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梓桐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梓桐镇是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辖镇。清属绥定府宝芝乡,1935年改为梓桐庙,1952年析碑庙、北山、鹿鸣、泥龙、庆云5个乡建梓桐乡,1958年改梓桐公社,1984年复梓桐乡。2013年7月,原达县撤县设区,将原达县所辖碑庙镇、江陵镇、北山乡、安云乡、梓桐乡、金石乡、青宁乡龙滩乡、檬双乡等9个乡(镇)划归通川区。2015年5月,撤销梓桐乡,设立梓桐镇。

梓桐镇位于通川区北部,距城市中心60公里。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达(川)通(江)公路过境。辖两河村、鱼河村、洞沟村、峡谷村、吕成村、天生村、宝泉村、英龙村、高楼村、三台村10个村委会。[1]

名字由来

梓桐镇政府驻地:原是一座庙宇,庙里有一梓桐菩萨。

相传:梓桐菩萨十分灵验,谁家媳妇想生儿子,只要敲锣打鼓将梓桐菩萨接到家里,来年定生贵子。由于想生儿子的人太多,弄得梓桐菩萨应接不暇,一些人家就用梓桐仿铸了一些小菩萨,致使梓桐镇一带,留下了供奉铜菩萨的习俗,梓桐镇因此而得名。

乡镇企业

梓桐镇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农机修配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豆类、花生。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红三十军政治部曾驻梓桐镇,"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石刻尤为著名。

旅游景点

简介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梓桐镇,距达州市城区60公里,背靠垒城山,面临周家河,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现存房屋10间。此处原名"杜府草堂",因建国前是梓桐镇伪团总杜光亭的庄园。该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后经逐年维修、遂成为一座具有川北农村特色的四合大院。房屋建筑为穿逗屋架,红墙板壁,青瓦屋顶,左侧厢房有虚楼,房屋不高但造型凝重,结构严谨。大门为川东北农村常见的石朝门,院内有一小型花园。

历史

1932年8月下旬,红三十军解放了梓桐镇,军政治部就设在"杜府草堂"内。为了庆祝胜利,由当时的乡镇苏维埃主席何永瑞书写了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当年10月,红军战士把它刻在石朝门的立柱上,并刻下"红三十军政治部"七字横幅。石刻对联原件现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1934年7月,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同志曾住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何家山、垒城寺战役,歼敌数百人,为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在1982年7月由达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了旧址陈列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爱萍同志题写了馆名。1996年6月,达川地委又命名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5月22日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达州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梓桐革命文物陈列馆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皖、豫西征,先后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7月14日,红三十军由李先念率领来到梓桐,军政治部设在杜家院子,即现镇政府驻地,红军与梓桐人民并肩战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

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何芳泽,原是梓桐镇的一位小学教员,父何永瑞是乡苏维埃主席。

红三十军政治部驻于杜家院子后,何芳泽撰写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和"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等革命标语,并将其填红镌刻于杜家院子的石朝门上。这副对联短小精悍,寓意深遂,对仗工整,词澡优美,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和改天换地的大无畏精神。何芳泽书法功力颇深,笔力雄健隽永,加之石工精心铭刻,使这两句话不仅成为红军时期广为传颂的鼓动性口号,而且成为对联艺术的佳作。

1935年,红军告别乡亲,实行战略大转移。

川军占领梓桐后,当地群众为了保护革命文物不被破坏,用稀泥将对联和标语糊了起来,使得这一珍贵文物完好无损地保存到解放。

解放后,红军石刻标语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1959年,奉上级指示,石刻标语被送往北京,陈列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梓桐人民为了继承红军光荣传统,1975年复制了对联和标语。

1977年,修建了梓桐文物陈列馆,徐向前元帅,张爱萍将军还欣然为纪念馆题了字:纪念馆建在杜家院子,石朝门的门楣上刻着"红卅军政治部"几个字,门柱上则刻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内侧刻着"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的标语.朝门威然耸立,对联红光闪烁,令人肃然起敬。馆内陈列着当年红军用过的凳子、桌子、马刀、木梯、火药枪、石碾以及子弹壳、马灯等.连当年红军在防火装水的"太平池"上磨战刀的痕迹也清晰可见。

梓桐革命文物陈列馆被列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铭刻着红军标语的雄伟朝门被印成年画进入千家万户,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入镜头激励过千千万万观众。

如今,不少群众到梓桐瞻仰红军遗址,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梓桐红军石刻标语永放光芒。

凑米山、石佛岩

传说凑米山上有一个石头做的斗,就在此山上的庙门前,每天可以漏出一碗米.有一天,一个乞丐来到此山上,发现了这里竟然能漏出米来,乞丐欣喜若狂,这样就可以不在出去乞讨了,便在这座山上住了下来。可是慢慢的乞丐内心滋生了贪念之心。他想如果能漏更多的米,说不定还可以拿出去买些钱。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安逸。于是他便拿起工具对着漏米处凿了起来,可当他把漏米处凿了个洞时,米已不在漏了。仅仅只是洞壁上还残留了些米粒。最后这个贪婪的乞丐也就饿死于此山之中。还有,传说,梓桐镇下面乃是一个千年的污泥滩,梓桐镇之所以没有陷下去,是因为下面乃有4个黄金做的柱子和一根黄金做的扁担,凑米山,山山相连,犹如一条巨龙盘旋,龙头朝东,龙尾朝西。还有十锣十鼓也在此山。这些故事都是从前辈人哪儿听来的很多都已经忘了。

石佛岩一年四季香火都很旺盛。虽说我不是很信这个,前辈人却说很灵。我只去过一次,敢保证这里的风景绝对好。纯天然,无污染。[2]

交通

梓桐镇距离达州市区6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水泥路。210、318国道穿越境内,达渝高速公路通川区罗江镇到达川区百节镇一段已建成通车(37.4公里)。襄渝铁路纵贯南北,达成铁路和正在修建的达万铁路横跨东西。达州市河市机场为国家三级民航机场,开通了达州──成都、达州──武汉、达州──西安的航线。渠江水系流贯全区,境内通航里程545公里, 汽轮可直达重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体,水运、航空相配合的交通网络,正在成为名符其实的川东交通枢纽。共有通航河流9条,分别是渠江、洲河、巴河、前河、后河、中河、铁溪河、清溪河、林岗溪,基本形成以渠江、洲河、巴河这主干流的水路运输网络,流域覆盖全市四个县(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