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澎湖厅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澎湖厅舍

图片来自随意窝

澎湖厅舍(又称原澎湖厅舍澎湖合署大楼),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衙署建筑,自日治时期至战后迄今的澎湖县的行政中心,当前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1]

历史沿革

日治时期

1895年(明治28年),日军攻占澎湖后,在澎湖设置“澎湖列岛行政厅”取代清治时期的澎湖厅,并征用原清总镇署作为其办公厅舍。1896年(明治29年) 5月,更名为“澎湖岛厅”。1897年(明治30年) 5月3日,随著台湾总督府在台湾实施六县三厅之际,澎湖岛厅改称“澎湖厅”。1920年(大正九年),澎湖厅与阿缑厅(今屏东县及旗山地区)及台南厅一部份(今高雄市及冈山凤山地区)合并为高雄州时,澎湖厅被改制为澎湖郡。1926年(大正15年)再被独立出来,复设置澎湖厅。1945年二战结束前共管辖二支厅。

厅舍改建

1933年(昭和8年),由于原清总镇署建筑物受损严重,其机能与空间已不能符合政府在办公上的实际需求,于是,澎湖厅乃决定配合马公都市计划,于妈宫城外北侧的鬼仔山地区兴建新厅舍,并在日本国库拨款八万七千馀日圆、购买土地和建筑经费后,向鬼仔山的地主陈清水收买土地,由上泷组进行澎湖厅舍兴建工事。 1945年(昭和二十年)3月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军机发动澎湖大空袭,不少炮弹波及澎湖厅舍,但主体建筑大致仍保持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民国35年)1月21日澎湖县政府成立,首任官派县长傅纬武到任后,则继续沿用日治时期的澎湖厅舍做为澎湖县政府的办公厅舍。 2002年(民国91年)12月13日,澎湖县政府文化局把澎湖厅舍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当前仍持续作为办公厅舍使用,建物状况良好,因空间需求曾做过一些整修,故县政府已开始有迁移的计画。

建筑结构

澎湖厅舍当前为日治时期,台湾五州三厅中唯一留下来的厅役所建筑,兴建工程起于昭和八年(1933年)5月16日,昭和九年(1934年)12月31日竣工,昭和十年(1935年)2月11日正式启用,由台湾总督府营房营缮课设计监督,企业组合上泷组承包工程,负责人上泷柳作,内部空间除了规划厅长办公室、会议室、礼堂、总务、税务、警务、勤业、教育等各科办公室之外。在三楼则设有天照皇大神宫。总占地345坪、面积5000坪,在兴建工程中则动员多达15435人,耗费日币7万4389元2角2钱。 澎湖厅舍的样式为二层楼式石造之混凝土,格局坐北朝南,大门部分则面向马公旧城区,石材取自当地的玄武岩而成,外墙饰面使用“水泥浆打毛”施工法,墙面基座部份粉刷成仿“方石砌”构造,主入口则设计为壮观的车寄构造,格式对称,规划工整,立面则覆盖日本样式的传统屋顶屋瓦,中央设置“天照皇大神宫”塔楼,采四垂攒尖顶,为澎湖地区少数之帝冠样式建筑

澎湖县政府前碉堡,位于澎湖厅舍东南侧,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军事建筑,现已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

历史

因应监视澎湖各海域船只情况并防止来自海上的敌军攻击,而于澎湖本岛各地建构碉堡建筑,并派军队驻守,[2]因此于1951年(民国40年),陆军澎湖防卫指挥部于县政府厅舍东南侧角隅处增建一座防御碉堡,以提高马公镇地区的防御火力。 近年因马公市的道路拓宽工程,使得多数碉堡渐失原先设置的功能,连带影响到整体交通的安全性,因此则遭到拆除。当前位于县政府厅舍旁碉堡已被澎湖县警察局民防课列管,并在2003年12月11日登录为历史建筑。

建筑设计

澎湖县政府前碉堡为圆型半地下化掩体之混凝土建筑物,外观涂上绿色圆形彩绘结构,周围设有3个穹窖式射击口,和二处出入口。

相关条目

同时期兴建的现存五州三厅舍

书籍
  • 妈宫(1604-1945):一个台湾传统城镇空间现代化变迁之研究 ·张玉璜。
  • 井原伊三太郎著《澎湖岛大观》
  • Page 383 -《 马公市各里人文乡土丛书》 - 澎湖县政府
  • 蔡平立1984 《马公市志》,澎湖:澎湖县马公市公所
  • 澎湖开拓馆导览手册(中英文对照) · 作者:陈英俊,许雪姬,张咏捷编辑顾问

参考文献

[{reflist}}

  1. 澎湖厅舍,文化部,2002-12-13
  2. Page 126 - 《 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 - 澎湖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