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敬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敬恒

王敬恒(1928~2012.03.13),又名王易,字季之。成都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 。杰出的大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家。早年在药店当学,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37岁开始自己学画。花卉师法吴昌硕、任伯年等;山水上溯沈石田、黄公望诸家,并认真研究黄宾虹笔法墨法;后结识画家陈子庄[2] 。王敬恒一生远离尘嚣,寂寞耕耘,终于成就个人独特风貌,创作甚丰。1988年在四川省美术展览馆举办“王敬恒先生画展”,2001年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王敬恒画展”。2008年中国美术馆特为其举办《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并珍藏其作品一百幅。2011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先后出版有《王敬恒画集》《王敬恒书法集》《王敬恒谈艺录》等。 中文名 王敬恒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 1927年 逝世日期 2012年03月13日 出生地 四川成都[3]

简介

1927年 生于四川省成都商人家庭。

王敬恒在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开幕式上

1935年入小学,中学未毕业即进药材行当学徒。1945—1948年 在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旁听,解放后执教直至退休。

1964年 开始自己学画,从《芥子园》入手,先花卉,学吴昌硕任伯年等。后山水:学沈石田、黄公望、吴镇、陈道复、梅清、石涛、石

溪、董源、巨然、董其昌等。对以上画家的作品既未见过真迹也无力购买画册,只凭从报刊杂志上搜集到的一些零星的图片、而用心揣想临

摹。深入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真研究学习八大、石涛、黄宾虹等大家的笔法墨法。

目录 1 人物年表 : 2 人物评价 : 3 艺术作品赏析:

人物年表

王敬恒头像

1974年 结识陈子庄。陈极赏识王之学识画才,激励王坚持莫辍,并反复告诫“画贵有自己”[4] 。此语对王影响巨大、深远。王终身探索不断,直到去世前还在考虑如何改变画法。 1976年 爱妻病故,不久陈子庄亦逝世。王伤痛不已,辍笔一年有余,念及二人厚望才重新振作,继续绘画。 王敬恒山水画作品

1983年 至汶川、马尔康一带游历三月余,与山石林木朝夕相处,心感神交,为日后的大量创作奠定了基础。 1988年 在四川美术展览馆举办个人展览,作品120余件,包括花卉、山水、少数人物。之后,谢绝一切活动,重新闭门读书作画。 1991年 开始重点探索山水画论,以书法之笔意笔法入画。喜读西方人文书籍,深感自己民族文化之不足,必须吸收西方思想来充实自己的天道观的美学思想,再加退休有余暇常到野外观察自然,又研读了许多西方人如塞尚、凡高、毕加索等等的画册,还从中外民间艺术中广泛吸取养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个人画风逐渐形成。 1994年 一法国友人将其所藏王画二十余幅,在法国图鲁兹市各沙龙及院校展出。随后法国《十字报》记者来华采访王并求画,返国后该记者写长文介绍王并刊载王肖像照片。 1996年 该法国友人再次将所藏王画,在图鲁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展出。 2000年 参展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世纪之门:1997—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展出山水作品八幅,花鸟作品一幅。 2001年 应邀参加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接受CCTV“东方时空”栏目专访、上海电视台专访。 2002年 被聘为成都画院客座艺术家与批评家。被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客座教授。 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高山流水:当代山水邀请展”

王敬恒山水画作品 2004年 应邀参加“当代中国水墨神韵提名展”并获奖。2005年 应邀参加“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2006年 腿摔断,近一年未能作画。 2007年 应邀参加“第三届成都双年展”。重新开始习字和作一点小画。重点读牟宗三、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等人著作。 2008年 中国美术馆特为王敬恒举办“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并珍藏其作品100幅 。 2010年 参加四川“花间集花鸟画十人展”。 2011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先后出版有《王敬恒画集》《王敬恒书法集》《王敬恒谈艺录》等。 2012年3月13日凌晨2点,杰出的大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家王敬恒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 。 2012年4月13日 遵照王敬恒遗愿,家属向武汉美术馆捐赠王敬恒山水作品十幅。

人物评价

王敬恒画山水,不止于摹仿,也不求之于写生。它们没有临摹之作对古人的谨守重复,无写生之作对自然形态的摹写拘泥。画面有一股发自山川林木的鲜活之气,蓬蓬勃勃,苍苍郁郁,令人神怡。这源于画家对山水造化的感应和生命意识的宣泄,也与画家淡泊功利,寂寞自处的心境有极大关系。

王敬恒花鸟画作品 当代的山水作品,有为“好看好卖”而画,有为“形式探索”而画,有为“风格创造”而画,各有各的道理与价值,但它们都对山水画的本体意义有所忽视:山水就是山水,就要有山川自然之气,有山水固有的生命魂魄,以及人对它的体悟。当代山水画或者掺杂了过多的世俗因素,或者被当作某种视觉语言实验的载体,反而不把山水自身看得很重要了,这不正常。王敬恒的山水技巧或可挑剔,但它相对纯粹,有鲜活的生命,这在当下,是十分可贵的。(郎绍君) 我怀着无比尊崇敬佩之意来解读王老先生的作品。王老是一位对传统文化精神心领神会的画家,并且能把感受幻化的大自然通过传统文化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领神会。他的山水画虽然结构茂密,郁郁苍苍,近似明清和黄宾虹的山水图式,但深入地看,他不拘泥古法,横涂竖抹,纵横恣肆,充分发挥出书写的自由性。 那满幅跳跃的墨点墨线,松活灵动的浓淡铺陈,形体乖张的造型,鲜活跳跃的抒写,都是极强的主体自觉意识的表达,是画家思绪的自然流露,是其独特的语言方式,成为思想和意义的特殊载体。他的跳跃骚动的笔触,充满了对神秘之域的形而上追问,终于从黄宾虹和陈子庄的荫蔽下走了出来,远非黄秋园先生所及。因此可以说,王敬恒的山水画是我们研究传统画与当代发展空间中的一个既传承又发展的典范。(周韶华) 当今中国水墨画坛由沿袭传统的笔墨派水墨、借鉴西方写实绘画及现代绘画语言的学院派水墨和挪用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经验的实验性水墨三种类型的水墨艺术构成,已是很多人的共识。虽然评说者各有各的标准,各有各的说法,但就对格局的划分与把握而言却是大同小异。在这水墨天下三分的态势中,真正的传统型中国画家和实验性水墨画家都是少数,因为文化环境与现实境遇令这两类画家生存维艰。依我看,真正对传统文化精神心领神会,且矢志不渝地以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心领神会,也表达自己当下种种难以言衰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家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慷慨激昂标榜自己热爱传统者大有人在,但这些人其实并不真懂传统,就像“假洋鬼子”并不真懂西方文化一样。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时,为此种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在快乐原则主宰一切的今日社会,这或许是鉴别真假传统主义者的试金石。以此之故,我对真正的传统型中国画家从来满怀敬意。 我对传统型中国画家的尊敬,还因为传统博大精深,似乎前人早已把话说尽,后来者很难再置一词。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当代传统型中国画家一点一滴艺术上的推进都来之不易,因而其创新成就即便仅只些微亦弥足珍贵。记得已故的上海著名画家来楚先生曾刻过一方朱文印章日“不容易”,三个字道尽了传统型中国画家的创作艰辛。 四川画家王敬恒先生就属于我所说的那种真正对传统文化精神心领神会,且矢志不渝地以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心领神会和自己当下种种难以言表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家。

祖国和平万岁 王敬恒的山水画虽结构满密,自有一种朴茂苍郁的独到气象,但大体章法格局仍沿用了明清以来的传统山水画图式。唯其用笔之草率恣肆,点画之松活灵动几全不在前人蹊径之中。他那用软毫所作的任意纵心的横涂竖抹,若按前人一笔一划皆要有出处,皆应继承古人法理、讲究规范与法度的标准,则当属涂鸦式的“坏画”。但这恰是画家个人风格之最精粹处,那满幅鲜活跳跃、浓浓淡淡、形体乖张的墨点墨线、是画家情感、思绪的自然流露或激情喷发,是此时此在的生命感悟和灵魂诉求。有人将王敬恒与黄秋园、陈子庄相提并论,他们或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如都是沿着传统画学和画法的路子继承和发展传统等等。但与黄、陈二人殊异的是王敬恒极强的目觉表达意识。他那涂鸦式笔墨形体虽不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有意消解,却无疑是真诚表达个人境遇的独特语言方式,它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指向一定的观念内容,成为思想和意义的特殊载体。画家的创作独白或可作为其特殊笔墨语言风格的最好注脚。 “如我的画书卷气太重,尚停留在陶情怡悦方面,缺乏灵魂的骚动,没有人的情欲与自然的冲突,没有神秘和形而上的东西,没有把我独自一人在山野中踽踽而行所感到的恐怖与神秘表达出来,似乎我在用陶渊明、倪云林的眼晴和意识画我的山水画,这是在抹杀我自己,使我自己不存在。” 王敬恒的传统形态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因此而充溢着与我们这个日益加速市场化、世界化进程,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日渐疏远,与传统文化精神日渐疏离的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相关的浓烈的生活气息。 王敬恒全面继承了这一传统,尤其是山水画艺术语言的书写性传统。王敬恒对书写性特质有深刻独到的领悟,他的租头乱服、随意松活、行草书般的笔墨,看似容易成却艰辛,那是画家按照内心需要长期修练的结果,王敬恒终于从黄宾虹、陈子庄这样一些大师的荫蔽下走了出来,走进了自己时代生活的阳光照耀之中。他的茂密苍郁、生机勃勃的山水画作品中确乎跳跃着骚动的灵魂,隐含着欲望与自然的冲突,充满对神秘之域的探究和形而上的追问与思考。这是他与黄秋园、陈子庄等人在作品意蕴内涵上的根本区别,他的传统形态的作品里包孕着中国文化的现、当代性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王敬恒的山水画艺术可以成为我们研究传统绘画在当代文化中的发展空间和中国文化的现、当代性的一个标本。 说起王敬恒作品的现、当代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其作品形成的现代知识环境和画家与这环境的关系。熟悉王敬恒从艺经历的人知道,早年因生病和家道中落而失学的他,读书求学的欲望十分强烈,一生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都用于阅读古今中外哲学、文学著作。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据说50年代初月薪30元的王敬恒曾考虑再三,用五元钱买了熊十力的哲学著作《原儒》,而放弃了一幅同样价格的张大千画的石榴。按照成都批评家张颖川女士的说法:“王敬恒更象一位朴素的读书人,一位涉猎广博,学识丰富的文人。他作画似乎在记录读书后的心得,阐述思想理念,抒发人生感想。”也许还应当强调一下王敬恒的创作法论,他对“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颇不以为然,说:“画山水不一定非游历,为‘行万里路’跑得腿肿脚粗者多的是,画出什么来了呢?反不如我!要想,尽量想。”又说:“人问余所画何处,曰:“余心中之幻境耳”。 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又跋汉杰画山》:“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得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看来,就创作方法论而言,王敬恒乃苏东坡之正宗传人。没有秘要用已经用滥了的“新文人画”去称谓王敬恒的山水画,倒是可以套用苏东坡的说法; “敬恒真士人画也”。(皮道坚)

艺术作品赏析

视频

王敬恒纪念展在四川美术馆举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