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爪哇白豆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爪哇白豆蔻,姜科豆蔻属的一个种,学名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oton,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米,根茎延长,茎基叶鞘红色。 我国广东(海南)有引种。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果实供药用。[1]

形态特征

地上茎圆形直立,高1.5-2m。根茎匍匐,分株,粗大,有节。叶互生,披针形,穗状花序,从根茎抽出,纺锤形,两性花,黄白色带紫红色条纹。全年开花,盛花期3月至4月。果熟期7月至8月。果球形,具棱。三室,每室有7-20粒种子。种子黑色,千粒重约16g。株高1-1.5米,根茎延长,茎基叶鞘红色。叶片披针形,长25-50厘米,宽4-9厘米,顶端有长2.5-3厘米的尾尖,除具缘毛外,两面无毛,揉之有松节油味,无柄;叶舌二裂,圆形,长5-7毫米,初被疏长毛,后脱落而仅被疏缘毛;叶鞘口无毛。穗状花序圆柱形,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花后逐渐延长;总花梗长达8厘米;苞片卵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宽7-10毫米,麦秆色,具纵条纹及缘毛,宿存;小苞片管状,顶端三裂,被毛;花萼管与花冠管等长,长1-1.2厘米,被毛;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裂片长圆形,长8毫米;唇瓣椭圆形,长15-18毫米,宽1-1.5毫米,稍凹入,淡黄色,中脉有带紫边的桔红色带,被毛,无侧生退化雄蕊;花丝基部被毛;花药椭圆形,长约2毫米;药隔附属体三裂,长约4毫米;蜜腺黄褐色,2枚,近圆柱形,长2毫米;子房被长柔毛。果扁球形,直径1-1.5厘米,干时具9条槽,被疏长毛,鲜时淡黄色;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宽约4毫米;种沟明显。花期:2-5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中湿地。本种宜栽种于排水及保肥性能良好的林下环境。

分布范围

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热带林低地。中国广西云南福建南部均有少量栽培。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育苗地要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通过翻耕土壤,施足基肥,清除草根石块、细碎土块后,施腐熟牛栏粪或堆肥作基肥,畦宽0.8-1米,沟宽40厘米。种植地宜选择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缓坡地,具有一定数量的常绿阔叶树,冬季寒流影响较小,坡向为东南向,两面有山或三面环山的山沟或水边不易冲刷的地方,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按1.5-2米行距翻耕土地,结合整地,砍去杂草树术,挖去树根,开穴,穴的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x 30厘米。施基肥,在坡地上开排水沟,以防积水和冲刷。缺少荫蔽树的地方,先种速生树。[2]

繁殖方法

  1. 种子繁殖 一般选取8月初至9月随收随播种,播种前催芽,如种子量少,可用种子4倍的湿沙混合后置于盆中,经常保持湿润,在30 -35℃气温下,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点,此时取出播种。按行距10 - 15厘米开沟条播,播种后覆土0.5厘米,床面盖草,20 - 30天开始出土,从播种到齐苗需40 - 60天。当幼苗出现2-3片叶时,进行间苗或移床,促进叶片加速增加,至5-7片叶时,植株开始分蘖,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定植株行距1米×1.5-2米。每穴栽种子苗2-3株,不要栽得过深,以免影响发根抽笋。栽后压实,淋定根水。
  2. 分株繁殖 在田间选择健壮高产的植株,剪取其根状茎,每一根茎上具有2-3个地上茎。一般生长茂盛的二年生株丛,可取8-10小丛作种苗用,随挖取随种。

多图

田间管理

  1. 遮荫 幼苗出土时,将盖草轻轻拨至行间,以利出苗,出苗时要搭设荫棚,以防止烈日暴晒。
  2. 除草、割枯苗定植后封行前,及时拔除杂革,注意不要伤幼茎和须根。收果后,及时除去枯、弱、病残株。密度过大的,多剪一些弱苗。
  3. 追肥、培土 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后,应重施人粪尿或硫酸铵水溶液,以促进苗群生长。进入开花结果期,应施全肥,并配合施土杂肥、火烧土等。也可在结果期用2%过磷酸钙水溶液作根外追肥,以促苗促花,增大果实,提高结果率。爪哇白豆蔻为浅根系植物,须根多,常散生在土表,在秋冬施肥后进行培土,但不宜过厚,以免妨碍花芽抽出。
  4. 灌溉排水 高温干旱会引起叶片卷缩、萎黄、植株生长纤弱;若花期遇干旱,则花序早衰,开花少,花粉和柱头黏液也少,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干死,此时要及时灌溉或喷洒,增加空气湿度。雨季要修好排水沟,以免积水引起烂根烂花。
  5. 调节郁闭度育苗阶段要求80%-85%郁闭度,开花结果阶段,则要求70%的郁闭度,入冬时可增加到80%。
  6. 人工授粉 爪哇白豆蔻花朵结构特殊,不易进行自花传粉或异花授粉,故需人工辅助授粉。在正常气候下,上午7点以后开花,8点后陆续散粉,10点花粉达到成熟,故人工授粉应在每天8-12时进行为宜。具体方法是用竹签挑起花粉涂在漏斗状的柱头上即可,花粉多时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3朵花。

主要价值

果实供药用。主要成分为d-龙脑、d-樟脑。有行气、暖胃、消食、化湿、止吐等功效。[3]

病虫防治

苗疫病:主要发生在4-9月或10月。初期叶片有1至数点水渍状斑点,渐扩至整片叶或全株叶片,尔后全部叶片干枯或全株死亡。病因与高温多湿有关。在荫蔽不足,阳光直射,地温高等情况下易发生。 防治方法:幼苗期给以足够的荫蔽,发现病株及时剪除集中烧毁。或用石灰粉与草木灰各适量混合撒施,或喷施1:1:200波尔多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茎腐病:主要发生在6-10月的高温雨季及湿度大的地方。病部在直立茎基部头状处,病株初期白天叶片卷缩,夜晚复原,数天后叶片不再发展,病株被风吹或用手轻摇则断。这时叶片尚绿,但病部已腐烂或干瘪。 防治方法:保持地面不积水,苗群密度布局合理,适当调节荫蔽度以保证通风透气。或喷施1:1:1000波尔多液,5-7天一次,连续2-3次。

主要价值

果实供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行气,暖胃,消食,镇呕,解酒毒等功效。种子的种沟明显,樟脑味较白豆蔻为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