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樊敏阙及石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樊敏阙及石刻

中文名: 樊敏阙及石刻

地理位置: 石马坝

繁 体: 樊敏阙及石刻

级 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 质: 红砂石

朝 代: 汉阙、汉代

樊敏阙及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汉阙、汉代石刻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美学、建筑学、书法、雕塑等研究价值。[1]

文物简介

樊敏阙及石刻位于芦山县城区3公里的石马坝。

樊敏,字升达(一作叔达),东汉蜀郡青衣县(今芦山县)人。生于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卒于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樊敏早年在青衣羌国任国丞10年,曾任巴蜀太守,后官至司徒。据碑文记载,樊敏于东汉延熹年曾任永昌长史三年。永昌郡为今云南保山地区,是古哀牢夷族故地,阙上组图即取材于此,反映了樊敏在当时能与边远少数民族融合相处的情景。

历经事迹

樊敏阙为扶壁式双阙,宋代前已倒塌。1957年左阙修复,右阙尚存阙檐、阙顶等残件。左阙高4.99米,宽2.25米,厚0.92米;阙由座、壁、斗拱、顶等组成,顶为重檐五脊式,斗拱层四角刻有力士举双臂托负,显示出力能擎天的气概;正脊中部雕有一口含绶带的雄鹰;主阙檐下正面有浅浮雕“龙生十子”神话故事图像。

民间传说

“龙生十子”为云南古哀牢夷族神话,因樊敏曾任永昌郡(古哀牢夷故地,今云南保山地区)长史,故取该地传说故事为图。两面分别刻有“西王母”、“玉兔”等神话题材图像,雕刻严谨,技法简练。

全阙气势磅礴,造型雄浑,构图协调,图中人物造型生动,形态各异,展现出汉代高超的石刻技巧。

保存完好

樊敏墓前石碑,建造于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5年),为国内保存较完整的汉碑之一。碑高2.93米,宽1.2米,厚0.26米。碑文涵意深广,为隶书,558字。

史料记载

此碑长期为历史学家、金石家所推崇,自北宋赵明诚收录于《金石录》起,著录者众。如南宋王象之、洪适,明代杨升庵,清代顾炎武、李调元和近代康有为、郭沫若等。

康有为赞誉其如“日月升天、荷花出水”,是“千禄无上品”。

阙旁现有石兽9具,6具为周边地带移入。

樊敏墓前二具石兽均有双翅,通高1.45米,长2米,宽0.63米;首似虎,一具前爪抚蟾蜍,一具前爪抓蟹;形态矫健生动,与高颐阙前二兽同式。

研究价值

传说石兽造型取材于《山海经》,为守护昆仑山之神兽。樊敏墓近侧有石兽胚一具,高1.28米,长2.05米,宽0.47米,躯体轮廓已打造出雏形,据考证为当时废弃石胚料,为研究汉代石刻工艺流程之重要实物,属全国罕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