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核导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核导弹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核导弹

作 用: 摧毁战略目标

原 理: 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现 状: 第五代

核导弹,指的是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分为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具有多种发射方式,战术核导弹可从战舰潜艇飞机等平台上发射,战略核导弹的发射方式则有固定发射井,车载,潜射,机载等。第五代地战略核导弹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侏儒”和苏联的SS-24等。[1]

结构性能

普通原子弹空中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大致是以下面的比例转化成杀伤力的:冲击波占50%、光辐射35%、贯穿核辐射5%、放射性沾染10%。

不同量级的核弹空爆时各种因素对地面暴露人员的杀伤(指立即死亡或丧失战斗力)半径表(单位是公里):

核冲击波 光辐射 贯穿核辐射

1千吨级: 0.18 0.16 0.71

1万吨级: 0.45 0.57 1.00

十万吨级: 1.15 1.87 1.48

百万吨级: 2.87 5.60 1.98

经测算实验,一枚百万吨级核弹地面爆炸时冲击波对地下设施破坏半径为4.8千米。

由此可见,小当量核弹的贯穿核辐射杀伤力最大,而大当量核弹的光辐射最厉害。

上述不同杀伤作用是同时作用于人体的,所以核弹的综合性杀伤半径要比上表所列大一些。大家最关心的不同当量核弹对不同状态人员的杀伤半径数据如下(单位是公里):

1千吨级: 0.85; 1万吨级: 1.5;

十万吨级: 3.1; 百万吨级: 6.3;

千万吨级: 12

核弹的威力与杀伤半径不是呈正比增长的。可从上表中发现核弹威力增长的规律,大致上每增加一个数量级(X10),杀伤半径才增加一倍。也就是说,1000万吨的巨型核弹的杀伤半径只是10万吨级核弹的4倍,杀伤面积也不过是它的16倍。

设计思想

科学家发现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将这种核能释放,并首先用于军事目的,结果促成了核武器的出现;三种核弹的不同之处在于核能释放的方式不同和破坏杀伤的形式不同。核能的释放出现在原子核发生转变的过程中,而这种转变可分为重核裂变和氢核聚变两种方式。

一般将核裂变武器称为第一代核武器,实际上就是原子弹;将核聚变武器称为第二代核武器,实际上就是氢弹;将以调整和控制核爆炸能为特点的新一代核武器称为第三代核武器,主要包括增强某一破坏因素的核武器,如中子弹、冲击波弹、感生辐射弹、光辐射弹、电磁脉冲弹以及核定向能武器等。作为增强的辐射武器,中子弹是如今世界上唯一已实现生产和部署的一种第三代核武器。

代表型号

地地战略核弹

地地战略核导弹是三位一体战略核攻击力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投掷重量大、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反应时间短、戒备率高,以及指挥、控制和通信较为可靠等特点。但是,由于现役地地战略核导弹大都采用地下井固定发射方式,因而战时易遭摧毁,生存能力很低。地地战略核导弹主要是美苏两家在竞相发展,经过40多年的较量,目前已发展了五代。

第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战后至50年代末期发展的美苏在纳粹德国V-2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利用从德国掠取的导弹专家和大批技术资料分别研制的“宇宙神”D、E、F,“大力神”Ⅰ、“雷神”、“丘比特”和 SS-4、SS-5、SS-6型地地核导弹。这一代核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比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均为单弹头,圆概率误差(CED)最大能达8000米。当时,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0000公里,起飞重量最大为122吨,弹头威力最大为500万吨梯恩梯当量(“宇宙神”)。

第二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是美国的“大力神”Ⅰ、“民兵”ⅠA、ⅠB和“民 兵”Ⅰ,苏联的SS-7和SS-8等。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有所缩短,核弹头加装了突防装置,命中精度、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80吨(SS-7),最大射程为11000公里(“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达560米(“民兵”Ⅰ),弹头威力最大1000万吨梯恩梯当量(“大力神”Ⅰ)。

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MK12和“民兵”ⅢMK12A,前苏朕的SS-9Ⅰ、Ⅱ、Ⅲ、Ⅳ,SS-11Ⅰ、Ⅱ、Ⅲ和SS-13。这一代地 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00吨(SS-9),最大射程为12000公里(SS-9、SS-11Ⅱ),圆概率误差CEF最小为185~220米(“民兵”),弹头数量最多为3个(“民兵”、SS-11),导弹威力最大为2500万吨梯恩梯当量(SS-9Ⅱ)。

第四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Ⅱ和MX导弹,苏联的SS-17Ⅰ、Ⅱ、Ⅲ,SS-18Ⅰ、Ⅱ、Ⅲ、Ⅳ,SS-19Ⅰ、Ⅱ、Ⅲ和SS-20。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而且它投掷重量大,可携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20吨(SS-18),最大射程达16000公里(SS-18Ⅲ),圆概率误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为10个(MX和 SS-18Ⅳ),导弹威力最大为2400万吨梯恩梯当量(SS-18Ⅰ)。

第五代地地战略核导弹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侏儒”,苏联的SS-24、SS-25、SS-X-26和SS-X-27。这一代地地战略核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在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已从原来的220吨降到80吨(SS-24),像“侏儒”导弹只有16.8吨;最大射程已创历史最高记录,达13000公里(SS-24);圆概率误差CEP降至120米(“侏儒”);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仍为10个(SS-24);导弹威力最大为10×35万吨梯恩梯当量(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转为公路机动(“侏儒”和SS-25)和地下井及铁路机动(SS-24)发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