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寧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寧鄉隸屬達州市通川區,位於通川區北部,距城區45km,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萬畝,林地1.9萬畝。全鄉轄9個村99個社,總人口14405人。2013年7月,青寧鄉由原達縣劃歸達州市通川區管轄。青寧盛產花生、大米、柑桔、梨,素有"川東梨花之鄉"的美譽。

青寧風景秀美、民風淳樸,梨花、梯田、古墓群、奇石林、古民居、岩門新村等獨具特色。位於保豐村、岩門村大寨小寨之巔的草原,海拔近1000米,面積600多畝,因其四周陡峻、頂部平坦而被當地人冠名"空中草原"。 2018年12月,青寧鄉長梯村入圍"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8年3月30日,青寧"雲門天寨"農旅綜合開發項目開工建設。項目投資10億元,擬建設萬畝高山油用牡丹種植基地、石文化主題公園、草上世界、彩林梯田、高山原鄉康養度假基地等。[1]

歷史沿革

青寧鄉是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轄鄉。 1935年置青寧、岩門鄉,1952年更名青雲、岩雲鄉,1956年兩鄉合併為青寧鄉,1958年改青寧公社,1984年復青寧鄉。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青寧鄉由岩門場遷移至青家場,後改名為青寧,寓意為山清水秀,寧靜優美之意。

2013年7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達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函[2013]209號):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原達縣的青寧鄉劃歸達州市通川區管轄。

2018年12月,通川區撤銷青寧鄉,設立青寧鎮,以原青寧鄉的行政區域為青寧鎮的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青寧鄉位於達州市通川區西北部,距達州主城30公里,東與達州市通川區安雲鄉交界,西南與達州市通川區碑廟鎮接壤,北與宣漢慶雲鄉相交。面積38.7平方公里,人口1.3萬。鄉村公路與達(川)通(江)公路相連。轄曙光、化馬、潛力、長梯、保豐、岩門、天斷、永豐、紅專9個村委會。[2]

經濟概況

通川區青寧鄉地處川東北大巴山深處,平均海拔575米,幅員面積38.6平方公里,地多林廣,無礦無廠,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在相當長的時期,該鄉經濟發展緩慢,曾流傳着:種田夠飽肚,養豬縫條褲。稱鹽打油靠賣谷,場鎮只有兩大步"的民謠。

青寧鄉鄉鎮企業有糧油加工、電力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盛產柑橘、桐油、蘋果。養殖業以生豬、牛、羊、家禽為主。

在九十年代初青寧被四川省評為"火炬燎原鄉,小康之鄉等等"。

農旅項目

"雲門天寨·牡丹花海"是通川區青寧鄉打造的農旅綜合開發項目,是2016年通川區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項目占地10000畝,其中建設用地約300畝,主要用於建設秦巴牡丹文化博物館、遊客綜合服務中心、雲門天寨、寶峰寺恢復、康養度假、F2C循環農業產品生產物流設施等。其餘9700畝流轉用地打造雲門天寨·牡丹花海系列景觀,油用牡丹、巴山脆李產業園和F2C模式循環農業示範園。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以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觀光娛樂、生態旅遊、康養度假、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旅遊目的地。

項目建成投運後,將有效帶動青寧鄉及其周邊地區發展新產業、創立新業態、塑造新風貌,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生態良性發展,促進貧困村和貧困戶加速實現脫貧奔康目標。

神話傳說

青寧鄉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有美麗的"畫馬石","王牛偷葬寶豐寺"等美麗動人的一些傳說。

青寧鄉畫馬村位於青寧鄉街道的東南方向,在畫馬村消水壩有一塊面積大約三平方的石塊,石塊上面刻着一匹栩栩如生的白馬,活靈活現,在馬的旁邊有一個坑,裡面的水永不乾涸,就算是大旱時節裡面的水也不見乾涸,相傳有一位落魄趕考的書生牽着一匹白馬路經此地時,突然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白馬怎麼都不往前走,書生因怕誤了趕考的時間,用盡了各種方法,馬還是嘶叫個不停一動不動的不往前走,書生心想:"怪哉!怪哉!會不會是馬兒餓了呀,這樣下去可如何是好哇?"轉身一看,不遠處生長着一種不知名的草,見這草鬱鬱蔥蔥,極為漂亮,書生二話不說走到草前就把草拔了起來餵與馬吃,也怪,馬吃了草以後也不在嘶叫了,天空也變得晴朗了,好像剛剛的電閃雷鳴就根本沒有發生過一般。

可就在這時,這匹白馬不見了,就像是從空氣中蒸發一樣,連根馬毛都沒有,書生沮喪的到處找這匹馬可就是找不到,在回到原來的地方,就只見石頭上面有一匹石刻的馬,這石刻的馬跟他失蹤的那匹馬一模一樣,書生哭泣着道:"馬兒啊馬兒,沒有了你,可讓我如何是好,教我怎麼上京趕考哇?"書生是越想越傷心,自己苦讀十年寒窗不就是等的這一刻嗎?自己趕不上考,活着還有什麼意思,那還有臉回去面見自己的父老鄉親啊。書生傷心的哭泣着,突然眼前金光閃閃,書生揉了揉眼睛往前一看,在拔草的地方現在成了一個坑,坑裡全是滿滿一坑的金子,金光閃閃的金子,書生大喜,拿起金子就去了京城,後來書生高中了狀元,衣錦還鄉時又回到了這個地方,就親自題名為"畫馬石"這就是畫馬村,畫馬石的由來...[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