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爆炸性混合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爆炸性混合物是一个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爆炸性混合物是指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助燃性气体形成的能够引起爆炸过程的均匀混合系。爆炸性混合物无论组成如何不同,在确定的条件下,都有其引爆的浓度下限和上限,即通常所称的爆炸极限。一般情况下提及的爆炸极限是指这种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测得的爆炸极限。

分类

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性,是由它的爆炸极限、传爆能力、引燃温度和最小点燃电流决定的。根据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性并考虑实际生产过程的特点,一般是将爆炸混合物分为三类:

I 类——矿井甲烷

II 类——工业气体(如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

III 类——工业粉尘(如爆炸性粉尘、易燃纤维)

在分类的基础上,各种爆炸性混合物是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分级,按引燃温度分组,主要是为了配置相应的电气设备,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分级分组

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分级

最大安全试验间隙是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壳内所有浓度的被试验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 25 mm 面均不能点燃壳外爆炸气体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两部分之间的最大间隙。可见,安全间隙的大小反映了爆炸气体混合物的传爆能力。间隙愈小,其传爆能力就愈强;反之,间隙愈大,其传爆能力愈弱,危险性也愈小。爆炸气体混合物,按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的大小分为 IIA、IIB、IIC 三级。

按最小点燃电流分级

最小点燃电流在温度为 20—40℃,0.1MPa,电压为24V,电感为95mH的试验条件下,采用IEC标准火花发生器对空气电感组成的直流电路进行 3000 次火花发生试验,能够点燃最易点燃混合物的最小电流。最易点燃混合物,是在常温常压下,需要最小引燃能量的混合物。例如,甲烷最易点燃的混合物浓度为 8.3±0.3 %,最小引燃能量为 0.28 mJ。氢气浓度愈小,危险性就愈大。

按引燃温度分组

爆炸性混合物,不需要用明火即能引燃的最低的温度称为引燃温度。引燃温度愈低的物质愈容易引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引燃温度的高低,分为 T1、T1、T3、T4、T5、T6 六组(此处T和表中T代表温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