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監察院廳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監察院廳舍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隨意窩

基本資料

類別    國定古蹟

公告    1998年7月30日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1段2號

建築師   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

監察院廳舍 ,原名台北州廳舍又稱台北州廳,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的一棟衙署建築。最初的監察院廳舍作為台北州州廳使用,隨著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監察院廳舍一度作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辦公大樓使用,在行政院進駐台北市役所後,監察院則進駐監察院廳舍使用至今。[1]

歷史背景

建築設計

基地

在最初規畫興建台北州廳時,曾在三線路東側提出7個街廊為興建基地。最後考量與舊廳舍的距離及街角位置的優勢,選擇了樺山町的一塊稻田作為建築基地使用。

設計

  • 監察院廳舍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以木桁架作為結構,外牆為紅磚牆面;建築規畫上,監察院廳舍的平面呈現「曲尺」型,由位於九十度轉角的圓頂主入口處向左右延伸,擁有相同而不對稱的立面。監察院廳舍於1912年起造、1915年落成。
  • 監察院廳舍的外觀採取簡潔樣式設計,以紅磚牆面建築,牆面上裝飾有橢圓突起、四周以花草紋飾的徽章壁飾;同樣以花草紋飾的拱頂石造型圓窗,並設有以圓形拱窗、圓窗、拱形雨庇、貝殼飾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
  • 在監察院廳舍的大廳入口處置有八根托次坎柱式圓柱支撐門廊。挑高15公尺的大廳上置有一座以鋼骨桁架支撐、四周設有12個半圓形「老虎窗」作為通氣之用的突出扁形銅製圓頂,圓頂的外皮以長方形銅片鋪設而成,大廳內則環立4對托次坎柱式雙柱,並設有一座「M」字型的樓梯通往二樓。

落成再現

  • 「臺北廳廳舍新築工程」於第二期興建完成後,在1915年(大正4年)4月24日舉行落成使用儀式;當時官方《臺灣日日新報》於4月23日即開始刊登「臺北廳移轉式」之預報,並於同月24、25 日刊載舉行「臺北廳落成式」相關慶祝活動,更接續於26日刊載「臺北廳新廳舍」建築興建過程之說明。
  • 臺灣日日新報 大正4年4月26日登載(原文抄錄如下):臺北廳落成式「如所預報。臺北廳落成式。去廿四日舉行。午前十時。以煙火合圖。來賓千餘名參集。先縱覽廳舍。及陳列室。十一時。樂音響喨。一同入式場。佐久間總督。以下督府諸高官著席。河村庶務課長。即宣告開命辭。次三浦監督技師。朗讀工事報告辭。次加福廳長式辭如下」:「茲當本廳舍新築落成式舉行。辱總督閣下,並各位臨場,本官所最光榮。抑從來廳舍。為清時臺北府衙。建於光緒五年。改隸之初。置臺北縣於此。本廳又襲用之。其蠹蝕之甚。而瀕危險者。毀而補之。僅以辦事。然其倭陋。於新附人民統治上。固不足以保威信。況其地當市街之樞要。而妨商賈之繁榮者。蓋非鮮少。大正元年。有議移轉。於是卜地三板橋莊。經營四年。告成大半。遠望之。高閣巍然。壓乎四邊。就觀之。結構堅牢。安排得宜。雖無輪奐之美。而有令人自行肅然者。此偏賴總督閣下。及各位之贊襄。與井村前廳長。苦心之所賜也。自今而後。執務於此者。誓期忠勤職務。以副各位素志。一言以為式辭。」

外部連結

視頻

氣派巴洛克式建築! 監察院歷史逾百年

參考文獻

  1. 再訪--- 臺北州廳 (監察院),隨意窩,201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