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浞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浞水镇(简称浞水)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辖镇,地处黔、渝边沿结合部。

浞水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部,是务川自治县北部重要乡镇;北与重庆市彭水县接壤,西与本市道真自治县桃源乡相连,东与本县茅天镇毗邻,南与分水镇泥高镇交界,素有务川“北大门”之称。交通、经济等多方面上受多个地区的辐射影响。

建制沿革

浞水镇经济活跃,商贸繁荣。自古以来就是黔北进入巴渝的一个重要交通要塞。

远在唐宋时期,便为古都濡县治地。

宋佑八年(1063年)废县,改为都濡镇,属黔州彭水县。

元初划入思州务川县版图。因《楚辞 渔父篇》有: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故取名为“濯水”。

公元1438年前后明英宗正统年间,务川境内设都濡巡检司在濯水(今长江村水口组)。

清初为都濡乡地。康熙24年(1685年)地属齐地图第二甲。清光绪10年(1895年) 拨归后坪弹压。民国3年(1914年),地属后坪县,设濯水区公所于此。

民国27年改为联保。民国38年撤后坪县,拨归务川县,仍为联保,并设濯水署驻濯水场。民国31年改为濯水乡。

解放后,设濯水区、乡人民政府,驻濯水场。1953年划为濯水镇。1958年改为濯水管理区,属濯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濯水区。

1992年“撤并建”时,濯水区改为濯水镇,后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0)》中认定的镇名为“浞水镇”,于2011年6月30日经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行文通知(务府办发〔2011〕79号),“从即日起,统一规范使用‘浞水镇’”,从此将“濯水”改为“浞水”。[1]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浞水镇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分别为沧浪社区(原沧浪村),复兴村,长江村,双联村,河坝村,花园村,鹿池村,石笋村,青茶村,乐园村。

镇情简介

全镇幅员面积224.2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79个村民组,人口4.3万余人,镇机关党支部12个,村级机关支部10个,农村支部85个,党员878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7157亩,其中田15930亩,土21227亩。境内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森林资料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2.2%,主要林木为松、杉、柏,有近万亩的鹿池人工林场。铝土矿资源位居全国第三,且铝土品位相当高。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浞水镇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87′-107°93′、北纬29°01-28°88′之间。距重庆市区220公里、武隆县城60公里、彭水县城72公里;离务川自治县城59公里、遵义市区270公里、道真县城70公里。

全镇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54公里,总面积224.27平方公里,全镇最高海拔1786米(笋子盖),最低海拔540米(红花园电站),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850米。

气候特征

浞水镇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山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6.2℃,年积温≧5530℃,年平均无霜期23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对数115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450毫米。

矿藏资源

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铝土矿、重晶石矿,铝土矿资源储量达1.2亿吨,是贵州省务(川)正(安)道(真)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矿源供应区。主要分布在:河坝村瓦厂坪矿区,可采资源量3090.5万吨;石笋村大竹园矿区,可采资源量4994.148万吨。

生物资源

境内野生银杏资源丰富,有“野生银杏之乡”美称。有近万亩的鹿池人工林场,主要林木为松、杉、柏。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特,三仙洞、三汇溪和鹿池林场等乡村旅游极具开发价值。

河流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上10条,总长近90公里。

领导班子

黄杰(镇党委书记)主持镇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韦伟(镇人民政府镇长)主持镇人民政府全面工作,负责政府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伍进波(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主抓人大全面工作。负责发展改革、招商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管镇人大办、发改办、交管站。挂包长江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覃继生(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负责扶贫、政协联络、蔬菜、畜牧、政法、国安、综治、维稳、信访、禁毒、道路交通及消防安全。主抓蔬菜产业和畜牧产业。分管:扶贫办、畜牧站、综治办、信访办、消防中队、禁毒办。联系部门:派出所、交警五中队、司法所、第三人民法庭。挂包复兴村、青茶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廖权(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负责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分管纪检监察办。挂包花园村。负责分管口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申刚(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负责党建、办公室、宣传统战、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团委、妇联、新农村建设、新农保、财贸、一事一议;分管党政办、组织人事办、团委、妇联、远教办、社保办、工会、老年支部、创建办。联系单位:信用社、邮政支局。挂包乐园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杨明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负责烤烟生产及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统计、水利、农业生产、林业、农机;主抓茶叶、干果、金银花。分管:镇烟办、烟基办、农技站、水利站、林业站、统计站、农机站。联系单位:烟叶站。挂包石笋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王家烈(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负责工业经济、小微企业、工商、食品安全、非公有制经济、科技、电商、供销、城建。分管:镇电商办、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联系单位:市场监管分局、工商联、商会。挂包河坝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史承康(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负责人民武装工作、民政、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国土、电力、网电。分管:民政办、移民办、危改办;联系单位:国土、电力、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电信分公司、广电网络。挂包双联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龚华(镇党委委员)负责安全生产、城管(三创)、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卫生、文化、科协、环保、民族宗教、旅游、新农合。分管:镇安监站、城管办、卫计办、文广站、合医办。联系单位:卫生院、浞水中学、中心完小。挂包沧浪社区、鹿池村。负责分管口及挂包村(社区)的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王德容(主任科员)协助申刚抓新农村建设和妇联工作。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浞水镇境内总人口为4.3万余人。

民族

截至2017年,浞水镇境内主要生活着2个民族,其中仡佬族3.5万人,占81%,苗族0.3万人,占6%,外地迁入的其它民族人口0.5万人,占13%。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2018年,浞水镇有小学7所。有中学1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幼儿园2所。

全镇以务川二中(务川浞水中学)、浞水中心完小、鹿池完小为示范的校舍建设面貌一新。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浞水镇有医院1个、卫生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站1个。

交通设施

截至2017年底,全镇公路里程260公里,100%村通车,80%组通路;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移动机站9个,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

商业历史

由于浞水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加之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在悠悠流淌的沧浪河水默默无私的哺育下,成就了古老而又发达的农耕文明与物质财富,同时吸引各方商客云集,也带来了殷实的社会生活、厚重历史文化和发达的商贸交流。自明代起,一直是贵州遵义北部湄潭、凤岗、绥阳、正安、道真、务川、铜仁地区德江、思南等地区商品运转的重要埠岸和枢纽,从现有史料及口述史等考察看来,浞水作为黔东北地区之重要商埠,其形成与发展同浞水、江口水陆商道的形成与繁荣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促成这条商道繁盛的两大主要货物——食盐和大米,则是明清时期浞水经济繁荣的直接因素。黔东北诸县成群结队的青壮年男女将大米、豆类等农产品挑往浞水与盐商换盐,回家时,又挑回一担沉甸甸的食盐或洋货,而盐商又将大米从浞水运往重庆江口,各地的商贩频繁往返于此。因此,在当地,武隆县江口镇被称为第一水码头,而浞水被称为黔北第一旱码头。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过往人口渐多,经营客栈业成为当地的热门生意,浞水街上的茶馆、饭馆、客栈随之增多,为挑夫们提供茶水、食宿。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川”时期,大批外地人迁移至浞水,为了联络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先后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三大会馆。即: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禹王宫,又名湖广会馆;万天宫,又名四川会馆。入驻商贾愈来愈多,小小的浞水古镇呈现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且历经数百年不衰,一直至今。

2018年集镇人口已达17000多人,拥有务川最大牲畜交易市场,功能完备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单位23家、旅社9家,餐饮业11家,红砖厂1家,水泥砖厂1家,石棉瓦厂2家,牛肉干加工厂1家,草纸厂1家,牲畜市场1个,个体工商户1300多户,涉及百货经营、旅社、餐饮及红砖加工、牛肉干加工等20多个品类。新规划集镇区域2.1平方公里,可容人口1.8万人。

经济发展

综述

自2005年2010年间,全镇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亿元,是2005年的5.2倍,年均增长37.8%,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0.81、0.36和0.7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9.8和8.5倍。总的来看,我镇产业发展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

第一产业

2010年,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81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实现粮食总产量1.481万吨,收购全等级烟叶203万斤,实现肉类总产量1250吨,初步建成优质茶园1770亩,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蔬菜基地500余亩,经果林700余亩,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个。

第二产业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0.36亿元,是2005年的9.8倍,占GDP的比重达19%。提供就业11.04万人,比2000年增加3.1万人。初步形成了米粉、牛肉干、草纸、家具、皮鞋等加工行产业,瓦厂坪铝土矿山的建设和即将开工的大竹园矿山的建设为“园区突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步伐。

第三产业

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0.71亿元。以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强劲,新增大小各种客运车辆30辆,货物营运车辆85辆;信息、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固定电话增至2500门,城乡储蓄余额达到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5600万元,全镇个体工商户达500户,私营企业5家,服务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自然灾害

洪灾

2010年6月中旬,务川自治县连续大到暴雨早已造成洪灾,各乡镇受灾情况严重。其中,凌晨,浞水镇遭遇百年不遇暴雨,洪水突袭速度之快,浞水镇街道水位最高达4米,平均2米,持续时间达4个多小时,大批民房、水利、交通、通信设施被水冲垮,部分民房、农作物被淹,部分民房在洪水中倒塌。

火灾

2010年1月3日凌晨4时左右,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发生一楼房发生火灾,事故造成6人死亡、7人受伤。

火灾导致1人在当场丧生,另有12人从各楼层窗台跳下逃生,造成1人死亡、4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后死亡,另有7人受伤。大火在8时左右被全部扑灭,伤者被送往务川县两家医院接受救治,7名伤者均已脱离生命危险。[2]

历史文化

浞水长席宴

浞水长席宴,传承于古时“百家宴”,是古都濡(今浞水)款待践行客人的风俗,此风俗经过多年演变后成了如今的“长席宴”。长席宴,顾名思义,由数百张桌椅组成,桌上摆满了人们或自办共享、或集资统办的各式菜肴,大家欢聚一堂,共享节日欢乐。

相关视频

浞水镇视频终于出来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