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熊岱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熊岱平 号苍润斋主、食竹斋主,江西丰城人,现居南京,曾在南京军区某部服役16年,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自幼秉承家学,悟通画理,尤喜中国传统笔墨,专攻山水兼涉人物、花鸟。现为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熊岱平
熊岱平
出生 1977年10月01日
江西丰城

简介

熊岱平 1977年10月生于江西丰城,2011年结业于清华美术学院当代艺术高研班,现为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徐悲鸿研究会理事,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艺海潮书画院副秘书长,先后参加了南京军区六次美术创作班并入选展览,2010年1月被江西省丰城市人民政府聘为“宜春市文化艺术中心丰城厅”艺术创作首席顾问,并创作巨幅山水画《剑邑河山图》、《丰城十景图》。2007年作品入选“国泰之光”全国书画邀请展,2008年作品入选“人民日报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画展,2008年4月南京电视台“文化星空”栏目对其作专题报道。2009年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2010年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全国文艺作品征集”中获得美术类一等奖,2011年6月江苏公共频道“品味人生”栏目做专题报道。2011年10月参加南京市鼓楼区“印象水墨—山水画名家六人邀请展”。2011年11月在南京清凉书院举行“意与古会—熊岱平山水画展”。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报》、《艺术名家》、《中国书画研究》、《中国水墨》、《艺术在线》、《中国画品》等报刊上发表。

名家点评

游弋古今,焕发新机——读岱平山水画

邵晓峰

邵晓峰借古开新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中国元代画风的奠基人赵孟𫖯甚至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口号,由此可见“古”对于艺术创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绝俗故远,天游故静。故而亲近传统、关照自然是远离浮躁的捷径,创造的基础也在于此。清恽南田曾说:“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可见,得古人之法对于画家创作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自古以来,但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善于学习诸家之长而逐渐亲近于与其自性、本性相合的艺术风格。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意在笔先,放胆挥写。然而,“古”又是一把双刃剑,若掉进复古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自然不可。譬如,清代“四王”是复古的领袖,现在看来,他们颇具自己的追求与风格,然而其徒子徒孙们不明就里,看不出复古背后的玄机而一味复古,如此一来,尽管一生苦心孤诣,最多只能成为所谓“小四王”、“后四王”之类,其余更多人淹没于历史洪流。画法中,只有虚实中度,内外合操,方能完备。进而大而能小,小而能大,以古为新,尽显艺术家本色,否则,只满足于以古人既定套路作画,按图索骥,而不思变化与进取,艺事终难以成就。故而,复古与创新是一对矛盾体,头脑清晰的艺术家理应善于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显露于画坛的熊岱平就是这样一位游弋于复古与创新之间而发展得有声有色的军旅画家。岱平在山水画上耕耘十余载,其基础与火候已颇具特色。他的创作既不乏苍浑雄厚的煌煌巨制,也有不少俊逸潇洒的情趣小品,其收放之间所显示出的自如已达到了相当层次,值得画界期待。

对于传统山水,岱平凝聚了巨大耐心,反复追摩黄公望倪瓒八大石涛、四王等画家的作品,有些达到了逼肖的程度。在岱平看来,自己对八大、石涛与四王的大量临习并不矛盾,尽管有人认为清初在野派的八大、石涛与正统派的四王是水火难容的。其实,传统的诸多高峰,各有益处,均能滋养于我。

先贤大师的画风多具逸趣,岱平亦好逸格,意与故会,因而在其作品中,对逸格与逸笔、逸墨的追求屡屡跃然纸上。这些年来,他的一些画中还绘有笔致劲爽的高人逸士形象,对逸趣的沉浸呈现了直接的载体。在这类画中,山水、土石、松梅、蕉竹等自然物有时成了人物的衬托,然而,如此一来,它们得到放逸无羁地表达,这些似乎更能展现岱平艺术探索的本真性情。

十多年来,军旅生涯造就了岱平脚踏实地的钻研作风,他的信而好古、谦逊爱学、转益多师、孜孜不倦,使山水艺术上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古今交融而清灵华滋。在作品的表达形式上,岱平是以古为新而痛下苦功的;在展现内容上,他是取长补短而追求灵性的。只有如此,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章法与笔墨方能焕发新的生机,这些又为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的中国画坛期盼着这样的画家。

邵晓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 “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林业大学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导。

熊岱平
熊岱平绘画作品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熊岱平绘画作品

自有豪情走笔端

——读青年画家熊岱平的画

陈克年“岱色苍苍山野阔,平林漠漠晓风寒。谁家画本烟云里,自有豪情走笔端。”这是我先前赠青年军旅画家岱平的一首小诗,也是我当时读到他一些作品后的真实感受,在他的作品里有一些诗情与文气,让人有眼睛一亮的兴奋与期待,这也是我非常关注他的一个理由。

岱平和我有着近似的经历,生长在乡野,后来历经军旅,但却始终不曾放下心爱的画笔。岱平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出生在江西,江西山多,生在那里,某种意义上就与山水有一种心灵的契约,后来当兵到南京,自然也是幸运,南京除了山水足可留连,厚重的文化更是宜于艺术灵魂的栖息。作为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为数不多的青年画家之一,能够进入研究院那个层面,确实也证明了他的优秀和过人艺术才华。所以,当我再次看到他这批作品时,确实打心眼里有些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高兴。

岱平痴迷山水,多年来辛勤自励不辍,始得如今这番规模,我仔细欣赏,至少有适于艺术道路的三点:

一是路子正。中国的书画与西方的绘画最大的不同,中国书画艺术以哲学为依据,西方绘画则以科学为依据,中国艺术向来讲究传统。我曾经和朋友交流说过,真正爱好艺术,就要敢于不迷信权威、不迎合媚俗、不脱离传统。有的人懒得思考,所以就喜欢迷信权威,其实,作为艺术家,恰恰是要敢于怀疑权威。岱平就是敢于怀疑权威的,这当然是指一些伪权威。岱平爱好绘画,主要还是基于自学,在当下的社会,自学成才确实是件很难的事,一是学习会受到很多外在条件的限制,二是社会在接纳时可能会不时抛来异样的目光,中国有句古话叫:名正才能言顺。但事实是,如黄永玉先生就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艺术院校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但绝对不能培养出大师。当然,这不是对艺术教育的批判,也不是说不经过院校是培养大师的途径,我个人的理解,实际上他是强调了艺术天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岱平走的艺术之路应该说是正道,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传统的认同与理解,他不是选择那种故弄玄虚的假把戏来糊弄人,而是老老实实地走传统的道路。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他取法明清,上追宋元,同时也注意在当代的优秀艺术家那里吸取营养,师传统、法造化、得心源,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其实这与院校也无太大的差异,虽然他没有科班更多的所谓规范训练和约束,因而他更能保持着心底对山水独特的理解和自由表现。

二是功夫深。对于艺术,有的人不是没有才情,而是往往有了才情缺少努力,这多少是个遗憾。方向对头,就看你是怎么前进了,岱平甚有自知之明,多年来,他一起对传统保持着一种敬畏与虔诚,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当然,他双不是那种只下死功夫不思考的人。他曾经说:有的人说花最大力气打进传统,但进入传统却无法出来。这入与出的关系,自然是每个艺术家都当思考的问题,问题是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进去就妄称出来了。这倒是很深刻与思辨的,可见他是一直保持着一种警醒与思考。虽然岱平年轻,才三十多岁,但是他的笔下功夫已经非常好,可以说,甚至比一些科班出身的同辈人还好,这自然是因为他内心对艺术的热爱与多年不懈的努力,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当然,这种功夫也是当一生不懈的。

三是才情足。对于一个真正在某一方面具有优秀才能和表现的人,我相信一定是在这方面具有超越他人的先天才情。在岱平的画里,我就能时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才情,可以这么说,一个修养很好的人,他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显得儒雅。就像有人欣赏梅兰芳,那是因为他浑身都是戏,举手投足间便令人陶醉。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岱平有了梅氏的才情学养,但他的笔墨、章法、线质在随心挥洒之间已然有一种不凡气象,这种东西,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寻找不到这就是才情表现。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就算他天天不睡觉,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才。他的画,无论大山大水,还是溪桥人家,构图严谨,险中有奇,云蒸霞蔚,笔墨苍润中寓雄秀,山随画活,云为诗留,诚为可观。另外一点,岱平的书法也很不错,在当代,说句不讨喜的话,很多优秀国画家的书法实在糟糕,尤如佛头著粪,但年轻的岱平却能有着上好的表现,这无疑也给他的山水增色不少,不但体现在山石树木中,也在大段的作品题跋中散发着动人的光彩。

如果说这些都是岱平的长处与优势的话,那么,对于年轻的画家来说,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比如,作品的个人风格问题,个人的学养问题,好在岱平聪明好学,对于这些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打算,这确实是令人期待的。愿岱平能再潜心努力,淡泊明志,相信他的笔墨人生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熊岱平
熊岱平绘画作品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熊岱平绘画作品

品读熊岱平的山水画

凡是好画,都必须有一股清气。当然,有的画突出浑厚、朴茂,有的雄强、激烈,但必须有清气作为基底,才可称为高雅的艺术。俗画、僵画是肯定没有清气的,也正因为没有清气才俗、僵。而雄浑、激烈的画如果没有清气为基础,格调也不会高。而柔和一路画,如果无清气为基底,就会变得媚俗无生气。所以说一副画的优劣,清气至为重要。[1]

品读熊岱平的山水画就有一股“清气勃然神韵生之感”。清气虽然见于笔墨,但根于人的个性,不是任何人都有这股清气的。他的作品在苍茫与润泽、雄厚与清秀,跃动与静谧、豪放与严谨之间。

多年来,熊岱平在艺术道路上孜孜求索。他认为,中国画的学习“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就是“规矩尽而变化生”,规矩就是传统,传统学得越多,画理明得越透,其“化”得也会越大,所谓创新才会越成功。他不但向古人学习,而且向现实生活学习。在融会贯通与取长补短之中,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胸襟。他努力探索开启笔墨语言的新思维,以便在创造中完成作品、完善自己。

他还认为,中国画创作的灵魂是神韵。作品是否有神韵,取决于画家修养的高低。画中的一切都是靠笔墨来完成的。无论画家采取何种画法,都要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通过自己的学识对其进行提炼和概括,所以,画家的学识是绘画创作的基础。画家的学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物象内涵的理解也就不同,因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同。熊岱平深知这一点,创作之余,他经常研究文学、画论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另外,画家的创作理念不同,取材的角度也不同,作品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自然界物象的美,需要经过画家的理解与感受、熔铸与再创造,才能成为符合其审美理念的艺术美。因此,画家创作时应既注重传达客观自然精神,又注重传达自己的思想。熊岱平正是这样创作山水画的。

作画,其实是自我心灵的写照,更应该以真诚为先,然后通善融雅,以求至美。画风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而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磨练。画家的思想修养、绘画技巧等达到一定的高度,画风的形成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若急于追求某种画风,则可能会陷入刻意做作的境地。自己创作的画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能传达自己的精神就行了。熊岱平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画风,而是努力创作,用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画家唯有在情性上得到升华,才能在艺术上真正达到自然之境。天地山川也是有情性的,这种情性只能参悟,而不能描摹。熊岱平画山水一直努力连接古人、自我与自然,这种连接是从心法出发的,连接的关键在于心性的修炼与打通。当画家的心性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画就会日臻妙境。

从艺术境界上看,熊岱平的山水画追求清雅、平淡。诚然,清淡的画境既来自笔墨的精微,更来自心气的静穆、平和。熊岱平性格温和爽朗,内心灵秀。他的山水画虽然“清淡”,但笔厚气沉,呈现的端正浑穆之气。中国画充满着辨证法,淡不能弱,重不可浊。唯有中正平和,静穆高古,才是大家追求的高境界。

作为一名军旅画家,熊岱平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不知播下多少艺术的种子,并为其茁壮成长而努力耕耘。他不断精进自己的绘画水平,努力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从而使自己的山水画得到升华。我们相信,依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定会成就艺事。[2]

行文至此,笔兴犹存,再赋诗一首,以求共勉“心悟手摹继日耕,临池洗砚听鸡鸣,得贤学古求新法,清气勃然神韵生”。

金陵方军于半山园一实斋

二○一○年四月二日(本文作者系军旅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艺海潮书画院院长,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熊岱平
熊岱平绘画作品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熊岱平绘画作品

熊君岱平,余故交也。今将有画集行世,希余作文以推介之。余以为吾国山水乃澄怀观道之具也,非徒摹山范水与照相机争功耳。故西洋画谓之风景画吾国渭之山水画。夫山水画者应为画家之心相与自然实景相结合之渭也。唐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中三味斯二语中尽揭之。然欲心源活泼之流出非多读书、广交游、识名士、养浩气而难致。熊君年刚而立,已知读书养气之为要务,笔耕墨耘之余能勤读书而广游历,与友人谈艺终日不觉倦可谓好之者也。观其画作笔墨沉郁老辣似中年人之笔,近来所作山水之点景人物亦楚楚有致为寻常俗子难措手。自古军旅之中多出画家,如唐之大小李将军,明之杨龙友诸家。熊君执干戈于军旅有年,且居江南佳丽之地],得山川灵气六朝烟水之助自能日进无疆,其前程何可限量哉!江南三月,春意如酒,杏花枝头,池塘月影种种色相俱成妙 ,待熊君拈出也,熊君免之。

岱平的选择-----王冲

作为一个国画画家,对于传统的态度往往就决定了他的成败。

“不泥古法”早已是历代对绘画史有贡献的艺术家的共识。然而所谓“不泥”的前提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做到这一点对于古人是自然而然的事,画中所绘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中那些能借古开今的画家,需要更多只是才情。现在,从一开始对传统做出选择就遇到了困难。能否真正“泥古”本身就成了对当下艺术家的考验。画家熊岱平顺利地通过了这种考验。这一点我们能从他古意盈然的画作中感受到。画中所设人物,线条遒劲,用笔干净老辣。正如宋人郭若虚所言神采生于用笔。而他笔下的草木禽石,则更能体现“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神”的深厚功力。

岱平曾说,“究其画理……笔墨、构图、意境、炼形、修养、虚实、气韵、正见等等画家能悟此,就拿到了进入中国画艺术殿堂的入场券,后认识之,拥有之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所谓认识,其实就是继承传统的过程。我们从那一张张逼真得令人惊鄂的摹古画作,就知道他曾有过多么执著的过程。清人王原祁说临画不如看画,明人李流芳更说余画无师承,又不喜临摹古人。是呀,这正是今与古的不同。毕竟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已与古人大不相同,那时的文化乃至生活的点滴都滋养着绘事。更何况传统一再被冲击误解之后的今天,不下工夫去临习,又怎么能体味“宋人重墨,元人重笔”。

在大文化饱受西方侵蚀的今天,国画这个小环境中“师古为上”者必定在很长时间里,有诺亚方舟的积极意义。就凭岱平贤弟这般食古,就已经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了。然而,岱平贤弟是不会满足于出色的。他是要做大画家的。在深入传统的同时,他还保持着睿智的警惕。他把传统视为一座山,而对它的看法取决于离它的远近。我们只要看一下他近阶段所临习的有哪些画家,就能感受到这种思维:倪瓒四僧乃至近代的陈云彰。他深知“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他明白这些是在为“画当出己意”做准备的。这是种随时跳出的思维,是一种保持自我的思维。内心的独立是大艺术家起码的特质。当我从他的文章中看到“传统又好像是个陷阱”这句话时,不禁哑然失笑。把传统看成陷阱,是青年艺术家共同的比喻,我本人也常这么说。但对此却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很聪明的把它绕过去。而像岱平这般,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他接着写到:“要想得到它好像很容易,因为它有太多的经典样式予你为用,但是你一旦进入它的世界,想摆脱却是难上加难,就如作茧自缚。”这认识非常清醒,只有这种感受是切肤的,才真正有资格把传统戏称为“陷阱”,就像蛹知道自己会化成蝶儿才去自缚。这是一次厚重的新选择。

对于这次选择的期待,我并不是看重贤弟的才情,也不是因为他的勤奋,而是他最初与绘画结缘的方式。那个宁愿屁股挨爸爸的扳子也要画画的小男孩,他对绘画的热爱是自然而然的,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这也就是说,他在骨子里与那些上手便把绘事用文化格式化的文人画家不同,他更注重图画艺术本身的乐趣。这是他能深入传统沉下心来追摹古画的原因,同时也是能把绘画回归于生活,跳出古人巢臼的能量源泉。

相关视频

最具潜质画家熊岱平:南京电视台18频道《文化南京》、南京苍润斋
熊岱平绘画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