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熊真沛(1904~1990.1), 原名珍佩,出生于广东省英德县上太乡(今英德市下太镇)窝子村熊屋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祖父熊有社、叔祖父熊有瞻是当地最早的基督教徒,父亲熊善材是循道会宣教师。

目录

教堂历史

1916年随父到韶关,在英循道差会举办的英光小学就读。1921年,小学毕业后被推荐到佛山华英中学。期间,加入学校的“白十字架团”,1924年起担任团长。1925年9月进入广州协和神学院进修,1930年毕业后到韶关任宣教师兼进德会干事。1933年后,先后参与在英德县望埠、英城和佛冈县烟岭等地举办的义务教士训练班工作。1934年任预用教师。1937年3月到佛山福贤路布道堂任职。

1938年秋,日军进犯华南。10月,熊真沛率领10多位同工同道乘船离开佛山,1939年2、3月辗转到达韶关。在抗战期间,曾任佛冈烟岭堂主任。1941年3月任韶关北江联区长兼韶关堂主任,5、6月间被立为正式牧师,先后参与“归侨服务会”、“战时救济会”、“桂头学生服务处”等组织的组建和运作,使不少难民得到救济和安慰。协助迁到韶关的基督教广州青年会在韶关礼拜堂进德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1942年下半年,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广东分会在韶关成立,熊真沛当选为主席,直至1951年协进会结束。1944年4月,到乐昌堂任职,联合乐昌各教会组织“乐昌救济委员会”,组织难民生产自救。1945年5、6月间,到达梅县,继续从事教会活动。

抗战胜利后,返回广州,任循道会广州高第堂主任兼广州青年会董事部书记,还应聘任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赈务组副主任,参与抗战胜利后广东善后救济工作。此后,还先后担任循道会华南教区主席和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带领教徒开展“三自”爱国运动。1950年7月,响应和支持吴耀宗倡议,和基督教其他爱国领袖联名向全国基督教徒发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即“三自革新宣言”,号召中国基督教徒肃清帝国主义影响,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即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方针,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三自革新宣言”,在全国各界特别是基督教徒中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场支持“三自革新宣言”的签名运动。此后,熊真沛历任广州市和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先后担任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虽受到很大的冲击,但仍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三自”爱国原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1979年下半年,熊真沛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积极参与恢复广东省和广州市“三自”爱国运动的活动,并率先举行东山堂复堂圣礼。参与创办广东协和神学院,亲自主讲“三自”爱国原则。1981年参加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到香港访问1990年1月17日,在广州逝世。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宗教,拥有超过20亿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关于耶稣基督的诞生[2],生命,死亡和复活的信仰。当它从一小批信徒开始时,许多历史学家将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采用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