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淡水街道

淡水街道,隶属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位于位于惠阳区东南部,面积83平方公里。南临大亚湾,东至惠东县平山镇37公里,南距澳头港12公里,经澳头港至香港中港码头47海里,西与深圳接壤,北至惠城区37公里。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有户籍人口159112人,常住人口约23万人。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下辖20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广东省惠阳区南门西街29号。

淡水街道相传在宋末是个小墟,叫“上墟”。明代为警卫海疆﹐在此设淡水卫,以保卫大亚湾沿海区域。清乾隆初年已形成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并设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机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成立人民区政权﹐是东江纵队时期最早建立的一个新政权。

2006年4月28日,惠阳区淡水镇举行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挂牌仪式。

淡水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43.7毫米。

淡水街道,地处惠州淡澳经济走廊核心地带,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古称“依河而生,因渔盐而盛”,是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贸集镇之一。淡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崇尚文化,涌现出邓承修、邓仲元等名人。淡水的老建筑风貌保存较好,历史街巷商业特色突出,有10处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历史建筑,涵盖庙宇、民宅、宗祠、会馆、书院、茶楼等多种建筑类型,文物古迹遗存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2019年,淡水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4.65亿元,增幅9.5%。 [1]

中文名: 淡水街道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惠州市惠阳区

地理位置: 惠阳区西南部

面 积: 83 km²

下辖地区: 20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南门西街29号

电话区号: 0752

邮政区码: 516211

气候条件: 亚热带沿海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5.91 万(2019年)

车牌代码: 粤L

地区生产总值: 174.65 亿元(2019年)

目录

历史沿革

淡水街道相传在宋末是个小墟,叫“上墟”。

明代为警卫海疆﹐在此设淡水卫,以保卫大亚湾沿海区域。

清乾隆初年已形成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并设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机构。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成立人民区政权﹐是东江纵队时期最早建立的一个新政权。

1949年11月至1950年7月,改为淡水市,是当时惠阳人民政府驻地。

1958年,成立淡水人民公社。

1977年,改镇。

2006年4月28日,惠阳区淡水镇举行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挂牌仪式。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下辖20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广东省惠阳区南门西街2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淡水街道,位于惠阳区东南部,面积83平方公里。南临大亚湾,东至惠东县平山镇37公里,南距澳头港12公里,经澳头港至香港中港码头47海里,西与深圳接壤,离惠阳区60公里,北至惠城区37公里。

地形地貌

淡水街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地带。淡水河横贯全境。

气候

淡水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43.7毫米。年均气温21.7℃,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零下1.9℃。全年无霜期达360~ 364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淡水街道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有金、银、铝、锌、锡、铁、锰、硫铁、磁铁矿、白钒土以及其他稀有金属矿;还有大量的石灰石,含钙量达49%,含镁量不超过2%。

人口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有户籍人口159112人,常住人口约23万人。

经济

2019年,淡水街道完成174.65亿元,增幅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21.2%;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投资)增幅9.1%;社会消费口零售额完成96.76亿元,增幅8.9%;工商税收14.99亿元,增幅6.3%;1-11月出口总额36.23亿元,增幅13.4%。总的来说淡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平稳增长。

交通

淡水城区各大小道路纵横交错,深汕高速及厦深铁路、惠大高速等贯穿其中。

社会事业

招商引资

2018年,淡水街道的重点项目有5项,总投资额为23.59亿元,民生项目2项。完成产业项目亿元以上新签约2宗,达产后预计营业收益均可达100亿元以上。在谈2宗。

社会保障

2018年,淡水街道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25户,惠及377人,五保户10人,城镇三无人员13人;现有优抚对象424人;已办理残疾人证共有88人,已办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有363人。

文化事业

2018年,淡水街道综合文化站和辖区村社区图书室藏书5万多册。举办百姓欢乐舞台活动50多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淡水街道是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相传宋末年,这里是个小墟,叫“上墟”,后改名锅笃墟。明朝为警卫海疆,设淡水卫城,以保大亚湾沿海区域。到清朝乾隆初,这里已形成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并设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机构。鸦片战争后,该地成为惠阳和香港贸易进出口之地,商业贸易发展较快,并形成“大鱼街”、“猪行街”、“灯笼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专业街道。

文物古迹

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北起东门街,南至崇雅学校,西起淡水桥头市场,东至白云五路,面积约41.2公顷。

淡水老城区至今仍保持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设格局与风貌特征,以传统商业街道和生活巷道为主。其中,50米以上的历史街巷有68条,传统商业功能延续至今。现存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庙、邓仲元故居、淡水祖庙遗址、邓承修故居———壶园),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魁星楼、广义会馆、淡水城墙遗址、两秀新居、珍合楼),2处不可移动文物(邓氏宗祠、崇雅书院),以及104处历史建筑。

从淡水桥头市场旁的淡水古城墙往里走,就是淡水老街,有正义街、灯笼街、米街、水巷街、德胜街等,这些街道多以经营的商品命名,如米街是卖米的、灯笼街是卖灯笼的、水巷街是人们挑水途经的街。

客家文化

淡水镇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客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的时候,受清兵南下的影响,居住于梅州一带的部分客家人向东、南、西迁移,有的客家人就到了惠阳这些地方,这时候迁移至惠阳、惠东一带定居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一直讲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客家话。数百年来,客家话凭着自己优势影响着邻近方言,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又受邻近方言,尤其是受粤语的影响,接受这些方言的某些因素,逐步形成与梅州话稍有差异的惠阳客家话。

视频

惠阳区淡水街道广场舞代表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