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狄兰·托马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1914年10月27日-1953年11月9日),生于英国威尔斯旺西。作家、威尔斯诗人。

作品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诗人很注重押韵,所以其诗善于朗诵著称。

评论家普遍认为托马斯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另一位重要诗人。托马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而学者们表明,到他21岁移居伦敦时,他的诗意创作大部分已经完成,至少以胚胎形式完成了。托马斯的诗作大体其诗所蕴含的内容较具有梦幻色彩,通过对于意象的描绘堆砌,他所创造出来的诗境往往引人入胜。

托马斯在西南威尔士度过了童年。其父是斯旺西文法中学的校长。由于托马斯的母亲是一个农民的女儿,他们有一个乡间别墅,可以在度假时去。童年的经历使托马斯创作出了一种有远见的与神秘的诗歌。他的诗“《蕨山》(Fern Hill)(1946年)《十月诗》 ;对托马斯来说,童年充满了不朽的气息,是一种纯真与优雅的状态。

尽管托马斯编辑了学校杂志,为他撰写了诗歌和散文,但托马斯在学校表现不佳,因为他对于他没兴趣的科目总是很懒惰。但是他对英语诗歌的实践知识非常丰富。

创作之路

1934年,出版《18诗集》是托马斯的第一本诗集。[1]

1936年左右,托马斯移居伦敦约10年。他在文学界已广为人知。

1936年,出版《二十五首诗》是他最原始风格的诗。

1937年,他与英国广播公司(BBC)作为电影编剧赚钱的尝试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报酬,使自己变得非常贫穷。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肺病被BBC免职。尽管如此,他继续创作他的诗,但却成为一个艰苦的奋斗。

1939年,《爱的地图》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托马斯的作品以其明显的情感影响,对声音和节奏的重要性的坚持,其原始性以及其圣经回声和性意象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多的是由于他的威尔士背景而不是英语文学中普遍的品味所致。迎接来的是严厉的社会评论。但这就是托马斯的独创性。

1939年,很长一段时间托马斯所写的诗歌都涉及内省,强迫,性和宗教情感流。托马斯对性与死亡,罪与救赎的自然过程兴起与衰败等主题进行对立辩论。文字显示出巨大的能量,但最终效果有时是弥漫著晦涩。

1940年,《年轻艺术家肖像》早期作品的半神话般的威尔士风景被现实和幽默地观察到的场景所取代。诗人对自己,在喜剧面具背后隐藏的真正严肃性以及他周围的世界的意识日益增强,他表现出幽默与悲哀的特征融合,后来在他的“声音播放”中生动地表达出来。

1946年,《死亡与入口》( Deaths and Entrances,1946年)表现出更大的明晰性,使托马斯成为一名宗教诗人。这本书揭示了同情和理解深入内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诗人和他的威尔士环境之间不断加深的和谐,因为他通常以和解与接受的心情写作。此书里他用吟游诗人的语调,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他为诗人声称具有崇高,几乎像牧师的功能。

但是后来,托马斯的诗歌转向狂想曲调和音乐,这源于他独特的一门技巧学科,因此托马斯的手法产生了英语诗歌中独特的言语和歌声。

1947年,他似乎精神崩溃,但拒绝了精神病治疗。他搬到牛津,著名的历史学家AJP泰勒(Taylor)为他提供了一间小屋。然而,他被(BBC)免职这使他疲惫不堪并且酗酒。

1949年,泰勒(Taylor)的妻子出资购买了一座小船屋,船屋(Lawarne)和托马斯(Thomas)回到威尔士。

1950年,他第一次美国之行,这段时间,托马斯在美国有了较丰富的收入,钱让他度过了一段安宁时间。

1952年,《新诗集》发表了他的著作诗集,展现了20世纪一位主要英国诗人的更深刻的见识和精湛的工艺。销售量在大西洋两岸都是立竿见影的。但是,由于必须向国税局缴纳版税,他的金钱困难依然存在。[2]

1953年,《 Under Milk Wood》于在纽约市诗歌中心展出,其最终版本由BBC在1954年播出。《Under Milk Wood》这部戏剧唤起了威尔士小镇的居民的生活,展现了托马斯作为喜剧艺术家的全部力量。它具有丰富的语言想像力,鲜明的人物特征和喜剧性的创造力。

1955年,《海洋的展望》(死后出版)中的故事是早期诗歌的副产品。托马斯写的散文与他作为诗人的发展有关,(包括《爱的地图》。

作品

《诗十八首》(1934年)

《诗二十五首》(1936年)

《爱的地图》(1939年)

《我生活的世界》(1940年)

《新诗集》(1952年)

《死亡和出场》(1946年)[3]

诗作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西沈的月亮融为一体;

骨头被剔净,而干净的骨头又消失,

他们的臂肘和脚底一定会有星星;

尽管他们发痴却一定会清醒,

尽管他们沈落海底却一定会重新升起;

尽管情人会失去,爱情却永生;

死亡也井非是所向披靡。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久卧在大海的迂曲漩涡之下,

他们不会像卷曲的风儿一样死去;

当筋骨松弛在刑架上挣扎,

虽受缚于车轮,却一定不会屈服;

他们手中的信仰会被折断,

独角兽似的邪恶刺穿他们的身躯;

纵然粉身碎骨,他们一定不会屈服,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海鸥不会再在他们身畔啼鸣,

波涛也不会高声拍打著堤岸;

曾经花枝招展的地方再也不会

另有鲜花昂首笑迎雨点的打击;

尽管他们疯狂,像硬瘤一般僵死,

一个个人物的头颅在雏菊丛中崭露;

在阳光中碎裂直到太阳崩裂,

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4]

家庭

1937年,他与凯特琳·麦克纳马拉(Caitlin Macnamara)结婚,并与他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为BBC做编剧工作,并未获得足够的报酬,以致贫穷使他们这个家庭陷入危机。他开始大量饮酒,并向有钱的朋友借钱度日。

他和他的妻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愉快。

晚期

他沉迷于日夜的喝酒,以应付疲惫的美国之旅。诗人似乎从醉酒中获得乐趣。他个人的绝望加剧了;他的婚姻处于相对煎熬之中。

1953年11月9日,他在纽约市的家中去世。享年39岁。尽管尸检表明肺炎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但许多人认为它与酒精有关,因为他在到期前曾饮酒。后来发现,在他被送往医院的几个小时内,因呼吸困难而抱怨的托马斯,由私人医生服用了数剂吗啡。药物可能致命地压低了他已经受损的呼吸系统。

1995年,TyLlên(后来称为Dylan Thomas中心)在斯旺西成立。这座曾经是市政厅的建筑在2012年被改建为商业空间。

2014年,获得捐赠该处扩展成为永久性的托马斯纪念品馆。[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