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山白菊(菊科、紫菀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白菊
圖片來自 39藥品通

開花的種類——山白菊(菊科、紫菀屬植物)

山白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三脈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A. trineruius D. Don subsp. ageratoides (Turcz.) Griers.;A. trinervius Forbes et Hemsl.]的全草或根。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山白菊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舌狀花白色
圖片來自 摘編百科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紫菀屬
  • 種:三脈紫菀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藏

形態特徵

三脈紫菀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粗壯。莖有棱及溝,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時曲折,有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落,葉片寬卵圓形,急狹成長柄;中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cm,寬1-5cm,中部以上急狹成楔形具寬翅的柄,先端漸尖,邊緣有3-7對鋸齒;上部葉漸小,全緣或有淺齒,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柔毛常有腺點;有離基三出脈,側脈3-4對。頭狀花序排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花序梗長0.5-3cm。總苞倒錐狀或半球狀;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線狀長圓形,上部綠色或紫褐色,外層長達2mm,內層約4mm,有短緣毛。舌狀花約10餘個,舌片線狀長圓形,紫色、淺紅色或白色;管狀花黃色,有裂片;花柱附片長達1mm;冠毛淺紅褐色或污白色。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灰褐色,有邊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3350m的林下、林緣、灌叢及路邊濕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別名

野白菊、小雪花、白升麻、山馬蘭、三脈葉馬蘭、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馬蘭、馬蘭、紅管藥。

入藥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味苦、辛,性涼。

歸經:歸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

主治:用於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山白菊根、一枝黃花各9g。煎水服。

2、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山白菊3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熱淋,黃疸及無黃疸型肝炎:馬蘭90g。水煎服。

4、治火眼腫痛,風火牙痛:馬蘭根60g。水煎服。

5、治小兒腸炎,熱痢:馬蘭30g,馬齒莧、車前草各15g。水煎服。(3-5方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扎把晾乾。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鑑別

一、藥材性狀

根莖較粗壯,有多數棕黃色鬚根。莖圓柱形,直徑1-4mm,基部光滑或略有毛,有時稍帶淡褐色,下部莖呈暗紫色,上部莖多分枝,呈暗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中央有髓,黃白色。單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寬2-5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表面粗糙,背面網脈顯著。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狀或圓錐狀,舌狀花白色,青紫色或淡紅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以葉多,帶花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根、莖、葉、花、果混合的段狀。 [1]

藥理作用

  • 1、鎮咳作用;
  • 2、平喘作用;
  • 3、祛痰作用;
  • 4、抗菌與抗病毒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煎洗無名腫毒。」

2、《貴州民間藥物》:「解表除熱。治感冒風熱。」

3、《浙江民間常用藥物》:「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涼血止血。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乳腺炎,鼻衄,蘄蛇、蝮蛇咬傷。」

4、《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止咳,利尿,涼血止血。主治咽喉腫痛,慢性氣管炎,熱淋,黃疸型肝炎,目赤腫痛,吐血,鼻出血,癤腫及蛇咬傷。」

山白菊,與生俱來有一種君子般的氣節,悠然清謙地在校園裡盛開

在農村山上田間常見的野花,卻在山色秀麗,環境舒適,風景宜人的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湖畔綻放。山白菊君子般的氣節和悠然清謙的品格,非常契合廈門國家會計學院秉承「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的校訓。

生長習性

植株高40-100厘米;根莖粗壯,有多數棕黃色鬚根,莖有棱及溝,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時曲折,有分枝。單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寬2-5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瘦果橢圓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

葉分三段,形態不一。下部葉在花期枯落,葉片寬卵圓形,急狹成長柄;中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部以上急狹成楔形具寬翅的柄,先端漸尖,邊緣有3-7對鋸齒;上部葉漸小,全緣或有淺齒,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表面粗糙,背面網脈顯著。 [2]

主要價值

山白菊有它的觀賞性和實用性,陪伴着多少在此受訓的CFO度過美好快樂時光,也為生活在城裡的學員平添郊外的野趣。

三脈紫菀的全草或根入藥,夏、秋季採收,以葉多,帶花者為佳,洗淨,鮮用或扎把晾乾。具有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中藥大辭典》:山白菊

拼音注音:Shān Bái Jú

別名:野白菊(《植物名實圖考》),小雪花、白升麻(《貴州民間藥物》),山馬蘭、三脈葉馬蘭、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馬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菊科植物山白菊的帶根全草。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生於路邊、水溝邊、曠野草叢中。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直立,基部光滑或被毛。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5~10厘米,寬1~2.5厘米,先端鈍,基部狹,邊緣有疏鋸齒,兩面均粗糙有毛,脈3條,明顯。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狀;總苞半圓形,苞片2~3列,邊緣薄;舌狀花白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扁平,冠毛豐富,銹色或暗白色。花期秋季。

化學成分

含黃酮甙類、皂甙類,以及醣類、酯類、鞣質、蛋白質、氨基酸、葉綠素等。根部主要含皂甙類(主要為甾體皂甙),而無黃酮類;地上部分(莖、葉)主要含黃酮甙類,而無皂甙。皂甙類的祛痰作用較好,黃酮甙類的止咳作用較好,故一般以帶根全草入藥。

性味:苦辛,涼。

  • ①《植物名實圖考》:"涼。"
  •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苦辛,涼。"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治風熱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疔瘡腫毒,蛇咬,蜂螫。

①《植物名實圖考》:"煎洗無名腫毒。"

②《貴州民間藥物》:"解表除熱。治感冒風熱。"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涼血止血。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乳腺炎,鼻衄,蘄蛇、蝮蛇咬傷。"

④《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治毒蛇咬傷蜂螫蟲咬傷,疔瘡,扭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2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 [3]

複方

①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山白菊一兩。水煎服。

②治感冒發熱:山白菊根、一枝黃花各三錢。煎水服。

③治鼻衄:鮮山白菊根、白茅根、萬年青根、球子草各三錢。水煎服。

④治乳腺炎:山白菊根一兩。水煎服。

⑤治蘄蛇、蝮蛇咬傷:小槐花鮮根、山白菊鮮根各一兩。搗爛絞汁服,另取上藥搗爛外敷傷口,每日二次。(選方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老年慢性氣管炎:每日用新鮮全草3兩(干2兩),水煎4小時,濃縮,過濾,分2次服;或用全草製成片劑,每天3次,每次5片(每日量相當於生藥2兩);或製成沖劑,每天2次,每次25克。均以10天為一療程,連服2~3個療程。

療效:按二個療程水煎劑治療581例分析,近期控制72例(占12.4%),顯效105例(占18.1%);按337例三個療程的分析,近期控制38例(占11.3%),顯效96例(占28.2%);片劑治療20例,近期控制9例,顯效7例;沖劑治療119例,近期控制7例(5.9%),顯效17例(14.3%)。其中以單純型較喘息型的效果明顯;消炎、平喘的效果不如止咳、祛痰。多數病人在服藥後1~5天內開始見效,咳嗽減輕,痰量減少,痰色由黃轉白,呼吸舒暢,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轉為正常。

副作用:一般在服藥後1~2天內,少數病人有頭昏、頭痛、噁心、嘔吐、胃部不適,或偶有咽干、煩躁、腹脹、腹瀉、便血、尿頻、蕁麻疹等反應,無需停藥,3~5天內可自行消失。服藥期間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均未見損害。此外,臨床上曾用本品與醉魚草,或與白果葉及蘭香草製成複方片劑,治療慢性氣管炎,但其療效與單味三脈葉馬蘭並無明顯差異。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