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杨槐 ,男,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1]、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

于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11月3日,杨槐主持的项目"高分子分散与高分子稳定液晶共存体系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任职院校----北京大学工学院

教育经历

1985.09-1989.07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9.09-1992.07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硕士

1992.09-1998.02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994.10-1996.10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中日政府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2.03 日本九州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博士)

工作经历

1998.02-2002.03日本福冈工业科学和技术振兴财团研究员

2002.04-2003.08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

2003.08-2012.01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建龙讲座教授

2012.01-至今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系主任、副院长(2013.07-2019.12)、终身教授(2014.6-至今)

背景资料

以小分子液晶、高分子液晶以及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材料的分子结构或微观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以,在功能性液晶材料、液晶复合材料的分子设计、微结构和性能调控及其在规模化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负责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科技部平板显示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和重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优先发展领域课题、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70余项。在《Adv. Mater.》、《Small》、《Chem. Commun.》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已获30余项授权。

2003年起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建龙讲座教授” ,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有重要贡献。

2010年11月24日,杨槐教授正式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主任。

获奖及荣誉

2003年 日本液晶学会,杰出论文奖;

2007年12月 北京科技大学“建龙讲座教授”;

2010年10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1年第五届冯新德高分子奖最佳文章提名奖;

2014年12月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第一获奖人);

2015年7月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第一获奖人);

2019年第十三届冯新德高分子奖最佳文章提名奖;

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已公示、待批)。

学术兼职

(1) 《Liquid Crystals》 编委;

(2) 《Journal of Information Display》 副主编;

(3) 《功能材料》编委;

(4) 《液晶与显示》 编委;

(5) 2014.7-~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6)《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编委;

(7)《Engineering》编委;

(8)2016.11-至今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

(9)2017.11-至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主要研究领域

⒈有机高分子显示材料:TFT-LCD用液晶显示材料、蓝相液晶显示材料、氢键液晶材料、显示用手性化合物、光增亮膜、彩色滤光片、广视角膜、光取向膜、电子纸张、柔性液晶显示薄膜等;

⒉高分子节能与能源材料:高可见光透过率和红外光屏蔽率的薄膜材料、光透过率电场或温度可调控高分子薄膜材料、有机高分子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电池、高分子相变储能材料;

⒊生物与医用材料:高分子人工晶体与药物缓释材料;

⒋其它:高分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能射线辐射改性、油田管道防腐涂料等。

代表性论文

(共计发表论文100余篇):

⑴. Wide blue phase range in a hydrogen-bonded self-assembled complex of chiral fluoro-substituted benzoic acid and pyridine derivative. Advanced Materials,2009,21,1-4.

⑵. Homeotropic alignment of nematic liquid crystals by a photocross-linkable organic monomer containing dual photofunctional group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9,113⑽,2961-2965.

⑶.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rylamide/N-vinylpyrrolidone copolymer with pendent thiol groups for ophthalmic applications. Acta Biomaterialia,2009,5,1056-1063.

⑷. Thiol/acrylate-modified PEO-PPO-PEO triblocks used as reactive and thermosensitive copolymers. Biomacromolecules,2008,9⑽,2621-2628.

⑸. Effect of a photopolymerizable monomer containing a hydrogen bond on near-infrared radiation transmittance of nematic liquid crystal/monomers composi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08,112,13739-13743.

⑹. Polymer stabilized liquid crystal films reflecting both right- and left-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8,93,201901-1-201901-3.

⑺.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ve reflection of chiral nematic liquid crystalline gels with a nonuniform pitch distribu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7,91,201908-1-201908-3.

⑻. Electrically addressed and thermally erased cholesteric cel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6,89,081130-1-081130-3.

⑼. Thermally bandwidth-controllable reflective polarizers from (polymer network/liquid crystal/chiral dopant) composit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3,82⒂,2407-2409.

⑽. Polymer-stabilized liquid crystal blue phases. Nature Materials,2002,1⑴,64-68.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