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晦

於 2019年2月1日 (五) 16:52 由 Slf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生平


楊晦

(1899年3月25日-1983年5月14日,原名興棟,字慧修。遼寧遼陽人。中國現代文藝理論家劇作家。1952年—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文學團體沉鍾社成員。中國共產黨黨員。

目錄

生平

出身於遼陽小營盤村一個農民家庭。只讀過私塾和小學,因家貧休學,在郵電局做學徒。1917年暑假北京大學連續招考三次並降低了錄取要求。楊晦前去報考,外語幾乎交了白卷,但因作文出色被破格錄取,就讀哲學系。[1]

1919年五四運動中,他是最先沖入並火燒趙家樓的幾個學生之一。

1920年畢業,先後在瀋陽第一師範學校、山西太原平民師範學校、河北定縣、北平和天津等地教書。[2]1925年秋在北平與原淺草社成員馮至陳翔鶴陳煒謨等組織文學團體沉鍾社,出版期刊《沉鍾》和「沉鍾叢書」7種。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評價它「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的最久的團體」。楊晦在此時期發表了《笑的淚》、《楚靈王》等話劇和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等譯著。[3]

1934年,時任孔德學校校長,且已婚的楊晦,與女學生楊樹新前往上海,並發生性關係,後者於1935年產下一女(名楊江城)後病死。[4]

1937年在上海同濟大學所附高中任教,1938年因宣傳抗日南下廣東、廣西。1941年—1946年先後在遷至陝西的西北聯合大學和遷至重慶的中央大學任教。1947年到上海、香港等地任教。1949年出版文藝論集 《文藝與社會》(上海中興出版社),其中《曹禺論》一文頗具影響。

1949年4月到北京,參加了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文代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並曾兼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中文系系主任和學校副教務長。主要從事中國文藝思想史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他倡導的語言和文學有機聯繫對北大中文系影響深遠。

1964年暑假他在北大黨委擴大會上對極左思潮提出異議,被批判,成為傀儡主任。文革期間繼續遭到批判。

晚年受眼疾干擾,未能完成設想中的《中國文藝思想史》和《元曲論》兩部著作。[5]

軼事

身材瘦小,為人沉默。[6]

他倡導「語言和文學有機聯繫」,有名言「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頗受爭議。有學生畫「有雞聯繫」漫畫張貼在系辦公室走廊進行嘲笑。[7]

大煉鋼鐵時,學生曾到他家拆掉了壁爐里的鋼條。 [8]

文革開批鬥會批判他是修正主義時,他用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和中文版的馬恩全集與紅衛兵辯論,自己並未修正,符合德文版原意,反而是中文版從俄文版轉譯,而俄文版有問題。[9]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