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宗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宗河
别名 道挥
出生年 1801
死亡年 1861
教育背景 监生
参与社团 不详
著作 不详
作品出处 《百寿诗录》

王宗河(1801~1861),字道挥艋舺人。

生平

清监生,道光年间(1821~1850)人士。凡赈水灾,息分类,御海寇,都能身先士卒。明大体,好义乐输,乡人颇赞誉之。后以国学生奖加知州衔。[1]

七言律诗

曹仁宪谨荣寿 其一
五年[2]政教[3]敷淡疆,黎庶[4]讴歌[5]庆永康[6]。 况际春秋[7]宜晋爵[8],定应朝夕更称觞[9]。 孝经曾授童蒙[10]执,书院[11]重兴士气[12]扬。 孔迩怀恩[13]民久诵,家家[14]焚祝寿如冈[15]


  1. 参考《淡水厅志》附录三〈志馀〉。
  2.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五年同昼夜,一别似参商。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三十首 其一 五年重别旧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宋 苏轼 次韵杭人裴维甫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3. (1).政治与教化。《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 清 方苞 《书〈泾阳王佥事家传〉后》:“国之将兴,其时非无奸憸阴贼之臣也,政教方明,而贤者持其枢柄。” 朱自清 《论朗诵诗》:“这里想到 孔子 曾以‘无邪’论诗,强调诗的政教作用。那‘无邪’就是严肃,政教作用就是效果。”
    (2).指军中号令。《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 尹知章 注:“政教,军中号令。”
    (3).政权与教权。参见“ 政教合一 ”。
  4. 黎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 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祸起萧墙。”《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上慰圣心,下安黎庶。”
  5. 亦作“ 讴歌 ”。
    (1).歌唱。《楚辞·离骚》:“ 宁戚 之讴歌兮, 齐桓 闻以该辅。”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馆众斋词》:“野洽讴歌,人归富寿。”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某少年》:“少年寓楼上,日与二僮箫管讴歌,谈笑作乐。”
    (2).歌颂。《孟子·万章上》:“讴歌者,不讴歌 尧 之子而讴歌 舜 。”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千年有属,咸蹈舞于时康;四坐勿諠,请讴歌于帝力。” 汪东 《〈驳饮冰子〉跋》:“此彼辈日日所讴歌尸祝者也。” 何其芳 《回答》诗:“应该有不朽的诗篇来讴歌他们,使他们的名字流传到千年万载。”
    (3).颂歌。 唐 刘商 《金井歌》:“驩心蹈舞歌皇风,愿载讴歌青史中。”
  6. 永久平安。《书·周官》:“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进用忠直,社稷永康。”《旧唐书·温大雅传》:“若得家弟永康,我将含笑入地。”
  7.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冤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群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馀国。”
  8. 【介绍】: 明陕西长安人,字仲修。由太学生入仕。任西城兵马司副指挥。为人持正不阿,因忤用事宦官,被劾,罢归。
  9. 举杯祝酒。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九:“降席连緌,称觞接武。” 唐 马怀素 《饯唐永昌》诗:“闻君出宰 洛阳 隅,宾友称觞饯路衢。”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称觞别殿传新曲,衔璧宁王按旧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回目:“试乡科文闱放榜,上母寿戏彩称觞。”参见“ 称觞上寿 ”。
  10. (1).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 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训》:“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 三国 魏 嵇康 《游仙》诗:“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
    (2).指无知的儿童。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中人犹不觉,童蒙安能知?” 唐 元稹 《江边》诗:“散诞都由习,童蒙剩懒散。”《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 朱自清 《〈文心〉序》:“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3).指童年。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我之获见,实自童蒙。既爱既劝,在麻之蓬。” 清 钱谦益 《母李氏仍前赠》:“事夫笃疾之馀,训子童蒙之日。”
  11. (1). 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 开元 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 至 清 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宋 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 元 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 明 清 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 清 光绪 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 宋 王应麟 《玉海•宋朝四书院》、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12. (1).军队的斗志。《汉书•李陵传》:“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陵 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宋书•刘怀肃传》:“流矢伤 怀肃 额,众惧欲奔, 怀肃 瞋目奋战,士气益壮。于是士卒争先,临阵斩 振 首。”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是时先公中流矢,得归朝人参议 马观国 万金良剂,即裹创巡城,士气鼓作,卒保一城生聚。”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汉奸》:“公鼓励兵民,士气方锐。” 徐迟 《牡丹》:“后来 李印光 指挥了八月攻势,直捣 徐 蚌 。几员赫赫名将都上了阵,士气又旺盛。”
    (2).读书人的节操。 宋 陆游 《送芮国器司业》诗:“人材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未可非。” 宋 陆游 《寄别李德远》诗:“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谢启昆 ﹞出为 扬州 太守,扶养士气,主持风雅者数年。”
    (3).读书人的风气。 明 刘基 《诸暨州重修州学记》:“于是庙益邃以清,学益隆以严,弦诵蔼然,士气为之一新。”
    (4).士人作品的风格。 清 王夫之 《姜斋诗话》卷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
  13. 感念恩德。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张 鲁 逋窜,走入 巴中 。怀恩悔过,委质还降。”《晋书•刑法志》:“率土蒙更生之泽,兆庶必怀恩以反化也。”《新唐书•魏徵传》:“今立可汗未定,即诣诸国市买,彼必以为意在马,不在立可汗。可汗得立,必不怀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不颠倒是非如《碧云騢》,不怀恩挟怨如《周秦行记》。”
  14. (1).人人。 汉 扬雄 《解嘲》:“家家自以为 稷 契 ,人人自以为 皋陶 。”
    (2).每家。《汉书•赵广汉传》:“其后彊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一:“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清 孙枝蔚 《禽言》诗:“忽闻北兵又经过,家家城中修破屋。”此指每户人家。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小一点的厂家大半关著门,大一点的丝厂、纱厂、香烟厂、面粉厂,家家减工裁人。”此指每个厂家。 六朝时对嫡母的称呼。《北齐书•南阳王绰传》:“ 绰 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姨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 俨 辞曰:‘ 士开 昔来实合万死,谋废至尊,剃家家发为尼,臣为是矫诏诛之。’” 胡三省 注:“ 齐 诸王皆呼嫡母为家家。”
  15. 施懿琳编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