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龙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龙骨,中药名。为水龙骨科植物水龙骨Polypodiode snipponica(Mett.)Ching的根茎。分布于华东(除山东外),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小便淋浊,泄泻,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中文学名:水龙骨
  • 别   称:石蚕、石豇豆、青石莲、青龙骨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纲:蕨纲
  • 目:真蕨目
  • 科:水龙骨科
  • 属:水龙骨
  • 属:种水龙骨
  • 分布区域:华东(除山东外),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采集时间全年

形态特性

水龙骨又名:金星凤尾、宝剑草、安卿《采药志》、日本多足蕨。植株高10-40cm。根茎长而横生,分叉,通常光秃而有白粉,顶端被卵圆形披针形鳞片,长渐尖,边缘有细锯齿,盾状着生。叶远生;叶柄长5-20cm,以关节着生于根茎;叶片薄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8-20cm,宽4-8cm,向顶部渐狭,常有短尾头,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羽状深裂几达叶轴;裂片全缘,钝头或短尖头,基部一对裂片斜向下;叶脉网状,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网眼。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先端,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无囊群盖。[1]

生长环境

附生于海拔150-2300m的疏林中湿石或岩壁上。分布于华东(除山东外),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药材性状

干燥根茎,呈细棒状,稍弯曲,有分歧,肉质。长6-10cm,直径0.3-0.4cm,表面黑褐色,光滑,有纵皱纹,并被白粉,一侧有须根痕或残留的须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光滑,气无,味微苦。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小儿感冒高热,急性结合膜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尿路感染,牙痛和荨麻疹等。

相关论述

《陕西中草药》:“行气活血,消肿散瘀。主治跌打损伤,劳伤,腰腿痛,半身不遂,秃疮。”

别名

草石蚕、石蚕、跌打粗、石豇豆、青石莲、骟鸡尾、青竹标、人头发、岩鸡尾、青豆梗、青石蚕、绿脚代骨丹、石龙、拐枣金钗、爬岩姜、青筋、鸡尾天麻、九连环、岩尾七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归肝、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

用于小便淋浊,泄泻,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劳伤:石龙、石泽兰各15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2、治手指疮毒:(水龙骨)根30g,(水煎)冲黄酒服,并将渣滓(未出头的加食盐,已出头的加白糖)捣烂敷患处。

3、治风火眼红肿疼痛:(水龙骨)根60g,加冰糖,水煎,每日晚饭前各服1次。(2-3方出自《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4、治尿路感染:(水龙骨)根茎60g,苎麻根30g。水煎服。

5、治牙痛:鲜(水龙骨)根茎9g,金银花15g,中华常春藤9g。水煎服。(4-5方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