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文化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族文化宫英语:The Cultural Palace of Nationalities)简称民族宫,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9号,南临复兴门内大街。1959年10月落成[1],旧址为都察院。现已发展为集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历史

1950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来到首都北京参观访问,要给少数民族建一个宫,不但可以作为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还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同胞活动的中心。”1951年10月10日,中央民委(今国家民委的前身)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前身)总理周恩来请示兴建民族文化宫,政务院批复同意,拟建在东单广场。后来由于抗美援朝及国家经济形势限制,该计划未能列入日程。1954年9月,达赖、班禅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同年9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达赖和班禅。这是毛泽东首次接见达赖,也是首次同时接见达赖和班禅。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人员向国家民委打电话,询问民族文化宫的建设筹备情况,让国家民委向毛泽东汇报。

1955年,毛泽东接见了西藏国庆观礼团,在送达赖、班禅回西藏时,毛泽东说:“你们要走了,我也没有什么礼物可送,就送你们八个字:团结、进步、更加发展。作为临别赠言。”班禅说:“毛主席的教导非常重要,我一定牢记在心,认真贯彻。”毛泽东又说:“前年我对国庆观礼团的朋友们说了这个意思,旧话重提,无非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进一步搞好团结,争取进步和发展。”毛泽东还说:“团结了、进步了,也就会发展。”1959年,在设计民族文化宫的大门时,多种方案都不令人满意。后来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提出,在大门上使用“团结进步”四个大字,团结进步了,各民族便会繁荣发展。

1959年1月14日,民族文化宫筹备委员会成立,国家民委副主任萨空了(民族文化宫第一任主任)在会上发表讲话。

1958年4月15日,民族文化宫动工。1959年8月,民族文化宫基本竣工。1959年民族文化宫竣工时,国家民委副主任汪锋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说:“我都知道了,你们搞得不错。”并亲笔题写了“民族文化宫”五个大字。

1959年9月23日,民族文化宫即将落成之际,郭沫若为其题词:“中华自古多弟兄,屹立崔嵬民族宫。团结一心期进步,经营不日庆成功。传奇丰富多文采,创业辛勤冀大同。碧瓦银墙风格美,长安街上万灯红。”

1959年10月6日,民族文化宫落成典礼暨[3]“十年来民族工作展览”开幕式举行。

1983年,民族文化宫主动放弃国家全额拨款,改成了经费自收自支。19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宫为了生存,不得不常年大量举办商业展览,并对外出租场馆及设施。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建议国家财政扶持民族文化宫恢复原有功能及形象。经中央领导关心,在中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2009年,民族文化宫改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

1997年,国家拨款对民族文化宫开展抗震加固。2010年4月,中央领导听取了国家民委关于民族文化宫修缮工程的汇报,并作出指示。2011年11月,为了更有力地落实民族文化宫装修改造工程的部署,国家民委调整了民族文化宫主要负责人。2013年1月,民族文化宫装修改造工程通过验收。

视频

民族文化宫 相关视频

民族宫博物馆举办文物修复专题活动
1959国庆十周年 民族文化宫、人民大会堂等国庆献礼工程相继建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