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崇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崇富

来自 江西新闻网 的图片

李崇富,男,汉族湖北省鄂州市人,194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原所长[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委员[2]博士生导师[3]、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评审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评审组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原所长

出生日期----1943年生

出生地点----湖北省鄂州市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经历

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工作时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在清华大学晋升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系副主任、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

先后工作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清华大学,1997年7月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副所长、党委书记[5]、所长(至2005年12月)。

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评审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时,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法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主讲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

主要成就

主要著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之命运》(合著)、《认识发生论》(合著)、《思维世界导论》(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主编)、《现代哲学思维的智慧》(主编)、《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研究》(主编)、 合著和主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读本》和《马克思主义150年》等多部。

1.《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主编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

2.《李崇富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3.《历史唯物主义与改革开放30年》(主编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4.《新中国六十年与历史唯物主义》(主编之一),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5.《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李崇富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6.《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编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主要译著

《非生物界的反映》;发表《多元化与自由化》(获北京市第二届社科成果二等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和《"三个代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主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论文约二百篇。

主要论文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党政干部学刊》2011/01。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湖南社会科学》2011/01。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01。

4.《关于解决大城市房价畸高的基本思路》,《中国流通经济》2011/04。

5.《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前线》2010/01。

6.《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高校理论战线》2010/02。

7.《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坚定不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6。

8.《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9/09。

9.《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1。

10.《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01。

1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合著),《红旗文稿》2006/18。

12.《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04。

1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方法论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1。

1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02。

15.《论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7/05。

16.《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几点认识》,《前线》2007/12。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04。

18.《历史唯物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9.《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1。

20.《正确理解共产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2。

成果获奖

《较量--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获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合著,获院第二届优秀著作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