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棉花黄萎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原图链接

棉花黄萎病是由棉花黄萎病病原菌(黑白轮枝菌和大丽轮枝菌)引起、发生在棉花的病害。主要为害棉花的茎、枝、叶。在中国只存在大丽轮枝菌。

棉花黄萎病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分布;中国主要植棉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长江流域棉区。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第一大病害”,传播途径广泛,棉籽、病株残体、土壤、肥水、农具等多种媒介都可传播。危害严重,轻者叶片失绿变黄,蕾铃脱落严重减产,重者整株成片死亡,绝产绝收。因该病不易控制,被称作棉花的“癌症”。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需牢固树立“公共植物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的新理念,贯彻“预防第一,全面预防”的方针。坚持无污染原则的预防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农业和物理控制,辅之以化学控制。

基本信息

中文名:棉花黄萎病

危害部位:茎、枝、叶

为害作物:棉花

棉花黄萎病
原图链接

病 原:黑白轮枝菌、大丽轮枝菌

病原特征

VerticilliudahliaeKleb.称大丽花轮枝孢和V.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称黑白轮枝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我国主要是前者。Verticillumdahliae菌丝体白争,分生孢子梗直立,长110-130μm,呈轮状分枝,每全国纪录3-4个分枝,分枝大小13.7-21.4×2.3-9.1(μm),轮枝顶端或顶枝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1.5-3.0(μm)。孢壁增厚形成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许多厚壁细胞结合成近球形微菌核,大小30-50μm。该菌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上致病力有差异。美国化分有T1型和SS-4型(非落叶型)二个生理小种。T1型引起的症状是顶叶向下卷曲褪绿,迅速脱落,后顶端枯死。SS-4型引致叶片主脉间呈黄色斑驳,向上稍卷,病比叶脱落略缓,植株矮化。T1型后者致病力高10倍。前苏联分为0号小种、1号小种、2号小种,其中2号小种致病力强。我国分为3个生理型,生理型1号致病力***强,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生理型1号致病力***强,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生理型2号致病力弱,以新疆和田菌系为代表;生理型3号在江苏发现与美国T9菌系相似。[1]

棉花黄萎病症状

棉花黄萎病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开花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黄褐色,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发生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发病重的棉株茎秆、枝条、叶柄的维管束全都变色。秋季多雨时,病叶斑驳处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菌丝体及分生孢子[2]

病原与发生规律

Verticilliumdahliae称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棉籽内外、病残体、带菌棉籽壳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土壤中的病菌也可依靠田间管理、灌溉等农事操作进行扩散。此外,在湿度适宜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亦可落入土壤,或随气流传播到周围。侵入期主要是在棉花2—6片真叶期,蕾期零星发生,花铃期(7—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雨量大于100mm,雨日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多雨年份或适温高湿条件发病重: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3]

传播途径

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叶柄、叶脉、叶肉带菌率分别为20%、13.3%及6.6%,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此外,流水和农业操作也会造成病害蔓延

分布范围

自1914年Carpenter在美国发现棉花黄萎病以后,该病很快向世界各主要产棉国传播蔓延。到21世纪初,棉花黄萎病已遍布于秘鲁、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乌干达刚果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澳大利亚、土耳其、叙利亚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印度、保加利亚、希腊、西班牙、乌克兰、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

中国的棉花黄萎病是在1935年由美国引进斯字棉种子传入的。当时,凡是承担试种这批棉种的棉区,如河南安阳、河北正定、山东高密、山西运城和临汾、陕西泾阳和三原等地,都陆续发现了棉花黄萎病,并逐年传播蔓延。到21世纪,棉花黄萎病在中国主要植棉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长江流域棉区。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改茬轮作:轮作换茬可减少土壤病源,起到防病效果,但水旱轮作或改种换茬不能保证植棉面积,有很大的局限性。

秋后清地,冬前深耕:清除棉花的残枝败叶和杂草,相当于切断传染源;深耕有利于纳蓄冬春雨雪,提墒保墒,也有利于晒垡,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①开沟浇灌:开沟浇水,切勿大水漫灌,防止病菌随流水蔓延造成棉花黄萎病大面积发生流行;②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丰富全面的养分可促进棉花生长健壮,进而提高棉花的抗性;③勤深中耕:勤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使全株健壮,增强棉株抗病性;④及时清洁发病田:在病田定苗、整枝、打顶时,及时清除病株枝叶,在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土壤耕层的积累,降低发病程度。

化学防治

实施种子包衣:种子带菌是造成棉花黄萎病扩展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因此,建立无病留种田,实施种子包衣是限制该病迅速扩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棉花种子生产过程中用浓硫酸脱绒和进行种子包衣,可让病菌无生存环境,有效杀死病原菌,预防病菌蔓延。

苗床处理:每平方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15克与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将药土制成苗钵备用;另按10千克土1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拌制盖种用土,播种时做到用药土对种子下垫上盖。

发病初期用药:发病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667平方米用药液50千克,7天一次,连灌2-3次。喷叶面肥,用缩节胺化控等手段也有治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还没有研制岀一种针对棉花黄萎病的特效药,单一的化学防治效果不佳。


相关视频

别被忽悠了,棉花枯黄萎病,农民就用枯草?


不要忽悠,棉花枯黄萎病来了就用枯草!(30秒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