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梗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梗死是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1]、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2]

名词解释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ion)。梗死一般是由动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而坏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导致缺氧,亦可引起梗死。

血栓形成

梗死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时引起的心肌梗死和脑组织梗死。伴有血栓形成的脚背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可引起脚部梗死。静脉内血栓形成一般只引起瘀血、水肿,但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所属静脉引流肠段的梗死。

动脉栓塞

多为血栓栓塞,亦可为气体、羊水、脂肪栓塞,常引起脾、肾、肺和脑的梗死。

血管受压闭塞

见于血管外肿瘤的压迫,肠扭转、肠套叠和嵌顿疝时肠系膜静脉和动脉受压,卵巢囊肿扭转及睾丸扭转致血管受压等引起的坏死。

动脉痉挛

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发生持续性痉挛,可引起心肌梗死。

梗死形成条件

未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

梗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管阻塞后能否及时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有双重血液循环的肝、肺,血管阻塞后,通过侧支循环的代偿,不易发生梗死。一些器官动脉吻合枝少,如肾、脾及脑,动脉迅速发生阻塞时,常易发生梗死。

局部缺血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

局部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如心肌与脑组织对缺氧比较敏感,短暂的缺血也可引起梗死。全身血液循环在贫血或心功能不全状态下,可促进梗死的发生。

病变及类型

梗死的一般形态特征

梗死是局限性组织坏死。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方式。多数器官的血管呈锥形分支,如脾、肾、肺等,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切面呈锲形,或三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为器官的表面。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梗死灶呈地图状。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灶呈节段形。

心、肾、脾和肝等器官梗死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较干燥、质硬、表面下陷。 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新鲜时质软疏松,日久后可液化成囊腔。

梗死的颜色取决于病灶内的含血量,含血量少时颜色灰白,称为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含血量多时,颜色暗红,称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