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泊里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泊里镇

中文名 :泊里镇

所属地区:青岛西海岸

泊里镇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西南部,地处董家口新港城核心区,原藏马县委(1945-1956)所在地。全镇现辖10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14573人(2017年),总面积170.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0公里,沈海高速、204国道334省道、滨海大道穿越镇区,青连铁路董家口站、13号线轻轨四个站点均在区域内布局,疏港铁路直达港内与青连铁路相接,区域交通优势明显。建成区面积170.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573人(2017年) ,城镇化率68%。属全国重点镇、山东省示范镇、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镇 ,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千强镇""中国区域十佳最具投资营商环境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文化特色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绿化模范镇""山东省平安建设先进镇"" 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乡镇"等称号。

2017年,泊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完成公共预算收入8.03亿元,到账外资1.1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0.6亿美元,利用内资146亿元,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

建制沿革

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繁衍。春秋时期,境内有琅琊、安陵两城邑。战国初,越灭吴,于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县域南部沿海一带属越。后越败于楚,地属楚。战国后期,县域全部属齐。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郭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1944年析置藏马县,属滨海行署,县城所在地在泊里。1950年5月藏马县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

泊里服务中心

泊里镇解放前属诸城县第五区,全区58个自然村。1945年12月解放后属藏马县泊里区,辖115个村。1947年从泊里区划出8个村,建立藏南区。1949年7月泊里改为第三区,1955年又复称泊里区。1956年2月藏马县调整区划,藏南区并入泊里区。1958年3月撤区划乡,泊里区分成三个乡,后改为泊里人民公社,共辖141个村。1962年泊里公社分出小场乡,建立小场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泊里人民公社改为泊里镇,辖68个行政村。2001年乡镇机构调整时,原信阳镇整建制合并到泊里,组成新的泊里镇。2012年12月划归黄岛区。

据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取程氏为妻。相传,程氏将村宅送给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泊儿集,后因聚住户多,分成泊里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未来展望

力争到2024年,即西海岸新区成立10周年之际,董家口港区建成泊位50个以上,港口吞吐量达5亿吨,率先建成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再造一个升级版青岛港的目标;董家口港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率先建成独具特色的新生港口城市,让一座活力繁荣、幸福宜居的现代化蓝色新港城屹立在青岛西海岸。

所获荣誉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泊里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