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棉籽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棉籽壳

棉籽壳,也称棉皮,是棉籽经过剥壳机分离后剩下的外壳。根据剥壳机械的类型不同、棉花籽品种不同、产地不同、含水量不同、剥壳后碎棉仁粉过筛程度不同等。加工出来的棉籽壳的大小、颜色、棉绒长度、营养成份(含棉仁粉)也不一样。 棉籽壳主要用于:养殖食药用菌、作为饲料、饲养牲畜等。

基本信息

  • 籽棉经过轧花机加工去除棉籽而得到皮棉,棉籽经过削绒机加工得到一道、二道、三道等短绒。削绒次数越多棉籽残留棉绒就越少此时棉籽称“光籽”反之残留棉绒多的称“毛籽”。光籽产的棉壳大都是小(少)绒壳或“铁壳”铁壳棉仁粉少的棉壳纤维素含量少而适用于栽培木腐菌;绒多棉仁粉多的棉壳纤维素含量多而适用于栽培草腐菌。棉籽壳被称为食药用菌的万能培养基。通常棉籽壳中另含有不孕籽
  • 棉籽壳行内通常分为大、中、小壳或以棉绒量大小而分为大绒壳中绒壳小绒壳、绒极少的甚至称为“铁壳”。含绒量的多少取决于原料棉籽脱短绒时而定,如棉短绒行情价高畅销,厂商便会尽量多削去短绒。食用菌栽培中棉壳的大小就产量而言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很多油厂产出大壳后加以粉碎便成了小壳以适应栽培要求。主要反映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会有装袋密度大小的技术性要求:小壳装袋密度太大会出现发菌通气不良;而大壳装袋时亦易使栽培袋破损。
  • 在原料棉籽正常含水量同等时棉壳的颜色通常能看出棉壳质地好坏:如颜色发白(水分低呈干枯样,绒极少,)、手握紧有刺痛感、无或只有极少量碎棉仁粉是由于追求高生产效率而使用的对辊式剥壳机(加工脱酚棉蛋白时或棉仁回收率高时)破壳时棉仁粉碎率很低,至使含粉量低,当然影响颜色还有棉籽加工时的温度、工艺、过筛、以及破壳后存放的水份有关。此类棉壳西北部产量较多,新型机器加工的大型油厂基本都是。这种棉壳营养成份含量最差、价格低,适合种植木腐菌类。反之颜色呈正常白色、棕褐、黄色,(非棉籽水分高堆存时“烧坏”沤坏的黄色而是由于油粉多导致的黄色)等手握有棉绒软感、油腻感、碎棉仁粉多、用水适量搓洗水呈米汤色、乳白色等浓稠状,无不正常的沤坏味,(说明棉壳营养成份含量极高,相应出油量就低!通常是老式(磨盘、圆盘剥壳机)机器生产,此种棉壳长江流域、河南省等产区或老油厂较多。价格普遍较高,适合种植草腐菌或要求营养成份高的菌类。由于棉籽壳市场极不规范,购卖者需注意油厂有自备脱绒机和无脱绒设备两种:有脱绒设备的油厂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会集中产生大量叫土绒或土飞绒的含有灰尘的短绒下脚料掺拌至棉壳中(虽然对棉壳营养成分没影响,现有厂粉碎后掺入,稍好),土绒纤维极细容易揉集成面包肉松团状且大块,食用菌栽培拌料容易造成混合不均匀。更有甚者短斤少两、掺杂泥沙,出壳口喷雾增加重量。

营养价值

棉籽壳是棉籽经过剥壳处理而得到的农副产品, 是一种优质的饲草, 棉籽壳富含棉仁, 适口性好, 羊采食量较大, 长期人量饲喂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主要是是VA利钙缺乏引起的动物中毒。生产中常使川的棉籽壳, 一般含量为10%左右, 干物质91.77%, 粗蛋白5.34%,粗脂肪4.73%, 粗纤维43, 56%, 无氮浸出物35.73%, 灰份2.41%, 0.32%, 总0.12%, 比为23∶1, 营养价值较高, 但其棉酚含量严重超标。

发酵成饲料

棉籽壳含有5-8%的粗蛋白,是畜禽养殖的好饲料。但是,棉粕中含有对畜禽有毒的棉酚,当成饲料直接饲喂畜禽是有害的,因此需要发酵后才能当做畜禽饲料

操作方法如下:

  • 首先,剔除霉烂变质的原料,并将棉籽壳切碎或粉碎,棉籽壳属蛋白质型饲料,不宜单独发酵,应添加部分玉米粉、麦麸等能量饲料共同发酵;再将金宝贝饲料发酵剂(千分之二)用玉米粉、麦麸等稀释后再全部撒入到粉碎的棉籽壳中,要确保物料混匀
  • 然后再加水拌匀,物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判断办法:手抓一把物料能成团,指缝见水不滴水,落地即散为宜,水多不易升温,水少难发酵;加水拌匀后随即装入缸、筒、池、塑料袋等能密封的容器中,物料应完全密封但不能压紧,当使用密封性不严的容器发酵时,外面应加套可扎紧密封的塑料袋,注意密封过程中不能拆开翻倒,在自然气温下密封发酵2~3天,等有酒香气或泥土味时表明发酵完成,即可饲喂。

棉酚在棉籽壳中的存在形式

结合棉酚 (Bound gossypol, BG) 它是与蛋白质、氨基酸等结合形式而存在的棉酚, 在动物消化道内大部分不被动物吸收, 最后随粪便排出, 也有小部分在体内分离成游离棉酚。 游离棉酚 (Free gossypol, FG) 游离棉酚是分子结构中活性基团 (醛基和羟基) 未被其他物质“封闭”的棉酚, 对动物具有毒性。尤其单胃动物过量摄取或时间较长, 可导致生长迟缓、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下降, 贫血、呼吸困难, 繁殖力下降、甚至不育, 严重时甚至死亡。

生物脱毒

传统的棉酚脱毒主要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成本高、操作繁琐, 并且有一定的毒物残留。近年来,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 可使棉酚含量降低, 使棉饼中游离酚含量降至 0.02%~0.04%以下至饲用水平, 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 3~11 倍。这项技术充分利用新疆盛产的棉花副产品资源, 降低了养殖成本, 提高了养殖生产经济效益。

  1. 脱毒效果好, 脱毒率达到 70%~80%;
  2. 适口性好(酸、甜、软、香);
  3. 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4. 防止有害菌的繁殖和生长, 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并且对反刍动物的胃肠炎、瘤胃鼓气、乳腺炎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5. 畜舍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降低;
  6. 解决了棉壳露天存放, 日晒、雨淋、发霉变质, 浪费大的难题;
  7. 取材广泛、成本低(1kg棉壳的脱毒费用约 4~5 分钱)、操作方法简便、易学、易懂;
  8. 减少用药或不用药, 减少或避免了药物残留, 可生产无公害的绿色肉、奶。

其他相关

据《食用菌学报》2009年第二期报道棉籽壳含有的有毒游离棉酚在食用菌栽培前通过发酵(巴氏消毒)预处理或高温高压能分解在安全值内;另有"棉子壳内的棉仁含量过高,会严重影响发菌"的说法:在实践栽培中证明这并非属实!由于食用菌栽培是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不能单凭遇到的某一现象而作论断!那样显然是不科学的,比如在有"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福建省古田县的食用菌栽培者绝大部分就偏爱色黄、含棉仁多的棉籽壳用来栽培草腐菌类,而并未遇到"影响发菌"的问题,而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棉籽壳原料预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影响发菌"甚至不发菌的严重后果!比如平菇等可以发酵巴氏消毒预处理或高温高压蒸料;而栽培金针菇等就绝不能发酵处理而只能高温高压蒸料,否则就会根本"不发菌"甚至菌种不萌芽!当然本词条所说价低质差营养低的棉壳反而适合栽培木腐菌类,如:香菇、木耳、灵芝等。

由于棉壳的上游产品受全球经济及相关产品(如:棉花及棉花副产品、其它油料、粕类、服饰用人造纤维等)的影响和各产区国家每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减、种植成本(含政府补贴)、气候影响、运输成本、季节性供应(中间贸易商控制)而会造成售价极不稳定。同一时期不同产区价格每吨从4、5百元至1600多元不等,甚至最近最高售价已超过2700元/吨!由于暂未找到能彻底替代的原料、且是季节性产物国内刚性需求量大。呈逐年递增态势!

2010年10月12日各产区价格;新疆新壳1050元/吨;山东省新壳1750-2300元左右:河南省质较好的新壳2300元以上:湖北省新壳2300-2500元/吨:湖南省2450以上.开车的油厂不多棉壳商均有抬价抢购现象!

参考资料

1.棉粕和棉籽壳饲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8-11-21]

2. 棉籽壳、饼粕生物脱毒与饲喂技术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8-11-21]

3.https://baike.so.com/doc/3640142-382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