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栽培菊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栽培菊苣

栽培菊苣(学名:Cichorium endivia L.)是菊科菊苣属植物,茎直立,高达100厘米,瘦果长2.5-3.5毫米,冠毛膜片状,长0.4-0.8毫米,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分布于南欧。

  • 中文学名栽培菊苣
  • 拉丁学名Cichorium endivia 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舌状花亚科
  • 族菊苣族
  • 属菊苣属
  • 亚 族菊苣亚族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100厘米,有铺散分枝,全部茎枝无毛,极少下部有刚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有短翼柄,羽状全裂至不裂,但边缘通常有锯齿,中上部茎叶长椭圆形至宽卵形,基部无柄,圆耳或尖耳状抱茎。头状花序通常多数,1个或数个单生或集生茎端或腋生于茎中上部的叶的叶腋中。总苞钟状,长9-14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总苞片边缘多少有缘毛,下半部革质。舌状小花蓝色,极少淡白色。瘦果长2.5-3.5毫米,冠毛膜片状,长0.4-0.8毫米。花果期不详。

生长环境

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

分布范围

原产南欧。早年在中国南京华东药学专科学校校园有引种栽培。现已不多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只有一张早年采自南京华东药学专科学校的残缺不全的标本。 [1]

主要价值

栽培菊苣的叶可以食用。

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

播种前7~10天,将种子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晾晒1~2天,可提高发芽率,但是不要在水泥地面暴晒。为保证全苗,播种前宜测定种子发芽率再行播种。一般进口的菊苣种都用杀 菌剂处理过,可以干播(有红颜色或绿颜色的种子是用农药处理的,用手接触后用肥皂洗手)。如是自采种子或国内繁育的种子,可用凉水浸种,除去浮面的种子,下沉的饱满种子出水后,晾去水分后即可播种。

播种期

冀中南部7月22日至8月5日播种,7月25日至28日为最佳播种期。冀东地区7月中下旬播种,张承地区6月上旬播种。直播每亩需种子120~150克。穴盘育苗采用精量播种,亩用种量18~20克,比直播大大节省用种量。

播种前准备

播前20~25天,将前茬的根茬用旋耕机破碎,破碎得越烂越好。施足底肥,每亩施腐熟优质厩肥5000公斤,磷酸二铵30公斤,硫酸钾20公斤。深耕整地,将底肥撒于地表后机械翻耕,耕深25~30厘米,整平土地,拾净根茬。播单垄时按40~50厘米距离起垄,垄高15~17厘米;播双垄时按80~90厘米距离起垄,垄高12~15厘米,并做成10~15米长的畦。浇水均匀,并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播种

直播

菊苣适宜直播。直播播种方法是起垄栽培,等行距40厘米,播种在垄的顶部。双垄播种可大小行播种,小行距30厘米。先用竹竿划0.5厘米深的小沟。将种子攥在手中,用两个手指往沟里捻籽,用锄轻轻推平即可。 播种后随即浇水,不要串垄,不要漫过顶。出苗前浇一水,出苗后再浇一水定棵。菊苣2~3片叶时第一次间苗,4~5片叶时第二次间苗,去病弱苗,适当疏开。7~9片叶时定苗,株距单行播种的17厘米,双行播种的19厘米,每亩留苗8500~10000株。

育苗

育苗设施可用小营养土方或穴盘育苗。选用288孔苗盘育苗,起苗时不散坨,不伤根,成活率高。

育苗基质。可就地取材用无病园田土做基质,有条件时,可用草炭2份、蛭石1份,或草炭、废菇料、蛭石各1份混合。若用288孔苗盘,种1亩地菊苣需用苗盘40~50个,每立方米基质可装300盘,在配制基质时,每立方米的基质加入复合肥0.7公斤,或用0.5公斤尿素和0.5公斤磷酸二氢钾,与基质拌匀后填入穴盘备用。

移栽管理

栽培菊苣

定植时要浇透水,定植后4~5天浇一次缓苗水,以后视墒情浇水。莲座后期,根株进入膨大期,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追肥1~2次,追肥要结合浇水进行。定植或定苗后及时中耕除草1~2次,以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子膨大。

栽培技术

建栽培池

在日光温室或小暖窖内,挖长5~6米、宽1.2米、深0.5米的栽培池。地窖内可做宽1.2米,长5~6米或根据窖长而定,深0.3米的水泥栽培池,立体2~3层。

种根分类

根据种根大小分级栽培,根头直径4厘米以上为一级,根头直径3~4厘米为二级,根头直径3厘米以下为三级。

囤栽时间

种根收刨后,品种有休眠特性的冷处理20天后,根据上市时间,向前推移35~40天,即可囤栽。无休眠特性的品种可不进行冷处理。

根株处理

将根株上部削成尖塔状,留好顶芽,然后剪去下部根尖,最适长度为20厘米。根株的整理方法:在根冠上约6厘米处切除叶丛,掰掉外部的黄叶、烂叶,把大、小根分别堆放,然后运至冷凉处贮存备用。整理时要注意根株上的叶茬不宜过长或过短。留得过长,贮存时易发生腐烂,伤及株根;留得过短,易切伤生长点而不能形成合格的商品芽球。整理和贮运工作务必在严寒来临前完成,切勿使根株受冻害,否则在软化栽培时会因根株冻伤而腐烂。

码根

从池子一头开始码放菊苣根,每行16~20根,边码根边填土,要求上齐下不齐。码好之后,用园田土、沙土或锯末等填充根子间隙。

浇水

用塑料管伸到池底部浇水,以防止水流冲倒根子,把水浇足。浇水后上面不平处,再撒一些土补平。

畦子上面摆上竹竿,竹竿上覆盖黑色膜,不露任何光线。窖温保持15~20℃。窖温高时揭开草苫降温,低时增加覆盖物。刚入窖时结露较多,应在晚上放开小口透风,但不要见光。

根株露地越冬原位软化栽培

菊苣根株露地越冬原位软化栽培是秋天生长好的根株不收刨,露地直接越冬或用玉米秸秆稍加覆盖越冬,第二年春季惊蛰前清除覆盖物,浇水,用黑塑料膜就地小拱棚覆盖,

覆盖草苫保温,进行软化栽培。此方法仅适用于小面积栽培,不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家庭简易软化栽培方法

栽培菊苣

菊苣桶栽是利用高40厘米左右的塑料桶(箱)或木桶(箱)等,桶内摆放菊苣根株,加水于根株高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水培,或者在根株间隙填土后加水,桶上加盖遮光。 放在温度适宜的房间中,可于晚上查看芽球的生长情况,经常换水或加水,可一周栽培一桶,陆续栽培,陆续生长,陆续收获,陆续采收食用。而且桶可以重复利用。

芽球的收获储藏

待菊苣芽球长到高10~15厘米或重80~150克时即可采收。用刀在根茎结合部切下。将采下的芽球去除外叶、杂质,然后装箱。芽球收获后,将种根继续培养,即可形成侧芽,一般每个重10~12克即可采收。菊苣芽球较耐储藏,以不冻为原则,于黑暗冷凉处1~5℃条件下贮藏,可存放30天左右。冷库可储藏6个月。

病虫防治

常见病害

霜霉病

霜霉病以春未和秋季发生最普遍,严重时可造成20%~40%产量损失。菊苣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至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 腐烂病

腐烂病是菊苣生产最常见的病害,一般在生产中、后期开始发病,造成腐烂,严重时损失可达80%以上。腐烂病多从植株基部叶柄或根茎开始侵染,开始呈水浸状黄褐色斑,逐渐由叶柄向叶面扩展,由根茎或基部叶柄向上发展蔓延。空气潮湿时,表现为软腐,根基部或叶柄基部产生稀疏的蛛丝状菌丝。空气干燥时,植株呈褐色枯死,萎缩。另外一种腐烂类型,多从植株基部伤口开始,初呈浸润半透明状,后病部扩大成水浸状,充满浅灰褐色粘稠物,发出恶臭气味。 [4] 防治方法

霜霉病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浇小水,严禁大水浸灌。保护地栽培的,雨天注意防漏。棚室栽培的,首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千克喷粉预防,每隔10~15天喷一次;或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熏烟预防,每667平方米0.5千克,每隔7~10天一次。或者在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对水1500倍,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喷雾,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

腐烂病防治

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

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期播种,高温季节应用遮阳网遮荫,多雨季节及时排水,并注意防治虫害,发现病株及早拔除。

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水6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水500倍喷雾,重点喷洒植株基部。

下级分类

栽培菊苣 Cichorium endivia L.

腺毛菊苣 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 et Huet.

菊苣 Cichorium intybus L.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可作野趣园材料或疏林杂植。

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

还具有健胃等功效。[1]

植物文化

菊苣是其中一种最早有文学作品纪录的植物。2000前多年,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一篇记述自己饮食的文中写下“橄榄、菊苣及冬葵是我的粮食。”"("Me pascunt olivae, me cichorea, me malvae")。苏格兰学者蒙博杜则于1779年认容为"chicoree",而法国烹饪中用栽培方法作为叶菜食用亦由来以久。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期,菊苣根经过处理后开始作为搀杂物加进咖啡中,这也是今天菊苣根在英、美等地作为廉价咖啡代用品的起源。菊苣叶也作为罗马食谱中一种有代表性的食品:以大蒜及红椒炒香,伴以肉类及马铃薯,突出菊苣叶的微苦口味及辛香。

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出中国及美国是菊苣食材及生菜的主要产地。

参考来源

  1. 菊苣中医世家,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