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湖州府城隍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州府城隍庙位于浙江湖州,俗称“庙里庙”。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十一月。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引《五代会要》中称,“从两浙节度使钱王瓘奏”,“敕湖州城隆神封阜俗安成王”。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简介

庙址在现府庙西。又据宋嘉泰《吴兴志》,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知州事赵叔涔重建庙宇”。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朝廷又“敕封湖州城隍灵公”。明成化《湖州府志》载,湖州府城隍庙于“洪武二年徒于今所”。至明万历元年(1573),始尊“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并于原庙中专修“劳公神庙”,故俗有“庙里庙”之称。“劳公”,即明成化八至十二年(1472―1476)湖州知府劳𨱆,字廷器,汀西德化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在任兴学府、重农桑、清匪徒、修府志。据《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庙碑》,劳(同上)于威化十二年六月十二日卒于湖州任上。那天,“忽沐开堂,与士大夫诀别,无疾而逝。”其死后百年,被尊为期州府城隍神。

历史

湖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重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阜安坊西迁至北街现址。成化十年(1474年)劳钺任湖州知府时重修。劳钺在任时曾修《湖州府志》,且颇有功绩,于万历元年(1573年)被尊为第三代城隍神,并于庙中专修“劳公神庙”(劳公祠),俗称“庙里庙”,与“塔中塔”飞英塔、“桥下桥”潮音桥并称为“湖州三绝”[1]。以后又经过多次重修。

同治初年遭焚毁,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

旧时湖州府庙为道教正一派主持的道观,同时也一直是市民的娱乐中心。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时曾拟拆除,民众力争,改为“劳公祠”。1949年以后遣散道士,府庙由曲艺书场接管,后又改为民房。

现状

湖州府庙现有牌坊两座(分别在北街口和府庙前街)、大门五间(内侧出戏台三间)、东西厢楼各七间、正殿五间和寝殿五间,正殿尚保留明代建筑式样,前有光绪时所建井亭和新建钟亭各一(警钟之意)。1994年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重修并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同时改造外围的民居,建成的府庙文化商城(古玩、小商品市场)于1996年开放[2]

视频

湖州府城隍庙 相关视频

林静心道长应邀参加丁酉年湖州府城隍庙闾山传法过职法会一

参考文献

  1. 湖州三绝--能不忆江南(四),新浪博客,2017-12-30
  2. 湖州府庙简介,欣欣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