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

图片来自xuite

王府井大街位于王府井大街229号懋隆黄金珠宝店东侧的古井。井盖上的铭文为:“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历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称。据考证,得名“王府井”,渊于明中叶以来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均绘该街只有一井并明示位于此处。此井本世纪二十年代被湮没,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特此纪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

王府井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中部的一条大街,也是北京市的著名商业街,全长1.8公里,其中南段是王府井步行街

目录

历史

王府井大街北起美术馆东街南端,与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连接,南至东长安街,与台基厂大街连接。

元大都时期,这条街名为“丁字街”。明朝称“王府街”。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此街东侧修建了十王府后,此街改名为“十王府街”,又称“王府街”。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十王府处改建贤良寺,但“王府街”的名称则获得保留。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对京师部分街巷名称重加厘定,将“王府大街”改为“王府井大街”。[1]因街西有一甜水井,故名“王府井大街”。

民国四年(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将该街分为三段:北段从今五四大街到今灯市口西街称“王府大街”,中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安门大街称“八面槽”,南段从今灯市口西街到今东长安街称“王府井大街”。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将王府井大街命名为“Morrison Street”(“莫里逊大街”),因为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乔治•莫里逊在该街西侧的100号(今271号,已拆毁)居住。乔治•莫里逊曾担任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以北洋政府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由此,西方人士习惯称该街为莫里逊大街。王府井大街南口路西店铺的墙上钉有“Morrison Street”英文街名牌,该牌从1915年一直挂至1948年。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南段称“王府井大街”,北段将八面槽并入,统称“王府大街”。文化大革命中,将两段合并,改称“人民路”。1975年改回“王府井大街”,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