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浊水溪桥 (纵贯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浊水溪桥

图片来自crc.culture

基本资料

地理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彰化县云林县

通车日期  1990年3月27日完成东正线通车、
                      同年6月22日完成西正线通车

类型    上部结构:下承式预力混凝土梁桥
                      下部结构:混凝土桥墩与沉箱基础

维护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宽度    双线桥梁

浊水溪桥,现役桥梁于1990年3月27日完成东正线通车、同年6月22日完成西正线通车[注 1]。位于台湾彰化县云林县浊水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彰化县二水乡二水车站云林县林内乡林内车站[1]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灾害及改良

  • 1911年秋天豪雨成灾,第一代浊水溪桥中断,灾后铁道部于北岸增建1孔钢桁梁(总计15孔桁梁)[3][9],桥长增加为953公尺[10]
  • 1922年9月29日下午5时10分,二水站出发的第27次列车行经第一代桥时,司机员查觉桥上桁架梁歪斜(另一说为桥下有台湾人大声呼喊引起司机员之注意),经紧急停车后,发现是第10号桥墩倾斜,已无法通行,列车被迫退回二水站。次日(30日)下午起,南来北往改为桥上步行接驳旅客与货物[11][12]。由于本桥灾害发生的日子,距离海线铁路全线通车日不到两周(海线铁路预订于10月11日全通),若不及时抢通浊水溪桥,将影响西部纵贯铁路全线的运能与行车时刻的变更,因此铁道部至为苦恼[13]。所幸本桥经过紧急抢修后,已在同年10月4日完成桥上路线拉直,恢复通车。但由于桥桁仍有歪斜,尚未完全复原,所以行经的列车均减速慢行[14]
  • 战后因第一代桥老旧失修腐蚀,台铁局自1958年11月起分阶段加高及增建桥墩、将原有Schwedler式桁架梁[注 4]更换改建为32孔下承式钢钣梁桥,桥长增延至1,019公尺,于1962年4月25日完工通车[10][15][16][17],并使用至1990年3月27日第三代浊水溪桥完工切换下行线(东正线)路线为止。
  • 1979年7月1日,包含第一代浊水溪桥在内的纵贯线完成电气化通车营运。

事故

  • 1960年11月24日21时50分,北上502次货物列车在第一代桥追撞同方向因红灯号志而停于桥上的540次货物列车,导致502次列车之牵引机车出轨倾斜,并造成铁路人员一死一伤。由于机车车体卡在桥上,路线抢通困难,使得纵贯线交通中断达56小时[18]。恰巧台铁在同年11月刚启用彰化台南中央控制行车制(CTC)[19],故此次事故使该路段CTC之运作面临考验,惟有关单位向媒体表示,事故对CTC行车制度毫无影响[20]

第二代桥

  • 台铁局自1967年9月起分阶段将原彰化民雄间及嘉义新市间之单线铁路扩建为复线铁路[21],其中于二水林内间原第一代浊水溪桥下游20公尺处新建第二代桥,做为上行线(西正线)桥。
  • 第二代浊水溪桥为单线下承式钢钣梁桥,计32孔桥孔,长1,023公尺,于1969年11月开工、1970年8月25日完成桥梁下部结构,1971年6月15日完成上部钢钣梁架设,6月28日下午2时通车,二水林内双轨化完成,自此,台铁局实质完成彰化—台南段全区间双线[10][22][23][注 5]
  • 1979年7月1日,包含第二代浊水溪桥在内的纵贯线完成电气化通车营运。
  • 第二代桥使用19年后,于1990年6月22日第三代浊水溪桥完工切换上行线(西正线)路线后停用退役。

第三代桥(现役)

  • 截止1980年代时期,多数台湾铁路桥梁仍系建造于日本时代,许多已不符设计或载重标准,加以长年受河流冲刷,使桥墩覆土更浅,危及桥梁与行车安全,甚而发生桥梁遭洪水冲毁导致路线中断之事故[25][26],因此,台铁局决定改建这些老旧桥梁。该局计画重建的桥梁,除了已重建完成、或已局部改建、或将来另有重大路线工程计画需配合重建者[注 6]之外,计罗列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五大桥梁重建工程”及“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画[27]。其中二水林内间浊水溪桥的改建,属于“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项目,是为第三代浊水溪桥。
  • 第三代桥建造于原第一代桥上游侧,由台铁嘉义工务段设计、兴福营造有限公司承包,下部结构为长圆形开口沉箱基础及双圆柱悬臂式桥墩、上部结构则为下承式钢筋混凝土预力U型梁,全长1,477公尺,计46孔桥孔,每孔32.1公尺,自1986年3月10日开工,施工期间曾遭遇沉箱下沉困难问题,经采用高压喷水冲洗法克服,全部工程于1990年3月27日完工切换下行线(东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一代桥、同年6月22日切换上行线(西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二代桥[29]
  • 第三代桥桥面铺设传统道碴轨道,铺轨方式舍弃以往先铺钢轨再倒石碴之工法,改采先下石碴后再直接铺设长轨之新工法[29]。此外,本桥部分路段位于弯道上,设计下承式U型梁桥时忽略了弯道的偏倚量,导致阔大货物列车行经弯道时必需慢行,而且道班工巡查弯道处路线时易受下承式U型梁阻碍视线,极为危险[30],为本桥梁美中不足之处。

其他纪事

  • 第三代桥完工通车后,台铁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认为,旧桥桥墩是前人的文明遗迹,若将旧桥墩全数打除,将无文化遗迹供后人凭吊,于是在第一代桥靠浊水溪南岸的旧桥墩顶端设置石碑,石碑南面题刻“浊水溪桥”四字,而北面则题有“浊水清山”四字,以兹纪念。[31]

注释

  1. 台铁局另有一座浊水溪桥,位于宜兰线铁路二结站北侧,又名“兰阳溪桥”
  2. 但《汉文台湾日日新报》记载竣工日是1907年6月15日[7]
  3. 第一代浊水溪桥开工前半年馀,南部路线已跨越浊水溪通车至彰化(1905年1月15日浊水~二八水路段通车、3月26日二八水彰化路段通车)[6]:122、397~399[8]:5、6、33,当时浊水溪上的铁路以临时木桥渡河,直到1907年6月第一代桥完工后始切换[3]
  4. 另依据1991年《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总报告》第5册技术篇(三)第16-4页记载,原钢桁架桥有16孔桥孔。
  5. 二水—林内间双轨化前一年(1970年)的10月24日,台铁局已在彰化站内举行“庆祝彰化台南间双轨竣工通车”典礼[24]
  6. 未纳入五大桥梁重建工程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画之老旧桥梁,举例如下:

相关条目

参见

相关视频

纵贯铁路-海线古站巡礼__台湾铁道之旅系列09

参考文献

  1. 纵贯官线浊水溪铁道桥老照片,云林国家文化记忆库
  2. 戴宝村、蔡承豪; (编纂委员)王志弘、吴泉源、林崇熙、陈其南、黄士娟、黄俊铭、戴宝村. 《纵贯环岛·台湾铁道》.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9年11月. ISBN 978-986-02-1091-0.
  3. 3.0 3.1 3.2 3.3 3.4 黄智伟,〈纵贯铁路筑桥始末(下)〉. 《铁道情报》187期,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高雄市. 2009年1~2月号: 页29~38. 
  4. 施威德勒式桁梁(Schwedler truss,シュウェドラートラス)样式参阅小野田滋:《鉄道構造物探見》页130〈図⑤ トラス橋の種類(2)〉(东京,JTB,2003年),或参阅JR西日本高山本线“新神通川桥梁”照片. 
  5. 濁水溪橋梁圖〉之側面全体圖,《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台北,1911年3月25日。但同书第308页“南部线桥梁表”记载第一代浊水溪桥之桥梁型式为“するーぼーすとりんぐ構橋”(穿式Bowstring式. 桁架桥)。
  6. 6.0 6.1 6.2 《台湾铁道史》中卷(未定稿).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1年3月25日. 
  7. 7.0 7.1 〈浊水溪铁桥工成〉、〈浊水铁桥试运转〉.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第2739号. 台北市. 1907年6月22日: 2版. 
  8. 《庆祝 中部铁路通车100周年 彰化扇形车库修复落成 台湾铁路创建118周年 纪念专辑》. 彰化县: 彰化县文化局. 2005年8月. 
  9. 延建1孔之后的第一代〈浊水溪桥照片〉. 台湾回忆探险团. 2017年6月19日. 
  10. 10.0 10.1 10.2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四经济志交通篇(第一册). 南投县. 1993年1月15日: 页311、313、314. 
  11. 〈浊水溪铁桥脚倾斜 幸早发现不至惨事〉,《台湾日日新报》第8028号,1922年10月2日,汉文6版。
  12. 〈赖有本岛人注意 浊水铁桥之危机一发〉,《台湾日日新报》第8029号,1922年10月3日,汉文6版。
  13. 海岸線開通の迫つた今日 濁水溪の鐵橋修理で 鐵道部大頭痛〉,《台湾日日新报》第8029号,1922年10月3日,第7版。
  14. 〈浊水溪铁桥开通〉,《台湾日日新报》第8031号,1922年10月5日,汉文6版。
  15. 〈浊水溪铁桥竣工 廿五日正式通车 桥长千尺耗资四千万〉,《征信新闻报》,1962年4月18日,第2版。
  16. 〈浊水溪桥 改建完成 明正式通车〉,《联合报》,1962年4月24日,第2版。
  17. 〈台铁浊水溪桥 定今天通车〉,《联合报》,1962年4月25日,第2版。
  18. 〈浊水溪桥撞车事件 台铁鉴定原因 后车行驶超速〉,1960年11月30日,第3版。
  19.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中华民国39年~49年合编本《交通年鉴》. 台北市. 1962年. 
  20. 〈浊水溪桥残车阻路 澈夜抢修整理 今可恢复行车〉、〈肇事原因尚待续查 号志司机两皆有责〉,《联合报》,1960年11月27日,第3版。
  21.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56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68年10月,页114。
  22. 〈浊水溪桥完成 明起双线通车〉,《中国时报》,1971年6月27日,第2版。
  23.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60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72年10月,页205~206。
  24. 〈1970年-彰化、台南间双轨铁路竣工通车典礼〉,《哲生部落格-怀旧的台湾风情》. 2013年7月6日 [2019年6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21日). 
  25. 大甲溪铁桥桥墩遭山洪冲垮〉,《中国时报》,1982年8月11日,第3版。
  26. 〈海线下大甲溪桥冲毁 约需一月始能修复 势必影响纵贯路列车准点〉,《联合报》,1985年8月24日,第3版。
  27. 27.0 27.1 台湾铁路管理局. 《台湾铁路百周年纪念》. 台北市. 1987年6月9日: 页304~306. 
  28. 交通部:中华民国77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89年10月10日,页329。
  29. 29.0 29.1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总报告》第2册管理篇.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30.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总报告》第5册技术篇(三).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31.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总报告》第1册评估篇,台北市,199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