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清苔鼠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苔鼠原名泰国食苔鱼,多年来始终是食藻鱼名单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但近年来却被发现逐渐该吃其他食物,而且当他长大之后,会变得很懒散,并可能转而攻击水族系统中其他生物。但在小的时候还是很勤快的。PH:7.3 H:11 T:25c L:13cm V:150L 杂食性(藻类),卵生,适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小的时候可以与小型鱼混养。[1]

中文学名 清苔鼠 动物界
拉丁学名 Acantopsis choirorhynchos 鲶形目
别 称 泰国食苔鱼、马头鳅 鳅科、鲶科
分布区域 中国西双版纳(澜沧江下游江段)、泰国等地

简述

学 名:Gyrinocheilus aymonieri

又 名:双孔鲤、双孔鱼、食藻鱼

英文名:Biforated carp,Double gallopening carp

原产地澜沧江水系和湄公河水系

体 长:10~15cm

适宜水温:22~28℃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身体最高处在胸鳍起点垂直上方,向前急剧下斜,向后较平直,头长,侧扁。吻前端略尖。眼上位,腹视不可见,明显位于头的后半部。口下位,上唇边缘有发达而稀疏的突起,侧端连于口角须的基部。唇后沟根深。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背鳍外缘微凸;胸鳍左右基部紧在一起;腹鳍短小,左右基部紧靠;臀鳍短;尾鳍深凹。体被细鳞,头部无鳞。侧线走向平直,沿侧线有十余个小黑斑,背部正中隐约可见横跨的数个棕色大斑。吻端至眼前缘有两黑色纵条纹,各鳍浅棕色,无斑。体长可达180毫米。

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宽大,略平扁。吻钝圆,背面 具一弧形凹陷。口小,下位,吸盘状。眼较小,位于头后部。有鳃孔二对。无咽齿及须。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和体侧各有8~9个黑斑,有时成2行。叉形尾鳍具点状条纹,其余各鳍灰色。[2]

生活习性

清苔鼠生活于江边砂底浅滩流水回缓之处,依靠斜向下方的吸盘状口部,吸贴于水草岩石等物而徐徐移动,同时酝食青苔或剩余的食物以清除水族箱的废物。最适水温23~28度。饲养:杂食,饲养容易,不必为其专门投喂饲料。适合干净水质。青苔鼠很怕缺氧,它们缺氧后不是浮上来,而是在水里闷死。由于成年后性情粗暴,有时会吃小鱼或攻击大鱼,需要注意。[3]

饲养方法

饲养

清苔鼠杂食性(藻类),饲养容易,不必为其专门投喂饲料。适合干净水质。由于成年后性情粗暴,有时会吃小鱼或攻击大鱼,需要注意。

饲养水温

最适水温23~28度。应用加热棒合理控温。

氧气

青苔鼠很怕缺氧,它们缺氧后不是浮上来,而是在水里闷死。在鱼池内加入增氧头增氧。

换水

一般换水

正常的情况下,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每天只要坚持将鱼池(缸)底部的粪便和脏物连同陈水,用胶管轻轻吸出1/10—1/5,清除水面灰尘及浮出的粪便,然后沿池(缸)壁徐徐注入等温的新水,保持水质的清洁。这种换水方法不易伤及鱼体,方法简便而安全,最适用于家庭鱼缸或小池养鱼者应用。

部分换水

这种换水方法主要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情况在炎热的夏季和初秋,鱼池(缸)中的饲水换了没有几天,而水色转绿极快(饲料投喂量偏少的缘故),水质尚清洁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清苔鼠烫尾,所以,可把池(缸)中的清苔鼠全部捞出来,然后把池(缸)中的水成螺旋形转动,待静止片刻后,把池(缸)中央的污物和陈水用橡皮管吸去1/3—1/2,然后注入等温、等量的新水,再把清苔鼠捞入原池(缸)内饲养。

繁殖方式

繁殖较难。在水族箱中铺砂,并多栽植些水草。选择成熟的雌雄鱼作亲鱼,将一尾雌鱼先放入好准备的水族箱中,待雌鱼习惯新环境后再放人1~3尾雄鱼,在早晨或黄昏产卵,雌鱼先将雄鱼射出的精液用口含着送到水草叶面或岩石上,并让其粘贴上,然后雌鱼再产卵使其受精。产卵后将亲鱼移走,只留下卵在水族箱中,请微微充氧,经1~3天孵化成仔鱼。仔鱼在箱底爬行觅食,可供给水蚤或人工仔鱼配合饵料。[4]

视频

青苔鼠整天就趴在这个大田螺上面等着田螺张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