ,中国工程院, 2019-09-15
  4.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 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