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夜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夜鷺
Rugous Night-Heron

Graham Winterflood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Nycticorax caledonicus

目/科/屬  鵜形/鷺/夜鷺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55-59cm/550-990g

棕夜鷺,雌雄同型。虹膜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 成鳥
  1. 頭頂到後頸黑色。眼先黃綠色,有白眉紋。
  2. 頭後有2至3根飾羽。背至尾羽棕紅色,臉頰與頸側淡棕紅色。
  3. 喉以下至尾下覆羽乳白色。繁殖期眼先轉藍,㓮呈粉紅色。
  • 亞成鳥似夜鷺亞成鳥,但色澤略染棕紅色,翼覆羽及飛羽有密佈暗色橫斑。

棲地&習性

內陸或沿海地區淡水或微鹹水湖泊,公園,沼澤,海岸河口,紅樹林。

通常於夜間或晨昏活動。

飲食多樣且適應性強。種類繁多的魚類(例如Gambusia和Carassius),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類)為食。

繁殖

澳大利亞,時間安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降雨和水況有關的糧食供應;可能全年發生,但主要是十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告警發出響亮"kweuk"爆破音,也作連續"kee-kee-kee-kee-"聲。

外觀相似性

夜鷺虹膜紅色。背藍黑色,翼覆羽淡棕灰色。亞成鳥羽色較灰褐色,翼覆羽及飛羽無暗色橫點。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N. c. crassirostris Vigors, 1839 – Bonin Is.
  • N. c. manillensis Vigors, 1831 – 菲律賓婆羅洲爪哇巴厘島
  • N. c. australasiae (Vieillot, 1823) – 蘇拉威西島莫盧卡斯,小蘇打斯和阿魯伊斯通過W Papuan Is和低地新幾內亞(包括比亞克島)到達西北部Bismarck Archipelago([[尼尼哥·伊至金鐘島)和澳大利亞(乾旱內陸除外)。
  • N. c. mandibularis Ogilvie-Grant, 1888 – Bismarck Archipelago(西北諸島除外)到所羅門群島
  • N. c. pelewensis Mathews, 1926 – 帕勞(Palau)和卡羅琳(Caroline Is)(丘克(Chuuk))。
  • N. c. caledonicus (J. F. Gmelin, 1789) – 新喀裡多尼亞

也在新西蘭引進(australasiae),但也可能是在地鳥。[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Nankeen Night Heron - Nycticorax caledonicus - rosse kwak
Nankeen Night Heron ( Nycticorax caledonicus) HD Video 1/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