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漠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漠沙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西南部,界于东经101。98´~ 119。28´、北纬24。06´~ 41。06之间,地处哀牢山东麓,红河上游。东接杨武镇,南连元江县东峨镇,西与平掌乡毗邻,北与腰街镇接壤。镇政府所驻地漠沙镇托竜集镇。距省会昆明244公里,玉溪市府154公里。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漠沙镇在列。[1]

概述

漠沙镇境内山峦连绵,河流纵横,呈“V”型深切山源,地形西面高,南面低,以漠沙江(即红河上游)为界,分为江东片和江西片,江西片为哀牢山区,其山脉以西北至东南走向,最高海拔为黎明村委会的大尖山2467米,最低海拔曼线村委会阿迪村民小组422米。相对高差2225米,为南北走向。镇境地层,以内陆海相沉积为主体。根据农业部区域开发规划原则,同时保持镇内行政区划界线的完整性。漠沙镇可划分为干热河谷区、温暖中山区及冷凉山区3个类型。干热河谷区,为海拔1300以下范围的区域。漠沙镇属该区域的,有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325660亩,占全镇总面积的47.8%,多分布于漠沙江流域的宽谷地带及支流流域的丘陵阶地。

地理特点

其特点是地热平缓,气候炎热干燥,少霜冻,为全面水稻、甘蔗、冬早蔬菜及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区。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温暖中山区,为海拔1300~1900米之间的区域。漠沙镇属该区域的有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155012亩,占全镇总面积的22.7%。主要分布于江东片和江西片的丘陵地带哀牢山的半山区。该区域气候温暖,具有代表性的双河村委会1520米,年平均气温17.4℃,年降水量在900~1100毫米,适宜于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冷凉中山区,为海拔1900以上的区域。漠沙镇属该区域的有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170648亩,占全镇总面积的25%。该区域气候冷凉,雨量充沛,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荒山草地,生态保存较好,尚待开发利用,具有发展珍稀药材、经济林木、畜牧业及开发旅游业等自然优势。

历史文化

漠沙镇在宋•大理国时,为马笼(龙)部地,隶威楚府(今楚雄)。元宪宗时(公元1251至1259年)立为二千户所,隶宁州(今华宁)万户府,后改二千户所为马龙、他郎(今新化)二甸,为马龙甸地,改隶元江万户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新化)置司,为司辖地,隶元江府。明洪武初改为马龙他郎甸长官司(司治仍于新化),为司辖地,直隶云南布政司;明洪治八年(公元1495年),废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改置新化州,为州辖地,改隶临安府(今建水)。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新化州入新平,为县辖地,隶临安府,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现在的黎明村委会瓦白果村民小组,还设过世袭土千总,关圣村委会他旦村民小组(原址),设过土把总,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其中划为南区。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公元1933年—1935年)称为第三区,民国二十五至三十七年(公元1936至1948年)改为漠沙乡、振武乡。

1949年9月南区成立区乡人民政府,辖:漠沙乡、振武乡、嵩安乡。[2]

自然资源

山脉。漠沙位于新平县西南部,境内最高海拔2647米,最低海拔422米。境内山峰多在海拔1000以上。海拔在2000至2500米的山峰有坝多山、营盘山、卡房梁子、白沙井梁子,2500米以上的有胜利的白石岩、黎明的大尖山。

河流。漠沙镇内河流均属红河水系支流,主要有西尼河、曼蚌河、马龙河、蚌岗河、挖窖河、南薅河、南甘河、南渡河等,集雨面积850.49(平方公里),河流总长169.7公里,总落差13754米,枯水流量5.092立方米/秒,年产地下水15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面水38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理论水能蕴藏量7.84万千瓦。马龙河源于哀牢山漠沙段的原始森林,流经和平、仁和、团结及龙河村委会境地,注入漠沙江,全长17.2公里。上游建有扬发城水库,可供7980亩田地灌溉。中上游建有蓄水量591万立方米的扬发城水库。下游建有8000千瓦电站一座。挖窖河源于建兴哀牢山原始森林,流经挖窖村委会境,纳中窠河,于漠沙曼线村委会大南妈注入漠沙江,全长33.4公里。上游建有装机容量250千瓦×3的花桥河电站;48千瓦的马鹿电站;24千瓦的磨味电站。蚌岗河源于胜利村委会哀牢山原始森林,流经关圣、曼勒村委会注入漠沙江,全长`17.8公里,可供8060亩田地灌溉。

耕地土壤。漠沙镇2007年实有耕地总面积63404亩,其中:田20282亩,地43122亩,农、林用地土壤,以水稻土、黄红壤、红壤、棕壤、紫色土为主。土壤偏弱酸性和中性。土壤由岩石风化、土壤沙化等方式形成,其渗水性较好,水土保持度一般。土壤多为冲积沙壤土,土质的营养成分主要由腐殖酸和畜禽粪便组成,富含多种有机和无机成分,土地肥沃。

森林植被。漠沙镇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8560.3公顷,有林地7942.9公顷,疏林地15.7公顷,灌木林木18893.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7.2公顷,无林地1331.4公顷,有林地覆盖率16.71%,灌木林地覆盖率39.74,森林覆盖率56.45%。漠沙镇共有林地面积7942.9公顷,其中用材林4608.3公顷,防护林2640.4公顷,薪炭林296.1公顷,特用林71.0公顷,经济林276.3公顷,竹林50.8公顷。珍惜树种有黄秧木、西南华、红椿树、云南苏铁、云南樟、桫椤树、榉木、香柏等等。药材类有鹿啃木、虫蕾、草乌、野三七、何首乌、黄莲、柴葫、龙胆草、花子拐棍树、绣球防蜂、金线掉葫芦、小公鸡树、回心草、天生红树、半夏等。野生珍贵动物有野猪、老熊、豹子、麂子、蟒蛇、灰猴、孔雀、野鹿、鹦鹉、猿等。

行政区划

漠沙镇辖胜利、和平、仁和、黎明、鱼塘、团结、曼竜、龙河、曼勒、关圣、曼线、西尼、坡头、双河14个村民委员会,219个村民小组。[3]

农村经济

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0298万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03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6356万元,比上年增长9.87%;第二产业完成524万元,比上年增长11.96%;第三产业完成34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第一、二、三产业比重61.7:5.1:33.2。农村经济总收入12883.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673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2.77万元。全年粮食总产1834.8万公斤,人均产粮481公斤。2007年,农业总产值(现价)18740万元,比上年增22.65%,其中:农业产值12820万元,比上年增15.3%;林业产值984万元,比上年增151%,牧业产值4769万元,比上年增32.5%;渔业产值82万元,比上年增1.23%;服务业产值85万元。农村实有劳动力23549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5071人。年末耕地面积 63404亩,人均占有耕地1.8亩,农民人均产粮481公斤,比上年减16.35% 。

全镇通车里程1115公里,村组通车率97.7%,境内水资源丰富,总蓄水量1097.5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42%。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9%,广播电视覆盖率95%,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77人/平方公里。

特色产业

种植业

甘蔗生产:甘蔗是漠沙镇传统经济支柱产业,甘蔗直接经济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28.9%,2007年,全镇07/08年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54220亩,比上年36858亩增17362亩,增47.1%。其中:田蔗11220亩,比上年5834.4亩,增5385.6亩,增92.3%;水浇地蔗10328亩,比上年7790亩增2538亩,增32.6%;旱坡地蔗32672亩,比上年23233.5亩增9438.5亩,增40.6%。品种结构为:闽糖69/421有35707.5亩,占65.8%,闽糖86/2121有939亩,闽糖70/611有1904亩;粤糖93/159有3490亩,粤糖89/113有2581亩;新台糖1号337亩,新台糖10号363亩,新台糖16号1824亩,新台糖24号623亩,新台糖25号1590亩,云引1号110亩,2号144.5亩,3号857亩,10号275亩,12号136亩,13号579亩,15号548亩;桂糖11号104亩,桂糖16号415亩,桂糖17号1210亩;其它483亩。农业产量189698.75吨,农业产值4025万元,工业产量(入榨量)174698.75吨,工业产值8000万元,蔗农直接经济收入3730万元。漠沙镇甘蔗生产是云新公司重要的原料第一生产车间。

烤烟生产:2007年全镇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2660亩,交售烟叶27.48万公斤,烟叶销售收入329.2万元,综合价11.98元/公斤,其中:中上等烟交售23.48万公斤,占85.44%,收入314.49万元,占95.53%。财政进账烤烟农特税72万元。面积同比上年2925亩减265亩,减9.06%;交售产量同比上年26万公斤增1.48万公斤,增5.69%;销售收入同比上年244.86万元增84.34万元(现行价),增长34.44%,烤烟收入增长的最直接因素是烟叶质量、产量和收购价格的“三提高”,特别是双河村委会的烤烟主导产业增效明显,该村产量19.43万公斤,烤烟直接收入258.48万元,占全镇烤烟总收入的80.92%。

水果生产:2007年全镇共有水果面积12440亩,产量917.6万公斤,产值1238.76万元。面积同比上年12508亩减68亩,减0.54%;产量同比上年933.5万公斤减15.9万公斤,减少1.7%;产值同比上年1353.6万元减114.84万元(现行价),水果生产呈现为香蕉价格持续走低,而荔枝投产面积增多价格增长变化的态势。水果生产中,荔枝4793亩,芒果1255亩,香蕉3670亩。

蔬菜生产:2007年全镇共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0614亩,产量2553.95万公斤,农业产值4724.81万元。面积同比上年16278亩增4336亩,增32.65%;农业产量同比上年1968.11万公斤增585.84万公斤,增长29.76%;农业产值同比上年3641万元增1083.81万元(现行价),蔬菜产值增长的最直接因素是大棚苦瓜面积的增加和蔬菜价格的上扬。

畜禽业

畜禽产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传统优势产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牧业生产,切实加强领导,突出以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动物防疫为重点,认真落实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惠民扶持政策,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加强疫情防治和优质良种引进及推广工作,确保了畜牧业生产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2007年末生猪存栏27141头,出栏33627头;山绵羊存栏4434只,出栏2356只;大牲畜存栏13188头,出栏2395头,肉蛋奶总产量343.91万公斤,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上获得收入486元。以生猪、蛋鸡、牛羊养殖为主导的畜牧业已成为全镇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规模和效益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

漠沙镇旅游业依托龙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生态文化村景点在发展状大,2007年共接待游客6500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189.04万元,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各项设施已初步建设完善并投入运营,硬软件进一步健全,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村被列为市级民族民风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漠沙花腰傣文化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挖掘和弘扬。2007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新平花腰傣文化(服饰)节的成功举办,将推动我镇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定于每年10月2至3日为花腰傣民族文化(服饰)节,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三日为传统花街节。[4]

文化教育

全镇有文化站1个,藏书4860册,老年文艺队1个、民族文艺队3支,曾举办多场晚会。通过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举办各种晚会,体现了党委、政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心弱势群体。此外,镇围绕尊师重教,“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主题,组织镇团委、中学、中心校、幼儿园、假期回乡的大学生等单位、团体开展群众性民文艺晚会,既寓教于乐,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漠沙镇业余文艺队:1999年,由镇团委牵头,镇成立了一支业余文艺队,主要负责花腰傣歌舞表演;2000年解散。2003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漠沙镇在大沐浴小组成立了一支文艺队伍,有14名队员。主要为了使游客能欣赏到花腰傣民族歌舞和传承花腰傣文化。这支队伍经费来源:由财政补贴部分,其余由门票收入支付。2003年,由镇老龄委牵头,文艺爱好者参与,组建了一支中老年人业余文艺队,有15名成员。负责宣传、推广广场文化,及老年人健身活动项目。

民风民俗

民间文学

漠沙镇的民族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长期在各族人民中以讲述、传唱的方式流传。1980年以后,群众自选恢复活动,并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作为文学遗产进行抢救工作。近年来,文化站工作人员配合市、县文化部门人员搜集整理篇:其中:花腰傣歌谣有:《摘果歌》、《上山歌》、《伐木歌》、《捕鱼歌》、《山坡上的枇杷果熟了》、《猎歌》等;花腰傣神话有:《日月食》、《喃娥洛桑》、《人和老虎》、《谷神》、《花街节的由来》、《祭龙的由来》、《花腰傣斗笠的传说》、《岩含景玛勒》、《岩条》、《木匠的来历》等。傣族的故事是民间口头散文叙事作品。主要有动物故事,如《大白象》;植物故事,如《大青树》;药物故事,如《鹿啃树》;生活故事,如《竹饭盒》;寓言、童话故事,如《水牛与黄牛》、《马与鹿》,《利基塘子的由来》。

民间音乐

漠沙的民间音乐主要是傣族音乐,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唢呐、大鼓、铓、镲。花腰傣是一个喜歌爱舞的民族,通常以歌舞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花腰傣民歌小调种类多。主要有劳动歌,如《栽秧歌》、《吃饭要干活》;情歌,如《姑娘好人才》、《赞姑娘》;婚姻歌,如《送亲调》、《拴红线》;习俗歌,如《叫谷魂》、《娘死才知娘好处》;叙事歌,如《迷仰孟和迷鸟》、《喃娥洛桑》。漠沙镇民族民间艺人众多,包括服饰制作、竹编、民间歌手、民间乐手、民间舞蹈和民间工作等。 [5]

荣誉记录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漠沙镇在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