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蔗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蔗草

中文名称:水蔗草

拉丁学名 Apluda mutica Linn.

别 称 水蔗、假雀麦、丝线草、糯米草

界 植物界

科 禾本科

属 水蔗草属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归心经

水蔗草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水蔗草ApludamuticaL.的根或茎叶。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具有祛腐解毒,壮阳之功效。用于下肢溃烂,蛇虫咬伤,阳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坚硬根头及根茎,须根粗壮。秆高50-300厘米,质硬,直径可达3毫米,基部常斜卧并生不定根;节间上段常有白粉,无毛。

叶鞘具纤毛或否;叶舌膜质,长1-2毫米,上缘微齿裂;叶耳小,直立;叶片扁平,长10-35厘米,宽3-15毫米,两面无毛或沿侧脉疏生白色糙毛;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成柄状。

圆锥花序先端常弯垂,由许多总状花序组成;每1总状花序包裹在1舟形总苞内,苞下有3-5毫米的细柄;总苞长4-8毫米,边缘具窄膜质边,无毛或疏生疣基毛,背面有多数脉纹,先端具1-2毫米的锥形尖头,有时在圆锥花序下部的可发育近似正常叶片状;总状花序长6.5-8毫米,基部以0.5毫米的细柄着生在总苞腋内;总状花序轴膨胀成陀螺形,长约1毫米,2有柄小穗从两侧以扁平的小穗柄夹持无柄小穗,与总状花序轴直接连生而无关节;小穗柄长3-5毫米,宽1-1.5毫米,常具3脉,坚韧而不脱落。退化有柄小穗仅存长约1毫米的外颖,宿存;正常有柄小穗含2小花,第一颖长卵形,绿色,纸质至薄革质,长4-6毫米,先端尖或具2微齿,脉纹多而密,第二颖等长或略短于第一颖,稍宽,3-5脉;第一小花雄性,外稃长3-4.5毫米,3脉;内稃稍短,具2脊;雄蕊3,花药黄色,线形,长1-1.5毫米;第二小花等长或稍短于第一小花,其内稃卵形,长仅约1毫米,雄性或有时两性而结实,成熟时整个小穗自穗柄关节处脱落。无柄小穗两性,第一颖长3-5毫米,长卵形,绿色,7脉或更多;第二颖舟形,等长于第一颖,质薄而透明,5-7脉;第一小花雄性,略短于颖,长卵形,脉不明显;第二小花外稃舟形,1-3脉,先端2齿裂,无芒或于裂齿间生1膝曲芒;芒柱褐黄色,长1-2毫米;花柱基部近合生,鳞被倒楔形,长约0.2毫米,上缘不整齐。颖果成熟时腊黄色,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0.8毫米,胚长约1毫米。叶表皮硅质体为十字形至哑铃形之间的过渡型,或有时结节形,气孔副卫细胞三角形。花果期夏秋季。[1]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水蔗。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

生长环境

常生于林边、篱边、开旷草地或河岸。

药用价值

一、

功能 祛腐解毒,壮阳。

主治 用于下肢溃烂,蛇虫咬伤,阳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相关论述广州植物志》:“治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毒蛇咬伤:取水蔗草鲜根擦之。

2、治脚部糜烂:水蔗草鲜茎、叶捣烂贴敷。(1-2方出自《本草图典第1卷》)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2]

二、

拼音Shuǐ Zhè Cǎo

别名假雀麦、丝线草、糯米草

出处《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水蔗草的根或茎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米。秆直立或攀援状,多分枝。叶片扁平,线形,长10~30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成一短柄,秃净。总状花序单生,总苞长6~8毫米,先端短尖;穗轴扁平,长约4毫米;无柄小穗长约4毫米;第一朵小花的外稃长约4毫米,先端短尖,有脉5条;内稃与外稃等长,边缘窄内卷;第二朵小花的外稃阔卵形,较第一朵小花的外稃微短,背隆凸,呈两侧压扁,先端短尖,边缘窄内卷,内稃先端钝头;退化的具柄小穗颖状,扁平,长卵形,长约1毫米,小穗柄扁平,长约3~4毫米;其雄性或中性的具柄小穗长约4毫米。花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林边及篱边。分布我国华南、西南各地。

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取其根擦之。茎叶捣碎贴敷,治脚部糜烂。

摘录《中药大辞典[3]

参考资料

  1. 水蔗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水蔗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水蔗草,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