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北黑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北黑蜂
原图链接

东北黑蜂 [1]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黑蜂的祖先由俄罗斯引进,在饶河县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经过近百年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称为了一个单独的蜜蜂亚种,1997年正式命名为东北黑蜂。由于饶河县三面环山,一面是乌苏里江,刚好给饶河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饶河县作为一个边陲县城,无污染性工厂,现今森林覆盖率高达51%,绿化率高达83%,地表水质以及空气品质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森林,在好的蜜源环境下才能够采集到高质量的蜂蜜。

形态特征

  • 蜂王:有2种类型。一是全部为黑色;另一种是腹部1~5节背板有褐色的环纹。在腹部背板正中线上,从第一腹节至末节都有倒三角形的黑斑。两种类型蜂王的绒毛皆呈黄褐色。
  • 工蜂:有2种类型。一种是几丁质全部呈黑色;另一种是第2、3两腹节背板两侧有较小的黄斑,胸部背板上的绒毛为黄褐色。两种类型的工蜂,每一腹节都有较宽的黄褐色毛带,毛带比高加索蜂稍窄些,腹部的第1、2、3节腹片的下缘均为黄色,第4、5、6节全部呈黑色。
  • 雄蜂:只有一种黑的体色。腹部1~5节背板的后缘皆有褐色光泽的边沿,最末节为黑色,其腹端毛很长,胸部背板的绒毛为黄褐色。工蜂的经济器官 吻长6.4mm(6.0~6.5mm)、右前翅长9.94mm(8.9~9.9mm)、宽3.22mm(3.0~3.5mm);第一对蜡镜长2.38mm(2.2~2.5mm);肘脉指数2.63(2.0~3.0);绒毛指数1.32(1.16~1.50);翅钩数22.75(20~28);后足胫节加第一跗节总长5.57mm(5.4~5.9mm);跗节指数1.99(1.71~2.16);细度指数1.80(1.70~1.89);第3、4腹节背板总长4.81mm(4.6~4.9mm)。雄蜂肘脉指数1.49(1.4~2.0)。

生物学特性

东北黑蜂抗寒、越冬性强,抗病、抗逆性强,性情较温和,不怕光;产育力较强,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较快;维持大群,分蜂性较弱;采集力强,既能利用椴树、毛水苏等蜜源大量生产商品蜜,又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越冬性能好,节省饲料;定向力一般,盗性强;泌蜡能力强,蜜房封盖中间型。

1. 产卵育虫特点及维持群势能力

蜂王产卵力强,整齐集中,秩序良好。夏季子脾上虫蛹房面积可达70%~80%,工蜂育虫积极,对外界蜜源反应敏感,一般年份两次产卵高峰出现在6月上句和8月上旬,多数蜂王在3月上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停止产卵。早春群势增长快,常年7月上旬群势发展到最高峰,一般蜂群数可达5kg~6kg,最强群蜂数可达7kg。饶河地区自然王台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以后群势4kg以上的蜂群,6月下旬发生自然分蜂,多数只行一次性分蜂,秋季很少出现自然分蜂。

2. 采集及囤积食物的特点

早春柳树花期,气温9℃~12℃均出巢采蜜:夏季椴树流蜜期,清晨4:00到晚上19:30时出巢采蜜:对大宗蜜源和零星蜜源均能很好利用。贮蜜集中、饱满。进蜜3天后检查即有封盖,巢脾上部蜜房加高迅速,蜂巢上部形成一体,采用饶河蜂箱饲养最重蜜脾达7kg。采粉积极、贮粉充足。

3. 越冬及抗病抗逆性

耐低温,适合高寒地区饲养,在摄氏零下四十度可安全越冬;较抗幼虫病,自愈较快;易感麻痹病,早春易发病,能自愈;抗白垩病,能自愈;较耐低温。早春晴天气温5℃-7℃时可以出巢飞翔排泄,流蜜期小雨时仍能出巢采集。

4. 生产能力 东北黑锋具有极强的采集能力,与其它蜂种杂交后可提高采蜜量30%以上,具有良好的生产能力;泌蜡造脾能力较强,爱造赘脾。由春到秋,外界有蜜源就造脾,椴蜜期10框蜂一昼夜可修2张脾,流蜜期中箱内空隙充满赘脾。越冬期箱底形成大量蜡屑。

产区环境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从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之间,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等值线。≥10℃积温在1800℃~2800℃之间,平原地区每增高1个纬度,积温减少100℃左右;山区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00℃~170℃。无霜冻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天之间,南部和东部在140~150天之间。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

全省年降水量多介于 400~650mm之间,中部山区多,东部次之,西、北部少。在一年内,生长季降水约为全年总量的83%~94%。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尤其夏季变率小,一般为 21%~35%。全省年日照时数多在 2400~2800小时,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时数的44%~48%,西多东少。

全省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与长江中下游相当,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4×108~50×108焦耳/平方米之间。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夏季最多, 冬季最少,生长季的辐射总量占全年的 55%~60%。年平均风速多为2~4米/秒,春季风速最大,西南部大风日数最多、风能资源丰富。

品种来源

1956年,前苏联的舍尔宾纳(ЩерьинаЛС)所著《养蜂学》中提到:“远东蜜蜂原是被运到沿海边区去的乌克兰蜂。该蜂遍布乌克兰,喙长,温和,色比中部俄罗斯黑蜂鲜明”。

1975年,德国的鲁特涅(Ruttner F)在《蜂箱与蜜蜂》中提到:“类似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的苏联南部乌克兰草原蜜蜂(A. m. acervorum)显然是过渡到黑蜂(A. m. mellifera)的中间类型”。

1982年,刘宗唐在《黑龙江养蜂资料选编》中提到:“据资料记载,苏联的远东在100年前曾是欧洲黑蜂与卡尼鄂拉蜂的混居地带。苏联西伯利亚的喀尔巴阡蜂(Carpathian bee)和远东蜂都是卡蜂的品种。欧洲黑蜂在十七世纪以后,人们将它越过乌拉尔山带到西伯利亚。这充分证明西伯利亚不仅曾经饲养卡蜂,也饲养过欧洲黑蜂。根据遗传学的观点分析,东北黑蜂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并具有其特殊的形态指标和生物学特性,它应该成为一个品种。东北黑蜂来源于欧洲黑蜂和卡蜂的混居地带。它在某些方面和欧洲黑蜂相似,另在某些方面又和卡蜂相似,这就充分说明欧洲黑蜂和卡蜂皆是东北黑蜂的亲代,同时可以断定,东北黑蜂是由欧洲黑蜂与卡蜂自然杂交后,经长期自然选择结合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品种”。

1982年,虎林县的杨玉华、饶河县的金垣在上述同一选编中分别都认为东北黑蜂源于前苏联远东黑蜂,现已成为适应当地气候、蜜源条件的地方生态型。

1993年,刘先蜀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关于西方蜜蜂条目中提到:“在前苏联养蜂业中具有一定位置的远东黑蜂,是乌克兰蜂和中俄罗斯蜂(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长期杂交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混有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的血统”。

综上所述,东北黑蜂乃源于苏联远东黑蜂,而远东黑蜂是乌克兰蜂与欧洲黑蜂的一个生态型─中俄罗斯蜂长期杂交形成的,而乌克兰蜂接近于卡尼鄂拉蜂。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东北黑蜂的主要血统应是卡蜂和黑蜂。

饲养简史

19世纪中叶,即1857年中俄爱辉条约签署之后,随着沙俄势力的深入扩张和大量移民入境,并将远东蜜蜂带入黑龙江省。

1878年,地处完达山东侧,濒临乌苏里江西岸,交通十分闭塞的饶河县,一位名叫邹兆云的少年15岁就到对岸为俄国雇主饲养黑蜂,由于潜心斯业,深谙蜂性,成绩斐然。1918年迁归故里,在同行王德臣的资助下,首批从江东用马驮回15桶蜜蜂,前后计3批共40余群,并自行设计了“方脾18框箱”,在苇子沟定地饲养。几年时间,蜂群繁殖很快,逐年扩散,成为当今“饶河东北黑蜂之源”。

1947年,饶河全县养蜂者达70余户,蜂群1,850箱,年产蜜40余吨。1955年全县养蜂2,600余群,产蜜超百吨。

1959年饶河八五九农场马忠杰、刘良德带东北黑蜂96箱入关,转地河北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由于该蜂具有独特性状和优越的生产表现,沿途甚受各地同行的称赞,并被争购一空。1979年饶河建立了东北黑蜂原种场,蜂业进一步发展。

1970年代以后,公路交通改善,异种蜂群相继入境,蜂种杂交,严重威胁东北黑蜂的存在。为保住这一优良的蜜蜂品种,经养蜂专家马德风、戴日镳、杨俊伍、韩行舟等努力呼吁并得到省地县主管部门的重视,1980年5月8日黑龙江省政府签发85号文件,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并立即建立监查站,常年巡回检查。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养蜂生产、蜂种提纯进行了技术指导。1989年饶河全县有蜂场159个,养蜂4,652群,年产蜜290t,群平均产蜜62.34kg。

管理要点

1春季

1.1 蜂群出窖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根据当年的气温,室外最高温度达到10℃左右,晴暖无风,蜂场场地积雪化干净的时候即可出窖。出窖前蜂场场地进行彻底消毒,用生石灰匀撒或二氧化氯消毒片对水喷洒都可以。 清晨,将蜂箱抬至蜂场,打开巢门,场地要选在向阳、高、干燥处,待温度达到10℃左右时,蜜蜂大量出巢进行空中排泄后,有条件的蜂场可以用清洗、消毒过的巢箱替换刚出窖的蜂箱,替换下来的蜂箱再清洗、消毒晾晒后接着替换,巢箱最好用火焰消毒法灼烧一下。在替换的过程中,检查箱中的蜂王是否完好,饲料是否充足,及时平衡群势,以强补弱。

1.2 治螨

螨虫是许多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原生动物病;螨虫的本身也会危害蜂群的发展,它以蜜蜂的血淋巴为食,并寄生在幼蜂巢房内,在巢房内产卵并与幼蜂一起成长出房,一直吸食幼蜂体液,使蜜蜂从小就体质衰弱,甚至感染某些疾病,严重危害蜂群的发展。

在早春没有封盖子脾的时候防治蜂螨是最好的时机。在晴暖天气上午抓紧防治2—3次,每次间隔7d,适当舍弃封盖的子脾,杀螨剂最好选用水剂,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配比。因蜂群刚度过漫长的冬季,体质虚弱,药物不能过量使用,也一定要在晴暖天气的上午进行,如下午治螨,蜜蜂外出会因温度过低冻僵在巢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治螨过后,及时收集落在箱底板上的螨虫,可事先将大白纸铺在箱底,防止它晕厥过后再上脾危害。

1.3 加强蜂群保温

蜜蜂排泄飞行后,蜂王开始产卵,这时外界气温较低,夜间或寒潮期间会达到零下,所以蜂群的保温很重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调整巢脾,让蜂略多于脾,工蜂密集。如果蜂少护不过来子脾,有可能会遇上冻害发生,待气温回升后再适当加脾。

(2)在傍晚蜜蜂不出巢时,可关闭巢门,早上及时打开只容1只蜂出入。缩小巢门一是保温好,二是防止起盗蜂,待气温回升后及时调整。

(3)箱内保温,用蜂箱内的棉垫、草帘、隔板等保温物。待外界气温逐渐回升、稳定后,逐步撤除保温物。

(4)箱外保温:夜间温度低时,可于傍晚将保温用的草帘或保温帆布盖在蜂箱外,早上及时打开。

(5)双王同繁:同一只蜂箱,中间放隔板隔开,放2群蜂同时繁殖,这样利于巢内蜂群保暖,起群较快。

1.4 注意蜂群饲料的充足供给

蜜蜂排泄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蜂王产卵,成蜂哺育,消耗的蜂蜜花粉、水和无机盐也日渐增多,这时必须有足够的饲料供给,缺少这些必需的蜂饲料,蜜蜂幼虫的发育不良甚至哺育蜂会把蜜蜂幼虫直接遗弃,这样必将直接危及蜂群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早春饲喂要在傍晚进行,以免起盗蜂。如果有上一年的蜜脾,可以在蜂群需要时随时加:如果没有蜜脾又需要补充饲喂时,可用巢内饲喂器或巢门饲喂器进行补饲,也可用薄的食品袋灌装后直接摆在框粱上,蜜蜂可以自己吸食;如果箱内不缺饲料,外界也有些蜜粉源,可进行奖励饲喂,在饲料中添加EM原露之类增产增效的产品。为防治孢子虫,可在饲料中加入柠檬酸。注意,在长时间寒潮和阴雨天时不要奖励饲喂。

早春蜜蜂排泄后加粉脾,如无粉脾,可用消毒过的花粉加蜂蜜抹脾或揉制成花粉饼放在框梁上饲喂,直到外界粉源跟上为止。蜂群进人正常的生活秩序后,需要大量清洁的饮用水,如外出采集,此时温度低会损失很多成年蜂,经过漫长的严冬存下来的成年蜂弥足珍贵,所以巢门饲水器饲水很有必要,可在饲水的同时加入少量食盐,比例为0.3%。随着气温的回暖,蜜源植物相继盛开,蜜蜂群势日益壮大,此时为5月15—25日左右,可培育第一批蜂王替代老残蜂王,新王成功后,蜂群内生产积极性高涨,此时注意适时扩大蜂巢。在饲养管理中,要脾略多于蜂。培育蜂王时,可新老同巢。

2. 夏季管理

2.1 适时扩大蜂巢进入夏季,白天气温较高,巢内要保持足够大的空间,做到脾多于蜂,以保证蜂王产卵有足够优质蜂巢。外界蜜粉源大量开花,新鲜的蜜、粉会压缩产卵圈,要适时加脾,把封盖老熟子脾放在蜂群中间位置,或把老熟子脾提到群势弱的群中,将弱群中的卵虫脾换到强群中饲喂,新加的脾放在边脾内侧。随着蜂群的快速增长,要考虑加继箱、育王、分蜂及组织生产群和育王群。不同的时期加入不同的巢脾,如新老交替期加一二年的巢脾;外界有蜜粉源时,加新脾或半成脾,也可放巢础;在蜜粉源好的时候,巢础放在群势小的蜂群中造得更为平整;阴雨天饲料缺乏时可加蜜粉脾,视具体情况决定。

从春至夏都要强群饲养,要避免“分蜂热”的产生,为大流蜜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丰收。

2.2 饲养强群是关键

蜂群强,抗病抗逆性及哺育能力就相应强,培育出的蜂群在采蜜期一定能夺得高产,当然要控制好“分蜂热”。

(1)双王繁殖的目的就是群强,蜂群增殖快,在生产季节能生产出更多的蜂产品,获得更多的收益。把同一箱体内分隔成2个区,每区放养1只蜂王。2只蜂王同时产卵,起群快,也利于保温,群味互通利于采蜜期前合并。

(2)新王断子采蜜。将老王放在巢箱内,在继箱中培育新蜂王,中间放隔王板和隔蜂用纱,在主要蜜源流蜜前l周,即6月27日左右,舍弃老王,将同箱体中的新蜂王群合并到老群中,减轻蜜蜂在大流蜜时期哺育过多后代的负担,控制新王产卵,在7月15日左右放出新王,让更多的采集蜂参与到采集工作中来。新王在采蜜期会调动蜜蜂更高的工作热情。

(3)防止“分蜂热”:当外界气温高,蜜粉源充足,群势增长达到最高的时候,巢内拥挤散热不好,巢内温度过高,巢门口蜂拥着大量蜜蜂,形成“蜂胡子”挂在巢门口。这时要将巢内老熟子脾提出放人新分群箱中,将弱群中新产的虫卵脾提出放在强群中哺育,分散精力,以免造成“分蜂热”。马上到采蜜期,蜂群整天闹情绪不工作,总想着分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给蜂群喂水降温,适当分蜂。

(4)在正常情况下,工蜂出房后的2~3周才从事外勤采集。根据工蜂的发育期,加上成长期以及工蜂的寿命来计算,在主要采蜜期前的1—2个月,直到流蜜结束之前的1个月内出房的工蜂都是采集适龄蜂。不适龄的工蜂不参与采集还会消耗饲料,所以有很多蜂多群强的蜂场在短暂流蜜期内采不到蜜。

(5)为了在生产季节取蜜工作的方便进行,可用隔王板将蜂箱上下隔开。如果是卧式箱,可左右隔开,形成生产区和繁殖区,蜂王在繁殖区内生产,取蜜在生产区进行,不用在摇蜜时找蜂王,直接抖蜂,省时省力。生产区取2次蜜时,繁殖区需清理贮蜜1次。

保护级别

2006年,东北黑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97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饶河县为东北黑蜂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县,是中国东北黑蜂的发源地。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国家级蜂种保护区。区内不仅生态环境良好,蜜源胶源植物丰富,而且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大部分地貌仍然保持原始状态。

参考文献

  1. 东北黑蜂 . 每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