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王清(后晋将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王清:字去瑕,汉族,后晋将领。洺州曲周人也。事晋为奉国都虞候,从杜重威战阳城,以功最,加检校司徒。是冬,重威军中度桥南,营孤食尽,清请为先锋,夺桥入镇州。已而,重威有异志,清曰:“吾独死此矣”。因力战死。汉高祖立,赠太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有记载》。

王清(?-946年),字去瑕,汉族,后晋将领。洺州曲周人也。

原图链接后晋: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十二年。

个人简介

旧五代史记载

父度,世为农。清少以勇力端厚称于乡里。后唐明宗领行台,置步直军,清预其募,渐升为小校。同光初,从战于河上有功,赐忠烈功臣。

明宗即位,自天成清泰末,历严卫、宁卫指挥使,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天福元年,高祖建义入洛,加检校刑部尚书,改赐扈跸忠孝功臣。

三年,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邺,改奉国军都虞候。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从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清以中重创,有诏褒慰。七年,改赐推忠保运功臣,加金紫光禄大夫,领溪州刺史。

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邺。九年春,契丹南牧,围其城,清与张从恩守之,少帝飞蜡诏勉谕,锡之第宅。契丹退,以干城功,继迁军额。开运二年春三月,从杜重威北征,解阳城之围,加检校司徒。

是岁秋七月,诏遣与皇甫遇援粮入易州。十一月,从杜重威收瀛州,闻契丹大至,重威率诸军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桥,契丹已屯于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军不能解。时契丹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灵都城缘其山足,涉滹沱之浅处,引众而南,至赵郡,凡百余里,断我飞挽,且扼归路。[1]

英勇就义

清知势蹙,谓重威曰:“军去常山五里,守株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期入常山,必济矣。”重威可之,遣宋彦筠俱行。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时年五十三。(《通鉴》:清谓其众曰:“上将握兵,坐观吾辈困急而不救,此必有异志。吾辈当以死报国耳!”众感其言,莫有退者,至幕,战不息。契丹以新兵继之,清及众士尽死,由是诸军皆夺气。)

原图链接后晋:后晋《疑狱集》 。

契丹寻于所战之地,筑一京观。及汉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赠清太傅。是岁,清子守钧于本邑义化别业,招魂以葬之也。[2]

新五代史记载

初事唐为宁卫指挥使。后事晋为奉国都虞候。安从进襄州,从高行周攻之,逾年不能下,清谓行周曰:“从进闭孤城以自守,其势岂得久邪?”因请先登,遂攻破之。

开运二年冬,从杜重威阳城,清以力战功为步军之最,加检校司徒。是冬,重威军中渡桥南,虏军其北以相拒,而虏以精骑并西山出晋军后,南击栾城,断晋饷道。清谓重威曰:“晋军危矣!今去镇州五里,而守死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先锋,夺桥开路,公率诸军继进以入镇州,可以守也。”重威许之,遣与宋彦筠俱前,清与虏战,败之,夺其桥。是时,重威已有二志,犹豫不肯进,彦筠亦退走,清曰:“吾独死于此矣!”因力战而死。年五十三。

汉高祖立,赠清太傅。[3]

方志记载

后晋·王清,字去瑕,事晋为奉国都虞候,从杜重威战阳城,以功最,加检校司徒。

是冬,重威军中度桥南,营孤食尽,清请为先锋,夺桥入镇州。已而,重威有异志,清曰:“吾独死此矣”。因力战死。

汉高祖立,赠太傅。[4]

参考文献

  1. 旧五代史
  2. 国学导航-旧五代史, 卷九十五(晋书) 列传十
  3. 新五代史 卷三十三 死事传第二十一 王清传
  4. 杨凤奎.《邱县旧志校注》.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保定市北方胶印有限公司,2007:921