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榛子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榛子镇位于滦州市西北部,是京东“开、稻、倴、榛”四大古镇之一,东、南、西与唐山市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接壤,北、东北部和杨柳庄镇、王店子镇相连,镇政府驻地第一镇村。1996年3月,机构改革,原杏山乡、麻湾坨乡榛子镇,合并为榛子镇。2002年1月,撤销冯庄乡,并入榛子镇。全镇总面积98.6平方公里,共辖61个行政村,15875户,54943人,有耕地70687亩。[1]

概况

榛子镇位于滦县西北部,是京东“开、稻、倴、榛”四大古镇之一,东、南、西与唐山市古冶区、开平区、丰润区接壤,北、东北部和杨柳庄镇、王店子镇相连,镇政府驻地第一镇村。1996年3月,机构改革,原杏山乡、麻湾坨乡和榛子镇,合并为榛子镇。2002年1月,撤销冯庄乡,并入榛子镇。全镇总面积98.6平方公里,共辖61个行政村,15875户,54943人,有耕地70687亩。

1986年以来,榛子镇农业、工业和私营经济全面发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86年、1996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别为5480万元、7.12亿元、12.04亿元和18.9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上述各年份分别为3136万元、2亿元、2.39亿元和3.49亿元;工业产值分别为2344万元、6.72亿元、10.53亿元和15.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52元、2800元、3241元、3480元。全镇1995年3月实现小康,原冯庄乡1997年3月达到小康。

该镇地势平坦,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少量丘陵以果树、烟草为主。1986年粮食、果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83344亩、2834亩、3823亩,总产量分别为29776吨、175吨、7802吨;2003年粮食、果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939亩、8595亩、14300亩,总产分别达到21100吨、8148吨、49326吨。

2003年全镇共有各种企业2605家,其中镇办企业1家,私营企业70家,个体工商户2534户,总收入11.8亿元,利润总额7943.1万元,现价增加值3.07亿元,实现企业税收1599.6万元。主要骨干企业有年产啤酒15万吨的河北蓝贝集团唐山酒业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钢管的唐山金利达焊管有限公司、远东实业有限公司(尚未投产)、年产35000吨包装用玻璃制品的荣盛玻璃制品厂以及唐山市光明水泥有限公司、唐山市燕龙水泥有限公司、唐山市冀澳水泥有限公司、滦县银鸿钢铁有限公司、滦县宏廷冶炼厂、滦县京东钢铁有限公司、滦县顺和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

县委、县政府于2003年决定在榛子镇和杨柳庄镇之间兴建榛杨工业区,重点发展壮大水泥、建材、钢铁、玻璃制品、啤酒饮料等企业,以此形成榛杨工业经济区,已有10多家企业进驻该工业区。

境内有榛子镇、杏山、大岗上、麻湾坨、八里王官营五处集贸市场,其中榛子镇集市规模最大,年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

该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哈、京秦电气化铁路和102国道、唐丰公路、迁唐公路、京沈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并有狼窝铺、石郎庄两个火车站,距110KV变电站和开滦煤矿仅几公里之遥,可为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提供方便和足够能源。投资80万元,建成的榛子镇网通大楼(即原邮电大楼),拥有17173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成为本地区的通讯枢纽。原冯庄乡1990年投资28万元铺设柏油路13华里,实现村村通油路。镇内的农业银行和4个信用社为榛子镇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3年底,境内有国办高中1所,镇办中学4所,完小12所,在校生810人,教师492人。县医院榛子镇分院和4所卫生院,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医疗卫生防疫网络。

榛子镇于1993年跨入全国亿元镇行列,1994年唐山市百强镇乡之一,有两个企业在市百强企业中榜上有名。

薯炕育秧专业村——辛庄子村。该村共有88户,326口人。耕地面积537亩,人均1.6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420元。

该村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根据薯炕育秧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发展甘薯育秧。统一规划场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成销售队伍,薯炕育秧得到迅速发展,从最初户均不到1铺,每铺收入不足几百元,发展到2003年,全村285铺,户均3铺,每铺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全村增加经济收入90多万元。并在总结多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良育秧方式,以红土、塑料薄膜、火炕逐步取代冷炕育秧,避免了采秧周期长的缺点。同时在烧火、打风道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改进,加强水、肥、温度的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规模、质量优势,吸引了北京、天津、平泉、丰南、丰润、迁安等地农民和商贩前来购秧,出秧时每天几百万株秧苗销售不出村,成为“规模发展带来规模效益”的典型。

之战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向阳用复仇的子弹击毙日酋松井。然而,鉴于当时中日双方战力的差别,今天的我们不免会怀疑,在当时真的存在这样痛快淋漓的复仇之战么?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早期影视作品中的战斗,都有真实的来历。

比如,在某部电影中曾经出现的日军对村民进行“机枪点名”时,八路军部队突然从天而降,将日军击退,将村民救出。这样一段类似传奇的情节,其实也确实发生过,这段真实的战斗,就发生在山西晋城,而这支八路军部队,则是八路军三五八旅的一个团。假如今天去查晋城县的县志,还可以看到这次战斗的记载。只不过这次战斗因为八路军以救人为主,并没有象电影中那样给日军极大的杀伤罢了。

发生在一九四三年的“榛子镇之战”,也是一次这样的复仇之战。

“榛子镇之战”,发生在一九四三年八月(农历七月),是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二次恢复基本区作战中的战斗之一,从规模上来看,它属于一场不大的战斗,因此,在中日双方的记载中,都并不是很受到重视。但假如审视它的意义,这又是一场非常值得纪念的战斗。

因为,这一战,是八路军为“潘家峪惨案”中死难同胞的报仇之战。

经过对照中日资料,这次复仇之战的前后,似可大白于天下。

潘家峪惨案,是抗战时期华北遭到日军“三光作战”制造的典型惨案之一。中国方面的记载称“潘家峪惨案:1941年1月25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日军调集了迁安、滦县、卢龙、遵化、丰润等五县的敌伪军,天明后不久,就包围了潘家峪。全村一千多的村民,也被鞭打着,人们驱赶着,赶进那所大院里,关上了大门,机关枪密集的人群扫射起来,人整排整排地都倒下去了。全村被敌寇惨杀者1035人(其中儿童妇女有658名),负重伤者84人,活着和下落不明者只剩三百零三人。全家惨死者三十余家。烧毁房屋一千一百间。”

根据日方记载,实施这次屠杀的日军部队,是日军第二十七师团支那驻屯步兵第一联队第一机关枪中队,及丰润县伪军警备队,指挥官佐佐木中尉。

对这次惨案,即便于南京大屠杀多所推诿的日本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原日军第二十七师团参谋田辺曾就此提供证言,承认中方的记载。然而,近年来,日方却颇有些舆论对此进行“翻案”参加过屠杀行动的原日军士兵片川三蔵和筒中要之助在日本发表言论,以所谓“亲历”对潘家峪惨案的过程作出辩解,并称田辺的证言是谎话。然而,即便是他们的辩解,也无法掩饰这次屠杀的残忍,甚至使若干真相更加清晰。

根据这两名日本士兵的证言,日军对潘家峪村的袭击是“有预谋的”,然而,片山强调,这次屠杀“可能是佐佐木中队长单独决断的”,言外之意这是某个日军中级军官自行决定的行为。而对于屠杀的理由,则归结为潘家峪属于“敌对部落”,村民经常给八路军提供后勤,情报等支援,进行屠杀是“不杀人就会被杀,这就是战争”。而筒中在他的证言中则强调田辺的两点说法不符合事实。一个是日军的屠杀并非机枪中队人人参与。“机枪手为了避免遭到袭击,在村口的高大建筑物上警戒。(屠杀)是用步枪干的。”;另一个是“村子比较小,搜出的村民只有大约三百人,没有一千人以上那样多”。

即便如此狡辩,片山也不得不承认“当看到那种场面(向村民射击)的时候,心中是‘军队怎么做这样的混账事啊?!’的惊讶”,而且,提到当时村中的干部约二十人并不是被集体屠杀的,而是时候拉到附近的河滩上枪杀。

日本右翼就用他们的证言试图为“潘家峪大屠杀”翻案--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仿佛用步枪就可以否定屠杀,杀害了三百人而不是一千人就不算屠杀似的(田辺的证言则说当时殉难者超过一千,因为当时临近春节,很多村民从逃难中回到村中准备过年)。[2]

榛子镇响水桥

榛子镇早在金朝时就已名标史册。一百多年前的《滦县志》曾记载:‘金时,在滦州设节度使,领四县,义丰、马城、乐亭、石城,设二镇,榛子镇、新桥镇’。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金朝,榛子镇已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和村庄聚落。而在更早的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已有村庄聚落,并在村东修起‘承流桥’。

《滦县志》又载:‘宋朝曾遣使如金,要求金主归还平滦三州,辽前宰相左企弓上诗:“君主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金主故未还平滦之地’。

至金章宗太和四年,在榛子镇驻有重要将领,《滦县志》载:‘金以李邦基为榛子监酒’。此时的榛子镇已是信使往来的地方,信使每天从榛子镇乘船出发,转而骑马,到山海关传送文件,当日能匆匆返回。是人留诗曰:‘舟船络绎接榆关,行李匆匆日往还。篷背秋霜榛子镇,码头春色杏儿山。’

到了元朝,榛子镇依然为驿站,成为接待官员信使的食宿之地。中间曾一度被取消驿站,即县志所载:‘至之世祖二十六年,罢去望都庄、榛子镇两处驿站,放其驿使为民’。

到了明朝,在榛子镇设立了巡检司,值得记述的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发生了灾荒,知州周宇在此煮粥济饥。因官银不够,周宇自掏俸银济饥民6570余口’。

到了清朝,不仅在这里设立了‘急递铺’,传送公文,而且在道光年间在榛子镇设立了巡检署,道光十三年巡检为王之庆,咸丰九年为葛瑞孙,同治八年为张廷瑾,光绪八年为姚诗道。其后则废改设把总署,其地基为乡民王廷施捐助,至民国时期改为滦州第十区警务分局。榛子镇曾有杀狱庙、药王庙、龙王庙、关帝庙,还曾有过塔,即《滦县志》载:‘浮屠在榛子镇街中,金时建’。

然而,比榛子镇历史更为古远的,是镇东河上的承流桥。《滦县志》载:‘榛子镇承流桥,在榛子镇东,北魏时建,明万历年间重修,清嘉庆七年重修,知州莫誉撰承流桥碑记’。又载:‘榛子镇为滦州冲要之区,镇东因河修桥,其名承流者,承上天德意,绵绵而流,千万如一日,从万历年起,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未修,桥久损坏,行人难过,苦于无资,幸有镇之乡绅朱广文、郭文里、向天印、王廷勋等捐资60两白银,使桥得以重修,并从京师请来能工巧匠,始于腊月,七个月后建成,今为拢牛桥。’

为什么又称拢牛桥呢?因为留下了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清朝滦州一带多次发生地震,但拢牛桥纹丝未动。经查史料,确有过多次地震:戊戌八月地震,戊子三月地震,甲辰正月,异风黄雪后突然地震,癸丑二月地震,庚辰秋,七月十三至八月二十日持续大地震。

《滦县志》载:‘大震之前,连日阴雨,山洪爆发,大水冲走大树,卷走房屋,急流中大木翻腾,将桥孔堵塞,水中无数大龟,沈浮于波涛之间,大者如车轮状。官府急招善泅者二十余人,下到桥孔割断大木,大水方顺流而下’。但接下去的应为传说了,相传阴雨之后,突然放晴,当夜发生大地震,地声隆隆,闪电通天接地,削山如谷,房屋尽摧,村民吓得伏在地上,任其抖动,只见黑夜中,大桥剧烈摇晃,突然一道银光闪过,一条金龙钻到桥下,提起桥身,四头金牛在桥墩四角死死顶住,这才保住了大桥。天明,地震渐渐平息,不见了金龙和金牛,遍地瓦砾,只有大桥安然无恙,从此改名拢牛桥。这些传说倍显当年修桥之坚固,后人加以神化了。

如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桥依然静静地架在河上,一任行人古往今来,聆听世人谈古论今,但身边的榛子镇却已是层楼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了。

呼吁保护:滦州八景唯一遗存的古迹——榛子镇响水桥

随着个人的成长及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参访过国内外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过程,桥梁更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把此桥恢复成当时的原貌已经不太可能,虽长期在外地生活但乡情难改,眼看着承载着上千年历史的桥梁即将毁于一旦,心痛不已。希望当地政府给予合理的修缮。另响水桥畔的明清官道亦在急需保护的行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家乡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们愿意去努力,希望给后代留下一片祥和的清净河畔。

建议把响水桥的保护工作提上日程,为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民的长远利益,我们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唐山市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榛子镇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厂矿的扩建,商业的繁荣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生活水平上的提高,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河流的污染、空气的粉尘化加剧导致当地的水资源、农作物的生长遭到破坏,响水桥亦在破坏的行列。桥头巨石断裂,不仅给交通带来不便,还给历史留下了遗憾。曾经的京东四大古镇之一的榛子镇曾因此桥为荣,响水桥下的水在上千年中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响水桥更是给当地百姓带来便利和福慧。俗话说“饮水思源”,这座文明京城的古桥现如今破败不堪,无视历史存在,不是我们城市长期发展的方向。请看一下这座桥的记载:

旧志载:“查滦境桥梁,多建自古代。”至于这座响水桥,记为“北魏时建。”北魏由鲜卑族首领拓跋挂于386年建国,至534年分裂为东西两魏,据此,则响水桥已有1500年的历史。

北魏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到孝文帝拓跋宏大力倡导改革,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学汉文,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娶汉女,极大地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滦州地区本来就有鲜卑族人口聚居(棒子镇东南20公里处有元代所封鲜卑仲吉元帅墓,该地即称“卑家店”)。响水桥的建筑格局应当视为中原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而升华的结晶。

响水桥也曾也有过令人神往的故事。据传乾隆年间(1736-1795)皇帝携重臣刘墉(1719-1804)等去盛京(沈阳)祭祖时曾路过榛子镇。当轿至镇西三里之遥的烂石山里,皇帝见遍地黧黑嶙峋的怪石零落散布满山坡,即令停轿问左右此山何名,答曰烂石山。皇帝脱口呤出--“烂石山、山上石、稀烂棒硬”;遂即要刘墉对仗下句,刘当时未答出,起轿东行,至响水桥畔听见水声问后得知此桥为响水桥。刘随即对上下句--“响水桥、桥下水、翻滚冰凉”,君臣大笑,脍灸人口的佳句流传至今。 [3]

自然气候魅力滦州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的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受海洋气团和太平洋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具有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0.5℃。全年平均日照2651.5小时。常年平均降水量714.5毫米。[4]

地形地貌

地势北高南低,沙河以西及白龙河、横河以东为山丘区,面积395.75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为219.4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2%, 主要山脉有罗家岭、青龙山、魏峰山、风山、横山等。境内最高峰城山峰海拔高程535.7米,一般山丘海拔高程200—30米之间。中部平原区面积603.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4%,京山铁路以北,地面高程在海拔50米以上,局部有山丘出露,地势较为平坦,京山铁路以南地面高程一般在30—50米,由于受风沙影响及河流切割,沙丘沟谷出现较多。[5]

水文

滦县地处滦河、沙河、陡河流域,境内有九条较大河流。其中滦河、沙河、管河为过境河流,横河、溯河、龙湾河、狗尿河、岳家河和小青龙河发源于境内,滦河、横河、沙河、管河、龙湾河属长年性河流。其余四条河属季节性河流,除汛期宣泄洪水外,平时基流甚少。东界滦河在本县境内总长40.29公里,京山铁路以北长25.2公里,属山间河道,京山铁路以南长15.09公里,属平原河道。1962年最大洪峰流量3.4万秒立方米。基流也较为丰富,滦县利用滦河水灌溉较为困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