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为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为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教授
出生 1935年1月15日
天津市
逝世 2002年1月30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杨为民,1935年1月15日出生于天津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祖籍河北省迁安市。父亲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母亲是高级干部。杨为民先后在革命圣地——延安、太行抗日根据地和华北解放区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延安精神永志不忘。

人物经历

其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四任院长杨秀峰,母亲是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助理、全国妇联委员的孙文淑。 幼年时在革命圣地延安度过。1953~195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火箭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留在北航工作。他担任了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的主任、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的所长[1],同时还有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质量管理学会等十多个组长、主任的兼职。

主要贡献

70年代初,杨为民担任了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总设计师,填补了国内高空无人侦察机空白;80年代中期,他转入可靠性工程研究,是我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2],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可靠性相关专业--工程系统工程系(14系,现为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生平介绍

不尽操劳享此生

美丽的白菊花花篮带来了李鹏委员长的深情问候,"天意何公之有?!"的悲叹表达不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的痛惜。2002年2月5日,北京八宝山公墓第一告别室哀乐沉沉,泪眼婆娑。20多位新老部长、10多位将军带队出席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的千人告别仪式。

像一颗燃烧生命的流星,2002年1月30日凌晨4点,全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的双料主任、67岁的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主任杨为民教授,闪耀离去,留下了他对中国可靠性事业的无限眷恋和辐射力强劲的人格魅力、精神财富。

熟悉杨为民的人都说:"他是累死的。"他舍不得时间去看病,也吝啬自己的休息。同事们说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有一次,同事们发现他连续8晚在办公室加班熬夜,咖啡、烟和浓茶为他提神,累了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杨为民的助手杨崇颐动情地说:"杨为民的日程表,分几种颜色密密麻麻地标记着,有时一周要飞全国几个地方。我们甚至拿着机票在机场等他转飞。他的事情太多、太重要了,停不下来啊。"

2001年6月,虚弱得难以支撑的杨为民被查出了胰腺癌。检查期间,杨为民白天上班,晚上看病治疗。有一天晚上,为了准备总装备部系统重点工程检查的交流总结报告,杨为民把屠庆慈教授叫到了医院,一边挂着点滴一边口述报告,两人研究、写作到近11点钟。等待病情最后确诊的几天里,杨为民还去密云主持了一个会议。当时,他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

2001年7月11日,协和医院为杨为民做了手术,因癌症已到晚期,肿瘤已无法切除,只做了姑息疗法。杨为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总是叫人到医院开会,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也常常规规矩矩地写假条,请假出去开会、办事。可是,他胸口的止痛膏从进院的0.25个单位增加到了2个单位,变成了当初的8倍。

护士长王俊清由衷地感叹说:"大凡得了绝症的人,都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杨老师却是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像工作就是他的享受。"

毅然转行赤子情

70年代,杨为民作为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飞机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带领千余名师生奋斗了近10个年头,该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装备了我国第一支无人机部队。该项成果已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辉煌历史的写照。试飞期间,杨为民的脸部受伤缝了40多针,他硬是40多天坚守在现场,结果伤口化脓感染,低烧持续,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80年代,杨为民在广泛的调研中发现,那时我国军机由于缺少可靠性的保障,故障率高,半数左右"趴窝",寿命也短,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敏锐地意识到,不光是飞机,海、陆、空、天都迫切需要开垦可靠性工程应用的处女地。

杨为民
杨为民教授

杨为民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年逾45岁的他,毅然带领无人机的研制集体转入了可靠性工程这门新兴边缘学科,走出象牙塔,确定了"面向工程,结合实际"的研究路线。他不断提醒大家:我们的任务不只是理论研究,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杨为民在北航建起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工程系统工程系。在他的领导下,该系从50多名教师、30多个本科学生发展为上百名教学科研人员、上百名本科生、67名硕士博士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一支可靠性工程研究队伍。至今这里仍是全国惟一的一个系统培养可靠性工程人才的基地。

双重可靠众口评

通过20年的不断开拓与创新,杨为民教授将我国可靠性工程从萌芽状态推向了山花烂漫。

"运七"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客机,由于缺少可靠性工程研究,生产厂规定其机载设备的寿命仅300至500飞行小时。因此,民航部门不愿用"运七",宁愿花宝贵的外汇进口外国飞机。80年代初,杨为民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的寿命试验。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终于使"运七"飞机机载设备的首次翻修期限延长到2500至5000飞行小时,达到了国外同类飞机的水平。"运七"飞机定寿、延寿的成功,提高了国产飞机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航空港内最大的国产机群。据统计,仅机载设备延寿一项,"七五"期间就为国家节省经费超过2亿元!

80年代中期,我国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工程应用还是一片空白,连装备的可靠性指标都没有,使用方对承制方提不出可靠性的要求,更别说检查考核了。杨为民便出面出钱,将使用方、承制方和从事可靠性工程研究的同仁们首次召集到一起,在青岛开起了研讨会,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标准。

经过不断努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系统都下发了红头文件,规定新立项的武器装备均应有可靠性参数与指标要求。从此,可靠性工作有了制度的保证,从设计开始,可靠性就要贯穿始终。可以说,对于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参数与指标的国家军用标准的制定,杨为民立了头功。

杨为民所提出的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防科技工业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飞机、导弹、火箭、飞船、卫星、核潜艇、坦克……这些杨为民精心哺育过的"生灵",全都听见过他铿锵有力的豪爽之声,全都见证过他孜孜以求的探索足迹。

作为几个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的负责人,他组织了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两个系统的几十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大检查,受到国防系统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可靠的可靠性工程专家"。

2001年5月中旬,杨为民在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前夕,总装备部系统搞军兵种检查,其中有个高新工程的项目,某单位的质量检查组准备不充分,缺少可靠性的专家。杨为民听说后,觉得有走过场的嫌疑,在办公室生气:"这种做法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杨为民说话向来嗓门大,又这么激动,在场的几个北航骨干就劝他:"我们中心将职责范围内的事该做的都做了,上面组织不好,跟咱们也没什么关系。"

杨为民见大家不太当回事的样子,不觉声泪俱下:"你们不能光看到自己的小集团,应站在国家装备的高度想问题。他们高层做得不到位,我们就有义务做工作促进!"

杨为民马上跟有关领导汇报,建议调整检查组成员,最后杨为民亲自带队,组织了三四个专家进入了工程现场。

助力航天建功勋

杨为民在航天领域的贡献同样功勋卓著。他总说"航空航天是一家",直接参与和推动了许多航天型号的研制。

神舟号飞船是航天系统研制的第一个将要载人的飞行器,事关重大,事故的概率要控制在千万分之一次以内,对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如何进行验证呢?早在数年以前,载人航天大系统总设计师王永志就跟杨为民商讨这个问题。杨为民立即展开了"航天员安全性验证技术"的课题研究。

他邀请中国民航的适航专家、清华大学核能所专家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可靠性工程专家共同组成了课题组,借鉴客机和核电站对安全事故的要求和控制方法的系列经验,提出了安全性验证思路和分析、实验、演示等各种验证方法。王永志在课题评审会上赞赏地说:"这个课题做得好,提供了我们工作的思路。"

杨为民
杨为民教授

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大量的可靠性工作之后,杨为民提出"要万无一失",并介绍了北航新推出的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在他的建议之下,1998年6月,"神舟一号"上的14个关键设备被送到北航做了试验,结果发现红外地球敏感器和液浮陀螺2个产品有故障。当"神舟一号"成功回收时,总设计师、北航校友戚发轫立即从基地给杨为民打来电话,感激地说:"老杨,刚刚回收成功了!多亏了你们的试验,要不然,上天后就回不来了。"

我国的某型号导弹在研制过程中几次发生故障,拖了进度,杨为民特别着急,主动请缨参与工作。二炮型号办主任多次感慨地说:"一有问题我就想到要找老杨。"由于该弹采用了新型发动机,参加研制的同志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杨为民便多次组建专家组指导工作,在他病重手术之后,还拟定了一个事故分析专家组的名单,逐个邀请航空界的专家们参加工作。

2000年,杨为民第一次来到了航天四院,去几个偏僻的山沟厂、所进行深入考察。惊讶之余,他非常赞赏这里的同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工作的精神。他看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金属外壳是个直径只有1米多的圆筒,开了一个几十厘米的口子,由一个身材瘦小的工人钻进去,蘸着有毒的胶水在内壁刷胶,手工粘贴绝缘层,如果没贴好,发动机工作时就会被烧穿。"这样的条件和设备怎么行?质量检验仪器也太落后!"杨为民回北京后,立即跟科工委的领导汇报,建议尽快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杨为民还是一个好"伯乐"。在航天二院进行某型号的研制时,杨为民发现型号总师陈世年在推进质量可靠性工作中很有思路,当科工委成立质量可靠性专家组时,便推荐他当了专家。因此,陈世年多次说:"是老杨发现了我。"

参透名利心自清

杨为民对工作精益求精,生活中却是因陋就简。他常常是吃一碗鸡蛋面,穿一件价值百十来块钱的夹克,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在北航的宿舍小偷光顾过,却没丢什么东西。

这些年,他所获得的各种奖金、评审费、讲课费近20万元,全部上缴了系里,作为青年教师奖励基金。1994年,航空部推出"航空金质奖章",在56万职工的航空企业、10万科技工作者之中,只有两人获奖,每人奖金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发奖时特意嘱咐杨为民:"不许上交",系里也说应该遵照领导的指示。但谁也拧不过杨为民,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请别让我脱离群众。"

他曾经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7次谦让出国的机会;他所获得的计算机、照相机等奖品全都用在了集体的需要之中;课题负责人与论文署名,他推出年轻人,自己靠后。

搞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劳务提成,杨为民不主张单独揣进个人的腰包,带领大家走集体发展的道路。系里的津贴,杨为民只要二等;学校实行岗位津贴,给他评了一等,每年5万元,可是他说:"我的这些老同事们都只拿3万,我也只拿3万。"让秘书把其余2万上交到系里了。

杨为民荣誉的光环很多,可是对于荣誉,他总是退避三舍。系总支的同志趁他出差为他上报了"五一"劳动奖章材料,他回来后与总支的同志还吵了一顿。

在杨为民的影响下,这个系已经形成了不争名利的风气。曾经有个企业来挖北航的王德言教授,热情地接王教授去考察。对王教授来说,这个技术上不难的任务有300万人民币的年薪,不过王教授还是谢绝了。他说:"要想发财,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杨为民不是没有那个能力与条件,他早可以发了。可是杨为民说过,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享受了又如何?可靠性事业离不开我们哪!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能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北航博士生章文晋在网上给敬爱的老师开设了一个纪念馆,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各种纪念文章纷至沓来:

"一生不逐名与利,惟愿国家富又强。是您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使我对您的离去万分悲痛。"

"你开创的可靠性事业为祖国的国防建设筑起了钢铁长城。"……

如今,杨为民的骨灰遵其遗嘱被撒在了长城内外。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里撒下的是中华儿女对祖国至诚的热爱与眷念。杨为民就在这里化作了春泥,延续着自己一生的长城情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杨为民。"为民精神永存"--北航师生无数次地提到这句话。杨为民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他所开创的可靠性事业,更有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为民
杨为民与女儿杨宇澜的合影

■看到有人不把质量当回事,他声泪俱下,亲自带队进了工程现场。

■宋健嘱咐他奖金不许上交,他却硬把10万元钱都上交系里奖励青年教师。

■他得了绝症,更抓紧时间工作。护士说,好像工作就是他的享受。

■网上,他的纪念馆成为名牌栏目,两个月6000人访问悼念。

精彩厨艺

1976年,杨为民下过干校,在北京郊区的农场担任炊事班班长,他炒的菜、蒸的馒头至今让人回味。杨为民琢磨透了温度、酵量、发酵时间等的关系,画了一张表,贴在墙上供其他同志对照使用。杨为民的肠胃只允许他吃鸡蛋、面条等清淡的食物,他也极少有时间下厨,但跟同事们说起厨艺来却头头是道:"你那样做海鲜好吃不了,听我告诉你……"其实,杨为民是个跳舞、游泳、打球、拉小提琴样样在行的人,如果有时间消遣和锻炼,他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身边的英雄

2001年12月2日晚,胰腺癌晚期的杨为民给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副主任康锐打来电话,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放下电话后,康锐发现已经严重腹水、每天全靠3升营养液维持的杨为民竟与自己说了40多分钟。6岁的女儿问他:"是谁打来这么长时间的电话?"康锐说:"是一个生病的爷爷。"孩子奇怪:"生病了怎么说话还这么大声?"康锐脱口而出:"因为爷爷是个英雄。"

生命中的最后话语

2002年1月29日,杨为民教授临终的前一天上午,杨为民将协和医院特需病房的护士长王俊清叫进来,形销骨立、喘着粗气的杨为民断续地说:"我知道我没有多少时间了。我住这儿半年多,看你的角色像带兵打仗的,你带的这些兵都挺好,我感谢她们。你要好好爱护她们。"

杨为民就是这样随时随地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留给了护士。护士长出来以后,跑到配药室大哭了一场。

杨为民教授是一位对待科学事业不屈不挠,甘于献身的"拼命三郎";为人淡泊名利,曾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7次谦让出国机会。

他去世时,美丽的白菊花花篮带来了李鹏委员长的深情问候,"天意何公之有?!"的悲叹表达不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的痛惜。2002年2月5日,北京八宝山公墓第一告别室哀乐沉沉,泪眼婆娑。20多位新老部长、10多位将军带队出席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的千人告别仪式。

科学成就

设计研制成功高空无人侦察机

杨为民担任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含地面遥控遥测站)总设计师,主持并解决了“空—地”大系统总体设计、“导航与遥控”综合导引精度、空中投放“母—靶”机干扰、“陆面—水面”整机回收安全性等技术关键。该型号1978年定型试飞成功,1980年设计定型并转产,装备我国空军部队。该机种填补了国内同类机型的空白,在国内处领先地位,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

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研究

杨为民
杨为民十四大期间与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合影

杨为民在教育领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可靠性工程专业,为我国航空、航天等行业提供了急缺的高级技术人才。在科研方面,他针对航空装备外场可靠性数据的随机性和机载产品与设备厂内试验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现状,开展了“现场数据处理及寿命评估方法”、“对工程经验法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等具有开拓性应用理论研究,在航空机载设备的寿命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而在航空产品寿命研究及其应用取得明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研航空装备对可靠性技术的需求,开展了“军用飞机可靠性维修性参数体系”、“民用飞机可靠性、维修性技术”等重大课题研究。其成果成功地指导了新机,新产品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工作。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原理及方法,其研究分支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含测试性)、保障性设计,分析与实验等领域。此项研究工作针对性强,有力地指导了工程实践,研究成果为国防科工委采纳并在有关重点型号研制中推广应用。1995年,他主持了“武器装备2000年可靠性与维修性发展战略研究”,开创了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共性技术预先研究的先河。1998年,他主持了“武器装备2020年前可靠性维修性发展战略研究”,为2020年前可靠性共性技术预先研究打下了基础。

产品寿命研究获得重要成果

杨为民以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理论为基础,针对机载产品与设备定、延寿命技术难点,开展有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产品寿命试验及其寿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开拓性地建立了“领先飞行试验”的程序和方法,提供了领先飞行安全控制的理论依据。在我国形成了一套首创的运7飞机机载产品与设备定延寿的程序和方法。同时,他及时而有效地将应用研究成果和运7飞机机载产品与设备延寿技术,推广应用于其他军、民机机载产品定延寿工作中。运7飞机机载产品与设备寿命从500小时延寿至5000小时,已取得经济效益近2亿元。“运7机载设备的定延寿技术”课题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歼7系列飞机、歼8系列飞机、直8、强5、轰6外贸机及运8等军用飞机均采用该项机载设备定延寿技术,产品延寿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歼8、歼8Ⅱ飞机在其寿命周期中,每飞行小时消耗费用分别由3.008万元和5.81万元下降到了1.339万元和2.703万元。“航空技术装备寿命和可靠性研究”课题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记录

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金质奖章的得主[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北京市劳动模范[5]、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曾两次荣立全军一等功。

视频

你是这样的人——记可靠性工程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为民教授 2017年04月27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