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果巴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果巴豆

中文名称:毛果巴豆

拉丁学名:Croton lachnocarpus Benth.

科:大戟科

属:巴豆属

毛果巴豆为大戟科、巴豆属灌木,幼枝、幼叶、花序和果均被柔毛。

叶矩圆形行货卵状矩圆形,通常长5-8厘米,但有时长于此数2倍,先端短尖或锐尖或稍钝,老时上面近秃净,边缘的小锯齿上有腺体,叶柄长6-10毫米。

花总状花序顶生,长7-15厘米,苞片小,锥尖,子房被毛,花柱2裂,花期:5月。

蒴果被星状茸毛与长的粗毛。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根与种仁有毒,毒性与巴豆相似

信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大戟目

亚目:大戟亚目

亚科:巴豆亚科

族:巴豆族

分布区域:中国南部,江西、湖南南部、贵州南部、广东和广西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 (-3)米;一年生枝条幼叶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状柔毛;老枝近无毛。

叶纸质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稀长圆状披针形,长4-10 (-13)厘米,宽1.5-4 (-5)厘米,顶端钝、短尖至渐尖,基部近圆形至微心形,边缘有不明显细锯齿,齿间弯缺处常有1枚细小有柄杯状腺体,成长叶上面几无毛或仅沿脉被星状柔毛,稍粗糙,下面密被星状柔毛;基出脉3条,侧脉4-6对;叶基部或叶柄顶端有2枚具柄杯状腺体;叶柄长(1-) 2-4 (-6)厘米,密被星状柔毛

总状花序1-3个,顶生,长6-10(-15)厘米,苞片钻形,长约1毫米;雄花:萼片卵状三角形,被星状毛;花瓣长圆形;雄蕊10-12枚;雌花:萼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被星状柔毛;子房被黄色绒毛,花柱线形,2裂。

蒴果稍扁球形,直径6-10毫米;被毛;种子椭圆状,暗褐色,光滑。花期4-5月。[1]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900米山地疏林或灌丛中。 [2]

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南部,江西、湖南南部、贵州南部、广东和广西。模式标本采自香港。[3]

药用价值

别名山辣蓼

植物名:毛果巴豆。

生长环境:本品为灌木。生于山地或郊野路旁。

分布:我国南部常见,广州市郊普遍生长。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采根。

自采地点:大山。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祛风去毒。

主治、用量和用法

1、皮肤生蛇痕痒:干根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瘦肉同煎;

2、蛇头缠指:将干根磨酒、搽患处;3、蛇伤,配伍用。或将干根磨酒服。

验方:(治蛇伤方)细叶双眼龙1两、半边莲5钱、七星剑5钱、蛇总管5钱,清水三碗,煎成一碗,冲酒服。

(方解)全方四药,均为民间常用鲜蛇伤毒之品,而细叶双眼龙,七星剑兼能祛风;蛇总管、半边莲兼能清热。合为祛风、清热、解蛇咬中毒之剂。用酒冲服则行气走表,领药力速达病所。

(方歌)细叶双龙专解毒,毒蛇咬伤能制伏,总管七星半边莲,煎成酒冲宜即服。

参考资料:《广东省中医验方交流总编》新滘区公开治毒蛇咬伤方:细叶双眼龙3两、老虎脷1两、黑面神1两、小兰青1两、六耳苓1两、独脚鸟栖头1两、大兰青1两、节节花1两、鬼羽箭1两、鲫鱼草1两、寮刁竹1两、金锁匙1两、铁色金1两、毛麝香1两、一枝香(又名七叶一枝花)1两、威灵仙1两、田基黄1两、入地金牛1两,以上各药,先晒干,然后用三蒸酒三斤浸至1个月出味应用。其用法:如被毒蛇咬伤时,先将蛇牙痕迹寻见,用银针挑出。若看不明伤口,可用塘边青苔和片糖擂烂,搽伤口左右,定有伤口发现,再将蛇牙挑出,随用了哥黄叶一握和片糖擂烂敷伤口二、三次,兼饮此酒,每日早午晚三次,每次2两,不能多饮酒者,可以减少,定必有效。又要检查被咬者伤口,若有黄潺水流出,此是毒气未清,要用黑面神树头或叶一握,煮水饮之,以止黄毒水才好。[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