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滇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滇青 滇青,云南有悠久历史的茶叶,是采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用太阳晒干而成的优质晒青茶。它与历史上经过后熟阶段(即后发酵)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品质风格各不相同。

分类

历史上的滇青是按季节命名,有春尖、春中、春尾、二水和谷花等品质级别。现代的滇青就是选用晒青毛茶未经过后熟阶段直接筛制而成,分为:春蕊、春芽、乙配、春尖、甲配、丙配和春玉等花色等级,是云南绿茶中别具一格的优秀产品。滇青茶有经久耐泡的特点,除可作一般茶叶冲泡饮用外,还宜作烤茶冲泡饮用。

习俗

云南民族地区,有好饮烤茶的习惯。烤茶,就是将茶叶放入特制的瓦罐里,然后把它放在火塘上焙烤,边摇动瓦罐边焙烤,使茶叶均匀受热而又不至烤焦,待茶叶烤到黄色后,将沸水冲入瓦罐,即可取茶汁饮用。烤茶又浓又香,颇有提神醒脑和消除疲劳等功效。

相关资料

滇绿与滇青普洱生茶

云南普洱茶的原料-青毛茶,也就是所谓的滇青,与云南烘青绿茶最主要的制程差异,除了使用茶叶级数外,主要在杀青温度与干燥方式为日晒或烘干,也就是温度与时间掌控。当然,滇青特殊的『太阳味』是无可取代的特色。云南主要大叶种产茶区位于北纬25度以南的滇南、滇西南地区,也就是普洱茶四大主要茶区保山、临沧、思茅及西双版那地区。就产茶区的气候特色而言,属于高原型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差较小、日夜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显著。

日照充足是滇青茶在制程中,干燥工序最具关键的因素。云南与江南地区的气候差异甚大,江南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在云南并不适用,采摘制茶时节明显不同,『散收无采造法』『采无时』一词已充分将云南传统制茶精确的形容。但云南每年五月到十月为雨季,阴雨绵绵无日照时,如何制茶?

民间少量制茶只需一至二天的时间,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是很少制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而青毛茶干燥不足容易发霉;另或避免干燥不足,以烧材火烘干或熏干,但如此处理毛茶或成品特色尽失。现代拜科技文明之赐,在阴雨天气制茶,仍可以烘干机或烘房将青毛茶与紧压成品干燥完全。

绿茶杀青温度在摄氏210~240度之间,而滇青杀青温度应该低于摄氏180度以下,此为两者第一个差异处。雨季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过与不及都容易导致杀青不透或发酵度过高、香气不足、薄汤或苦涩不化等现象。晒青茶在揉捻完之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温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但如果以烘干机进行干燥工序,通常温度掌控在摄氏80度以上,甚至100~130度之间;杀青温度高、毛茶高温干燥,紧压成品如果仍以烘房高温干燥,就成为标准的滇绿普洱。参访云南某国营厂时发现,紧压生茶成品在烈日下连续曝晒二日,其产生香气口感完全不同于三日阴干或一日晒一日阴干的处理方式,后续陈放变化还待观察。

杀青温度过高导致酉每完全停止作用,加上新制品含水量低于9%,在长时间存放与空气接触过后,可能只会让普洱茶出现类似绿茶的吸湿受潮劣变而不是后发酵。新制滇绿普洱的特色为茶菁浅绿或青绿色、汤色黄绿清香,但一二年后通常汤色变浊、香气减低、口感变薄而较不回甘,无法出现晒青茶越陈越香的特色。有一些十多年的生饼,虽未入过湿仓,但品茗之无香无味,其可能与上述状况有关。

坊间有许多茶商标榜立即可以喝的『清香甜水』『不刺激』的滇绿普洱多为此类制法,如果消费者是想要立即品饮、较无法接受晒青茶的苦涩味,滇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以长期存放、越陈越香的角度来看,高温制茶的滇绿普洱茶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从这个观点来看,滇绿普洱茶与传统滇青普洱是有所差异。

普洱茶历史1700年

普洱茶历史十分悠久,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普洱茶亦称滇青茶,相传云南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早于商周时期已种植茶树,也有传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南糯山植茶为士兵疗伤,这个时期的普洱茶可谓神茶。至唐代,中国已有普洱茶的贸易,通过茶马古道,普洱茶作为商品与西蕃贸易,到宋朝更加兴盛。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也是制作各种紧压茶的原料,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等。身为弘尔艺茶人协进会主席的潘彼超表示,展销的茶叶,包括熟茶和生茶,展出的熟茶包括:宫廷普洱、特级普洱、三级普洱,生茶则包括:自然生态紫茶、自然生态大树绿茶、布朗山大树绿茶、巴达古树绿茶、生态绿茶。

烘青制作工艺

烘青初制:

烘青绿茶产区分布较广,产量仅次于眉茶。以安徽、浙江、福建三省产量较多,其它产茶省也有少量生产。烘青除部分在市场上销售的素烘青外,大部分是用来窨制花茶。如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珠兰花茶、金银花、槐花等。销路很广,(东北、郑州、北京、西安、山东)茶价很高,深受国内外饮茶者喜爱。烘青绿茶初制工序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个过程,工艺其杀青、揉捻基本上与眉茶、珠茶相同,仅干燥过程中采用烘焙。

烘青绿茶品质特征是:外形紧细完整,稍弯曲,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高味醇,耐冲泡,叶底黄绿明亮完整。

烘青绿茶的初制工序中的杀青,基本上与眉茶操作方法相同。至于揉捻工序,要根据烘青大部分内销耐泡、条索完整的要求特点,揉捻程度要比眉茶轻些。揉捻时最好采用分筛复揉,(老嫩混杂叶)。

烘青干燥工序,分为毛火烘焙和足火烘焙两种,现分述如下:

毛火烘焙:

采用高温薄摊,快速烘干法。温度80-90℃,每笼摊叶3-4斤,均匀摊在烘笼口,中心较厚,四周稍薄,叶摊好后,再置于火炉上。每隔3-4分钟翻一次,手离摊叶5cm处有热感,感到有温度,将烘笼取下,置于竹盖上,以免茶未落入火炉,产生烟味,影响茶叶质量,烘约15分钟,达六七成干,茶叶稍硬有触手感觉,即可起烘摊晾半小时。

呈火烘焙:

采用低温慢烘法。温度70℃左右,每笼摊叶4-5斤,每隔10分钟翻拌一次,(翻拌方法同毛火一样,手势要轻)。当手揉茶叶成粉末时,即可下烘,呈火烘焙,历时60分钟左右。

烘干机烘干:

较大的茶厂,一般都采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的烘干机。烘效率较高。10斤/小时。

毛火的进风温度控制在100-200℃。摊叶厚1-2cm,时间大约10-15分钟。毛火下叶摊晾,回潮半小时后再呈火烘焙。呈火温度在90-100℃,约经15分钟,即达干燥程度。

烘青烘干,最后烟气,焦气。火功不能偏高。用烘干机烘干,热风炉不能漏烟。用烘笼烘茶,要用优质木炭。必须拣净"柴头"防止燃烧冒烟。火力要求均匀,切总明火上帘。下下焙茶,操作宜轻,防止碎茶落入火炉中产生烟气。

不论机械烘干或烘笼烘干,都要正确掌握火温和茶叶干燥程度,防止焦茶或火功偏高。

烘青大多作为茶素坏,进窖行制花茶。关于花茶窖制单独做为一个章节进行阐述。

主要原理:利用茶叶吸附性和鲜花吐香性,合理地进行拌和窖制,从而形成具有花香又有茶味的成品茶,对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起到很大作用。

1."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道理何在?

2.眉茶初制为什么要分次干燥?

3.为什么要"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4.绿茶杀青的主要目的。

5.正常杀青叶的质量要求如何?

6.冷揉、热揉的优缺点。

7.杀青"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道理何在?

8.炒青绿茶干燥的目的是什么?

晒青毛茶产地有云南省景谷、玉溪、文山、楚雄、江河等;贵州省镇远、都匀、婺川、遵义等;四川省邛崃、南江、城口、大竹、达县、铜梁等;广东省湛江、肇庆、佛山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临桂、罗城、岭溪、玉林等;湖南省郴州等;湖北省巴东等;陕西省紫阳、安康、南阜、平利、石泉、白河、西乡、兰田、岚泉、宁陕等;河南省固始、光山、罗山、横川、新县、商城等。由于晒青鲜叶原料较粗老,加工技术较粗放,毛茶品质也不如炒青和烘青,所以从70年代开始已大量改制烘青或炒青,除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仍有一定数量生产外,其他省区产量甚微。西南、西北各省的一些地区,由于长期饮用晒青,已成积习,一时难以改变,所以晒青茶的生产仍需保留适当的规模。 晒青茶中质量以云南大叶种所制的滇青最好。滇青生产已有千年历史,是制造沱茶和普洱茶的优质原料。现以滇青为例,介绍晒青的采制技术和品质特点。

晒青:是绿茶类中用日晒干燥的青毛茶,50年代前产区遍布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产品有滇青(即滇晒青,以下同)、黔青、川青、粤青、桂青、湘青、鄂青、陕青、豫青等。青毛茶除少量供内销和出口外,主要作为沱茶、紧茶、饼茶、方茶、康砖、茯砖等紧压原料。(湖北的老青茶、四川的做庄茶等也采用日晒干燥,但在晒干过程中,结合堆变色,品质风格与晒青不同,属于黑毛茶类,不应与晒青混淆。)

滇青鲜叶嫩度要求比红、绿茶稍低,最嫩的原料为一芽三、四叶,芽叶全长约6-10厘米,不带老枝、老叶,而最粗老的原料则为修剪茶、台刈茶、洗蓬茶、野生放老茶。采摘时老嫩要分开,以分清等级,特别是粗老茶要求单独采制,以提高毛茶净度。同时便于根据鲜叶特点,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做到细茶精制,粗茶细则,充分发挥原料的经济价值,提高青毛茶质量。

滇青茶初制分杀青、揉捻、晒干三道工序。

杀青:多用锅炒杀青,锅温200℃左右,锅径80厘米,投叶量2-3.5公斤,要翻匀炒透,防止翻叶不匀,产生茎叶夹生和烟焦现象。已逐步推广双锅杀青机和勐海1000型滚筒杀青机,这以提高工效和杀青质量都有明显效果。云南大叶种芽叶肥大,含水率高,在杀青时要注意闷抖结合,杀透杀匀。 揉捻:主要使用中、小型揉捻机,也有用手揉的。风庆60型揉捻机为60公斤左右。机揉时间20-30分钟,手揉须5分钟以上。如果揉捻程度不足,不仅条索粗松,且茶味欠浓。传统的滇茶初制技术,是以揉捻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主要环节,一般分初揉、堆积、复揉三步进行。较老的原料应趁热揉捻,揉后不抖散,适当堆积,对形成醇厚的滋味和橙黄的汤色,特别是消除粗老茶的粗青气作用很大。一般第一天揉捻叶堆到第二天晒;晒至四、五成干,叶质还较柔时再复揉一次,使条索紧结,色泽油亮。

晒干:把茶叶薄摊在篾笆或水泥晒场上,用阳光晒干,中间翻叶2-3次,以使水分均匀。雨季晒干有困难,为防止本酸馊霉变,只能用柴火烤干,要建造简易的土烘房,防止产生烟味。晒青毛茶含水率标准为10%,要求晒至足干,符合毛茶水分标准。 粗老茶初制方法可分为炒制和蒸制两种。

炒制:这种方法适用于加工茎叶较嫩,按近6级左右的鲜叶原料。因鲜叶含水率较低,杀青不易匀透,所以就先适当洒上清水,湿润叶面后再杀青。方法以闷杀为主,充分利用高温蒸气,把老叶老梗杀透杀匀。水分不足可以再加。炒到叶了为黄绿色,叶表面水分散失即可起锅。趁热揉成泥鳅条或起折皱状,堆积过夜,消除粗青气,第二天及时晒干。加工过程中发现粗老枝梗,要随时剔除。

蒸制:粗老的叶梗适于蒸制,数量多的用大桶蒸。鲜叶要先用水抖和后再放入桶内,投叶均匀按紧,以免影响透气。茶叶入桶后,要盖好桶盖,烧火要均匀,保持水沸汽足。当茶叶蒸到呈黄绿色即可摊晒。叶面水分晒干后,堆积过夜,第二天继续晒干。摊晒时注意翻动,随时剔除粗枝老梗。

滇青毛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香味浓醇,富有收剑性,耐冲泡,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厚。

滇青毛茶是云南传统茶类,主要用作紧压茶原料,所以又称"散茶"。滇青按原料老嫩人为10级。毛茶经筛制后,制成的散茶有春蕊、春芽和各级配茶等花色品种,投放本地市场,大部分毛茶经过筛制,作为紧压茶原料。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