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山白菊(菊科、紫菀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白菊
圖片來自 39药品通

开花的种类——山白菊(菊科、紫菀属植物)

山白菊,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A. trineruius D. Don subsp. ageratoides (Turcz.) Griers.;A. trinervius Forbes et Hemsl.]的全草或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祛痰镇咳,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肝炎,肠炎,痢疾,热淋,血热吐衄,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山白菊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舌状花白色
圖片來自 摘编百科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属:紫菀属
  • 种:三脉紫菀
  •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藏

形态特征

三脉紫菀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茎粗壮。茎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曲折,有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1-5cm,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3-7对锯齿;上部叶渐小,全缘或有浅齿,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有离基三出脉,侧脉3-4对。头状花序排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0.5-3cm。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mm,内层约4mm,有短缘毛。舌状花约10余个,舌片线状长圆形,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有裂片;花柱附片长达1mm;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3350m的林下、林缘、灌丛及路边湿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别名

野白菊、小雪花、白升麻、山马兰、三脉叶马兰、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马兰、马兰、红管药。

入药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味苦、辛,性凉。

归经: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镇咳,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肝炎,肠炎,痢疾,热淋,血热吐衄,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山白菊根、一枝黄花各9g。煎水服。

2、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山白菊3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热淋,黄疸及无黄疸型肝炎:马兰90g。水煎服。

4、治火眼肿痛,风火牙痛:马兰根60g。水煎服。

5、治小儿肠炎,热痢:马兰30g,马齿苋、车前草各15g。水煎服。(3-5方出自《河南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炮制

一、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扎把晾干。

二、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鉴别

一、药材性状

根茎较粗壮,有多数棕黄色须根。茎圆柱形,直径1-4mm,基部光滑或略有毛,有时稍带淡褐色,下部茎呈暗紫色,上部茎多分枝,呈暗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中央有髓,黄白色。单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12cm,宽2-5cm,灰绿色,边缘具疏锯齿,具明显的离基三出脉,表面粗糙,背面网脉显著。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舌状花白色,青紫色或淡红色,管状花黄色。瘦果椭圆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气微香,味稍苦。以叶多,带花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根、茎、叶、花、果混合的段状。 [1]

药理作用

  • 1、镇咳作用;
  • 2、平喘作用;
  • 3、祛痰作用;
  • 4、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煎洗无名肿毒。”

2、《贵州民间药物》:“解表除热。治感冒风热。”

3、《浙江民间常用药物》:“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凉血止血。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乳腺炎,鼻衄,蕲蛇、蝮蛇咬伤。”

4、《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止咳,利尿,凉血止血。主治咽喉肿痛,慢性气管炎,热淋,黄疸型肝炎,目赤肿痛,吐血,鼻出血,疖肿及蛇咬伤。”

山白菊,与生俱来有一种君子般的气节,悠然清谦地在校园里盛开

在农村山上田间常见的野花,却在山色秀丽,环境舒适,风景宜人的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湖畔绽放。山白菊君子般的气节和悠然清谦的品格,非常契合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秉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校训。

生长习性

植株高40-100厘米;根茎粗壮,有多数棕黄色须根,茎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曲折,有分枝。单叶互生,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12cm,宽2-5cm,灰绿色,边缘具疏锯齿,瘦果椭圆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气微香,味稍苦。

叶分三段,形态不一。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3-7对锯齿;上部叶渐小,全缘或有浅齿,具明显的离基三出脉,表面粗糙,背面网脉显著。 [2]

主要价值

山白菊有它的观赏性和实用性,陪伴着多少在此受训的CFO度过美好快乐时光,也为生活在城里的学员平添郊外的野趣。

三脉紫菀的全草或根入药,夏、秋季采收,以叶多,带花者为佳,洗净,鲜用或扎把晾干。具有清热解毒,祛痰镇咳,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肝炎,肠炎,痢疾,热淋,血热吐衄,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中药大辞典》:山白菊

拼音注音:Shān Bái Jú

别名:野白菊(《植物名实图考》),小雪花、白升麻(《贵州民间药物》),山马兰、三脉叶马兰、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马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菊科植物山白菊的带根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水沟边、旷野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基部光滑或被毛。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5~1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基部狭,边缘有疏锯齿,两面均粗糙有毛,脉3条,明显。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半圆形,苞片2~3列,边缘薄;舌状花白色,管状花黄色。瘦果扁平,冠毛丰富,锈色或暗白色。花期秋季。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类、皂甙类,以及醣类、酯类、鞣质、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等。根部主要含皂甙类(主要为甾体皂甙),而无黄酮类;地上部分(茎、叶)主要含黄酮甙类,而无皂甙。皂甙类的祛痰作用较好,黄酮甙类的止咳作用较好,故一般以带根全草入药。

性味:苦辛,凉。

  • ①《植物名实图考》:"凉。"
  •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苦辛,凉。"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祛痰镇咳。治风热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疔疮肿毒,蛇咬,蜂螫。

①《植物名实图考》:"煎洗无名肿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解表除热。治感冒风热。"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凉血止血。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乳腺炎,鼻衄,蕲蛇、蝮蛇咬伤。"

④《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治毒蛇咬伤蜂螫虫咬伤,疔疮,扭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 [3]

复方

①治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山白菊一两。水煎服。

②治感冒发热:山白菊根、一枝黄花各三钱。煎水服。

③治鼻衄:鲜山白菊根、白茅根、万年青根、球子草各三钱。水煎服。

④治乳腺炎:山白菊根一两。水煎服。

⑤治蕲蛇、蝮蛇咬伤:小槐花鲜根、山白菊鲜根各一两。捣烂绞汁服,另取上药捣烂外敷伤口,每日二次。(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每日用新鲜全草3两(干2两),水煎4小时,浓缩,过滤,分2次服;或用全草制成片剂,每天3次,每次5片(每日量相当于生药2两);或制成冲剂,每天2次,每次25克。均以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

疗效:按二个疗程水煎剂治疗581例分析,近期控制72例(占12.4%),显效105例(占18.1%);按337例三个疗程的分析,近期控制38例(占11.3%),显效96例(占28.2%);片剂治疗20例,近期控制9例,显效7例;冲剂治疗119例,近期控制7例(5.9%),显效17例(14.3%)。其中以单纯型较喘息型的效果明显;消炎、平喘的效果不如止咳、祛痰。多数病人在服药后1~5天内开始见效,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痰色由黄转白,呼吸舒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转为正常。

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2天内,少数病人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或偶有咽干、烦躁、腹胀、腹泻、便血、尿频、荨麻疹等反应,无需停药,3~5天内可自行消失。服药期间对心、肝、肾及造血系统均未见损害。此外,临床上曾用本品与醉鱼草,或与白果叶及兰香草制成复方片剂,治疗慢性气管炎,但其疗效与单味三脉叶马兰并无明显差异。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