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棋盘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棋盘山镇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以北21公里处,因为康熙帝曾在此地下棋的传说而得名。它距历史文化名城承德170公里,是通住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和红松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交通要塞。围塞、围山两条公路贯穿其间,交通便利,信息发达。[1]

自然地理

棋盘山镇地处内蒙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为围场县中部浅山农林牧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900——1200米之间,属北温带凉温型半干旱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3度,降水量490毫米,无霜期115天左右,土质多为褐土和棕壤。伊逊河流经该镇。

棋盘山镇面积275.19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0949人(2017年),多为汉族和满族。耕地面积5.5万亩,有林面积27万亩,森林覆盖率64.4%,草场面积(包括林间草场)11.2万亩。[2]

社会资源

棋盘山镇党委、政府按照“农业立镇、商贸流通活镇、民俗生态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坚持“快”的方针,发扬“拼”的的精神,倡导“实”的作风,全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交通能源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市场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0633万元,财政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62元,是围场县经济重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之一。

加工前景

棋盘山外镇独特的纬度、气候及土壤条件特别适宜马铃薯的种植和生长。按照“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主攻关键环节”的思路,该镇重点培育马铃薯产业。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亩,占耕地总量的60%以上,形成了包括10余个新品种的种薯、商品薯、加工薯三大马铃薯种植体系,年产各类马铃薯10万吨,是全县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异军突起。镇内有“兴农”、“盘山”两家获国家专利的淀粉设备制造厂,淀粉加工厂达到179家,年加工精淀粉1亿公斤。“旭日”、“白雪”、“银海”、“银露”等品牌的淀粉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并打入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超级市场。

丰富的加工原料和加工半成品,紧俏的马铃薯类食品和工业、药用淀粉市场,为马铃薯的深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厚的利润回报。

初具规模

养牛业在棋盘山镇由来已久,当地农民有着丰富的饲养经验,镇党委、政府,通过市场带动、政策推动、外力启动、帮扶联动,突出发展养牛业,使牛产业初具规模。

棋盘山镇建有中国北方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棋盘山大牲畜交易市场。市场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曾成功举办了九七、九八两届中国牛马交易大会。年成交量8万头(匹)成交额突破2亿元,在全国百强土畜产品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九位。

棋盘山镇山场辽阔、牧草肥美,11万亩的草场全部承包给养殖户。经过人工改良的草场每亩产草量可达220公斤以上。该镇不仅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作物性植物饲也很丰富。全镇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5418亩,年产青贮饲料8000万斤;青贮窖已建196个,容积为16000立方米。

镇新建68亩的肉牛养殖小区一个,按照“全镇人均一头牛”的发展思路,到2005年牛存栏可达21000头。在肉牛养殖数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通过黄牛改良和胚胎移植,畜群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该镇注重加强畜牧防疫工作,健全了“镇、村、组”三级防疫网络,为全镇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虽然该镇饲草、饲料充足,养牛经验丰富,管理方式科学,牛源供应仍保障,但镇内尚无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在肉类加工生产经营方面需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培植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

棋盘山镇位于围场县城北21公里处,是通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和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全镇社会总面积281平方公里,其中有林面积27万亩,森林覆盖率64.6%。

棋盘山镇群山跌宕,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古迹众多,这里有因康熙皇帝在此下棋而得名的棋盘山;有乾隆皇帝接见土尔扈特部道领渥巴锡的富城子遗址;有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大阁超仙院(兴华寺);有道士隐居修行的神仙洞等人文景观。

近几年,棋盘山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全镇浓郁的民俗、民族风情,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大力发展起了以“农家游”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3]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兴华寺景区是黄金旅游线的独特高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开发,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棋盘山镇距塞罕坝仅55公里,是去坝上的必经之地。距镇区公里的兴华寺,为这条黄金旅游线增添了一道具有民族宗教色彩的高丽风景。兴华寺又叫“大阁”、“超仙院”,始建于清宣统二年,原有殿宇六层,配有东西石亭和东西配殿,各殿堂内有天王、娘娘、八仙、玉帝、观音等塑像,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具有清代寺院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兴华寺遭受毁坏。2000年,棋盘山镇积极筹措资金,按原来的建筑风格对兴华寺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使这一清代建筑再显它的魅力与风采。一年一度的“大阁”庙会,僧、道、俗齐聚热闹非凡,游人如织,是满足不同层次各届人士宗教信仰需要的好去处。

发展方向

棋盘山镇经济的稳步增长、资源的深度开发,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立足本地,面向省外,走向全国,放眼世界打开了希望之门。今后棋盘山镇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继承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薯、牛产业和旅游业的开发步伐,挖资源、拓财源、增项目,逐步把棋盘山镇建成经济繁荣活跃、科教事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小城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